高速公路是專門供汽車高速、安全、舒適行駛,并且能適應大交通量的現代化公路。高速公路具有工程量大、造價高、行駛速度快、通過能力大、劃分車道和設置中間帶、全部立體交叉和控制進出口,配制安全、環保、交通管理、服務設施等特點。
從國際上看,從1924年到1937年分別有意大利、德國、荷蘭、美國開始興建高速公路,到1985年擁有高速公路的國家已達50多個。從我國看,20世紀80年代后期從第一條滬—嘉高速公路開始,隨后又修建了沈—大、京—津—塘、廣—佛、西—臨、濟—青等多條高速公路,到1994年底已達到1555公里。其中,1994年一年就建設成410公里。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經超過30000公里,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當今,我國規劃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系統已建成92%,達3萬多公里。西部開發省際通道建成65%,達1萬多公里。交通部長張春賢在2005年1月13日發布了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在規劃中表示,要用30年時間,建設中國的“7918”高速公路網絡,使我國的高速公路在總規模已建成的3萬公里基礎上達到8.5萬公里。建成的高速公路網,能夠承擔區域間、省際間以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貨運輸,連接全國所有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覆蓋10多億人口,成為國家快速綜合運輸大通道。
我區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九五”期間,公路通車里程得到大幅度增加。從1996年到2004年的9年間全區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66.1億元,到2004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75976公里,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6.4公里。公路等級、標準也得到不斷提高,其中二級以上公路8479公里,高級、次高級路27090公里,晴雨通車里程31880公里。旗縣全部實現了通瀝青或水泥路,鄉(鎮、蘇木)全部通公路,行政村(嘎查)通公路10784個。特別是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現在已建成高速公路492公里。規劃到“十一五”期末,在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85000公里時,高速公路達到2600公里,占總里程的30.6%。到2010年,自治區公路交通發展將取得突破性進展,“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和西部開發省際通道內蒙古境內路段將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部分路段將建成或開工建設,自治區“三橫九縱十二出口”公路主骨架將基本建成。
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高速公路不同于其他工業產品,它的建設涉及到社會和政府效益、運營企業的效益、使用者的感受和效用。當前,高速公路的建設速度迅猛發展,無疑為國民經濟騰飛構筑了堅實寬闊的跑道。因此,對它的經濟效益分析可以使全社會更清醒地認識到發展高速公路的現實性、必要性、瞻前性和發展性。高速公路的建設給我國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效益,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另一個方面是獲得的社會效益。
一、通過高速公路獲得的直接效益分析
高速公路建設成后,所帶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可以用貨幣形式計量的效益是在運輸部門和公路使用者方面。
首先,整體上促進了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表現為:更充分的發揮公路運輸靈活、機動、“從門到門,從戶到戶”的優勢,并且使公路運輸的平均運距由幾十公里提高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大大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的結構;提升了各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程度,對發展海上滾裝運輸、擴大港口集散運輸能力和民航空港覆蓋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運輸組織結構的改善和運輸領域的拓展,長途臥鋪車客運和冷藏保鮮運輸、集裝箱運輸、大件運輸等特種運輸迅速發展,一些專業化運輸逐步從普通運輸中分離出來,提高了公路運輸效率。
其次,提高了公路使用者運輸效益。表現為:第一,降低成本效益。在車輛的運輸成本中,燃油消耗一般占30%,也就是說每減少1%的油耗可使成本降低0.3%。解決油老虎的問題是車輛使用者的首要問題。公路通過新建、改建、擴建改進了運輸的狀況,提高了公路等級,這樣就使車輛在行駛中節約了燃油量。同時,公路路面的改善,降低輪胎的磨損程度,延長了輪胎的行駛里程,使每千車公里的輪胎費用減少;公路路面的改善,相對提高了車輛在使用過程中的技術完好程度,延長大修間隔里程,減少車輛的小修次數,降低車輛修理費用在運輸成本中的比重。第二,減少擁擠和節約運輸時間的效益。由于高速公路的結構要劃分車道和設置中間帶,從根本上改變了混合交通的行駛條件。這樣使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車輛大大降低了擁擠程度,進一步加快了車輛在出車時間內的技術速度,相對增加車輛的純運行時間,提高出車時間利用率。不僅為旅客、貨物節約了在途時間,還能夠使車輛生產率有大幅度的提高,最終達到單車利潤的上升。
第三,降低交通事故和經濟賠償損失的效益。在車輛行使過程中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給駕駛員本人、行人、貨物、公路設施等造成的損傷、破壞不堪設想,產生的經濟損失也無法估計。因此,業內人士常把交通事故比喻為“車老虎”。由于高速公路劃分車道、設置中間帶、全部立體交叉和控制進出口、設置安全配置,大大提高了車輛行駛中的安全系數,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車輛發生事故的隱患,相對減少了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還能帶來縮短行駛里程、提高客運的班車正點率效益。
二、通過高速公路獲得的社會效益分析
修建高速公路不僅給交通運輸行業自身增加了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一,高速公路把城市或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緊密連接,把若干“點”連成線,大大提升沿線地區的區位優勢。在暢通的高速公路沿線,由于交通條件的明顯改善,為物流、貿易市場開發,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公路用地范圍內能夠建立起設施齊全的各種專業物質批發貿易市場,健全管理機制,可以快速集中物資、快速發送物資,促進物質交換和運輸活動的頻繁進行,使物流行業的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
第二,道路的暢通為旅游業發展依賴的運輸業提供了便利條件。當前,旅游活動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活動的重要內容。利用高速公路把沿線已經有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和拓展,形成高速公路特色的旅游景觀,形成高速公路旅游景區優勢。高速公路不僅促進了沿線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也促進了旅游人數及旅游收入的增加。
第三,高速公路的貫通改善了沿線的投資環境,推動了以各條線路為軸線的經濟活躍帶狀區域的形成。對促進沿線地區的農村改造以及農村轉化為小城鎮的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為這些地區創造了吸引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的條件,使鄉鎮企業有了產生和發展能力。同時,為提升當地農民的整體素質、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建成高速公路后,帶來的不僅僅是人流、物流的增加和發展,同樣也給商業流、金融流、信息流、文化流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由于新型小城鎮群體的出現和聚集,逐漸形成一批金融、保險、商業、運輸、飲食、醫療等相關行業支柱產業或骨干企業,使沿線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據有關資料測算,我國每億元高速公路的建設投資,能直接帶動社會總產出近3億元。因此,高速公路的經濟效益,不僅反映在交通運輸行業本身,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已經遠遠超出了交通運輸行業的自身。高速公路的發展還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現代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