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綠色壁壘是一種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通過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標準,對來自國外的產品及服務加以限制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是技術壁壘之后又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在現代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使用十分常見,并且呈加快發展態勢。
就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而言,綠色壁壘已成為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首先,綠色壁壘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貨物征收綠色關稅和反補貼稅,將使我國出口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競爭優勢。其次,綠色貿易壁壘的制訂實施必然會涉及到產品從生產、銷售到使用乃至報廢各個環節的監督和檢測。它要求將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原理運用到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使用和報廢處理等全過程中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無污染環境管理體系。為達到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今后我國出口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不得不增加有關環境保護的檢驗、測試、認證和鑒定等手續及其相關費用。產品的外觀裝潢、出口檢驗和廣告等也將作大幅度的調整。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各種中間費用和附加費用將大幅增加,從而使產品的出口成本大為增加,出口產品的生產企業和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再次,綠色壁壘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整個出口市場。據統計,僅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間,我國出口因遭遇綠色壁壘而受阻的商品價值就達400億美元,每年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加入WTO后,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比加入世貿組織前更為嚴重。調查表明,2002年我國有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遭遇到綠色壁壘限制,造成損失約170億美元。
二、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現狀
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在我國,民族地區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廣西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青海、云南、貴州、四川、甘肅五個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海南等地的部分少數民族聚集地區。這些地區多處在我國內陸或西部,經濟相對不夠發達,有的地方甚至十分落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民族地區對外開放起步較晚,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要晚十幾年,再加上沒有系統完善的政策引導,從而導致這些地區開展對外貿易的基礎設施、人才、資金等條件十分薄弱。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區外貿缺乏特色,或者說特色不夠鮮明,直接影響了出口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產品缺乏創新和吸引力。
上述民族地區的總面積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70%以上,但就其外貿情況而言,這些地區的對外貿易量和貿易額相對其他較發達的沿海地區極其微小,貿易依存度較低。2006年1、2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63億美元,而其中民族地區(包括上述10個民族自治區及多民族省份)進出口總額僅約為59億美元,占比2.63%。另外,這些地區的貿易結構也不合理,產品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農業、畜牧業等方面,制造業和第三產業領域的出口極少,整個民族地區的對外貿易一直沒有較大突破和飛躍。
面對綠色壁壘這個新的技術性壁壘,民族地區由于本身薄弱的外貿基礎,加上自身沒有發揮其資源優勢,外貿的發展受嚴重影響。例如我國云南、鄂西等民族地區,茶產品一直是其主力產業支柱之一,也是其出口創匯的主要源泉。但是據新華社報道,歐盟2000年7月1月開始執行的針對國外進口茶葉實施了新的技術標準,對農藥殘留的檢測范圍由原來的10種擴大到56種,新標準中有許多指標要求“檢出率為零”,從而使我國茶葉出口差不多退出歐盟市場。作為茶葉大省的云南,在1998—2000年3年間,平均每年因綠色貿易壁壘少出口約780噸,受損失達160多萬美元。
三、利用綠色壁壘發展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的幾點建議
我國民族地區對外貿易還處于起步階段,面對來勢洶涌的綠色壁壘的限制,其對外貿易的發展無疑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綠色壁壘也給剛起步的民族地區貿易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利用民族地區特有的優勢,比照綠色壁壘條款,努力尋找其發展契機。由于我國外貿發展正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制約,考慮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把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考慮,從發展民族地區的對外貿易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最終達到既解決我國對外貿易一直被綠色壁壘所困的難題,又使民族地區對外貿易得到發展。
首先,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要以綠色壁壘為契機,民族地區具有面對綠色壁壘的特有優勢
民族地區多地處偏遠,工業化程度不高,加上地廣人稀,很多地區并沒有得到過多的開發,有的地方甚至比較原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地區的工業環境污染、生活污染等程度也相對較低,其農業、畜牧業、林業、自然資源等未得到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這些正是發展綠色貿易的最基礎性的條件,即綠色資源。在這種自然環境下,應該以此為基礎,按照綠色壁壘要求的程序和方式進行開發和加工。這樣不僅可以繞過綠色壁壘的限制,而且還為民族地區工業化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對外貿易也能得到高起點的跨越式發展。
其次,民族地區對外貿易在綠色貿易戰中的優勢可以成為其他地區發展對外貿易的橋梁
在全世界保護貿易抬頭,以環保為名義的綠色貿易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我國傳統的國際貿易正受到強烈的沖擊。發展民族地區的對外貿易如同這場戰役的一個突破口,其貿易產品和加工方式的創新應該起到對非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帶動作用。換句話說,非民族地區可以利用“民族地區產品”這塊綠色牌,成為民族地區的積極“外援”,以民族地區為原料或生產基地,將資金、技術、人才等引入該地區,使這些具有條件的民族地區成為東南發達地區的加工車間,既增強了自身的貿易能力,又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1.因地制宜尋找民族地區外貿主導產品
我國民族地區面積廣闊,雖然都屬于民族地區這一大的范疇,但是地區與地區之間卻有著很大的差異,不論是地理條件、氣候條件、風俗習慣等方面均有較大不同。既然是利用綠色壁壘發展對外貿易,那么在外貿產品的選擇上應該根據民族地區自身不同的特點來進行選擇,選擇該地區最符合綠色標準的產品加以開發。如西南地區的林業資源和水資源、東北地區的中藥材、不屬于國家管制的野生動物和林業資源;內蒙古的畜牧業、新疆地區的畜牧業、農業和自然能源等都先天具有能按照綠色標準的要求加以開發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可以說就是完成了這個巨大的綠色產業鏈的第一步。
2.實行品牌戰略,大打“綠色”品牌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使這種優勢資源變成資本。若是單獨出口這些資源,其利潤是相當低的,要使資源變資本再出口以求更高的利潤,發展加工制造業是一條必經之路。
首先,在生產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國際環保制造標準生產產品。199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公布實施ISO14000系列環保標準,迅速得到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積極響應和實施,該標準也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公認的環保標準。從這一方面看,企業應該盡其所能,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這種標準實施管理,以確保在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化”。
其次,在營銷手段方面,商品生產出來以后,從包裝到銷售方式更要體現綠色環保的概念,因為包裝和銷售是要直接面對客戶和消費者的。在這方面,企業應該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大打綠色品牌,在宣傳上著重注意強調該產品從選材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全過程都是環保的、無公害的。在這一點上,已經有許多好的典范了,比如內蒙古蒙牛集團生產的乳制品、浙江千島湖生產的農夫山泉系列產品、歐洲的依云系列純凈水等等。西部許多民族地區都有能夠按照這種方式經營和開發的優勢,比如云南、貴州、西藏、四川等地的水資源,可以在飲料、化妝品等產業中加以開發和利用;西南或東北地區的中藥材和林業資源,可以在藥業、保健品、家居等方面開發和利用。
3.加大外貿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投資
我國民族地區普遍都是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跟不上,缺乏資金,各類專業人才也相對較少,即使擁有較好的生產項目也無法實施,從而造成這些地區貧窮的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尋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從而使這些地區能賺到“第一桶金”,并由此良性循環下去,發展綠色產業進而帶動對外貿易的發展應該是一條解決之道。但即使如此,同樣也面臨著產業起步需要大量資金的問題。近些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注入也相對有所增加,但是僅靠國家扶持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考慮其他融資渠道。
一方面考慮吸引外資的投入,在現有的能力范圍內,加大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政府配套服務、金融配套服務、城市建設及出臺一系列引資優惠政策等;也可以先集中本土力量,使個別產業先初具規模,作為招商引資的突破口,從而帶動更多的相關產業吸引外資。
另一方面,除了外資這個融資渠道之外,我國東南沿海的投資能力也不容忽視。民族地區企業可以和東南沿海企業,特別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實施戰略聯盟,使東部企業和西部企業同屬一條產業鏈上。西部民族地區因為有獨特的綠色資源優勢,任務是就地加工這些資源,這樣就節省了原料的運費、保管費等一系列費用。另外,企業勞動力來自民族地區,從而也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東部企業應該起到一個窗口或前臺作用,除了為西部企業提供生產技術支持和資金以外,還具有其他方面優勢,特別是多年的客戶資源和地理位置。這些東南沿海企業一直是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力量,有多年實戰經驗和客戶關系,可以將在西部民族地區生產的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包裝”,以來自民族地區的綠色環保為賣點,借民族的綠色之風,繞過綠色貿易壁壘限制,擴大出口規模。
4.建立綠色配套服務體系
(1)完善通關政策,鼓勵民族地區綠色產品出口
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出口額較少,其海關的建設也不及東部地區完善,出口政策和企業出口報關手續的辦理都不夠便捷,這也為民族地區發展出口貿易帶來了不便。對于民族地區綠色企業而言,為了提高出口通關速度,其產品從東部地區海關出關是當然方法之一,但是這樣就增加了產品在國內運輸的運費、保險費、倉儲費及其他相關費用,從而提高了產品的成交價格,削弱了其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某些綠色產品來說,延誤其通關時間也就直接影響了商品品質的好壞,特別是易變質商品。如果地處西部民族地區的海關,能夠對這些綠色企業的產品在通關的時候相應簡化手續或者給予優先受理,如事先采取綠色企業登記備案制度,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報關前即取得優惠通關的許可證件,通關時憑證件享受一系列優惠,出口退稅也能及時得到稅款,那么企業就會選擇將這些產品直接從生產地出關,從而提高整體經營效率。
(2)加強科學研究,發揮政府職能,突破綠色壁壘
綠色壁壘歸根結底是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如何提高產品的生產水平從而提高產品質量才是根本性問題。筆者認為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需要,建立有針對性的民族綠色產品研究中心,規范環境標準、技術標準、包裝銷售標準,使企業在生產產品的時候有標準可依。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發揮對外磋商、對內協調的作用,及時提供和反饋信息,調整生產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