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北方電訊投資成立了北京郵電大學———北方電訊電信研究開發中心以來,微軟、西門子、IBM、英特爾、朗訊、摩托羅拉、寶潔等公司相繼在華投資研發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和實驗室,或宣布大型的研發投資計劃,這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戰略的重大調整,是伴隨著生產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品牌本土化和采購本土化而出現的新趨勢。有數據表明,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的400多家已在中國建立了700多個研發機構,中國已經成為外資設立研發機構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研究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本土化加速發展的深層動因,對于我們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技術轉移與溢出效應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本土化的現狀及趨勢
(一)投資國母國集中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跨國公司主要集中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又以美國為最多。從中國82家較大規模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情況來看,公司總部設在美、歐、日的有70家,其中美國32家,占45.7%;歐洲20家,占24.3%;日本18家,占22%,三者合計,共占總量的92%。這種比例關系基本上與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狀況相符。
(二)在華投資區域集中在科技和經濟中心城市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具有明顯的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地。從跨國公司在華82家主要研發機構的地區分布情況來看,北京49家,占59.8%;上海15家,占18.3%;廣東7家(其中廣州2家,深圳5家),占8.6%,三者合計,共占總量的86.7%。應該說,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呈現的這種集中性,是與這三地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開放度密不可分的。
(三)研發投資主要分布在高新科技領域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主要涉及計算機、軟件、通信、生物醫藥、化工等高新技術領域,其中又以電子信息行業為最。根據薛瀾對299家跨國公司駐華機構的調查,70家電子信息行業中有19家在中國設立了22家研發機構,占被調查的全部獨立研發機構的67%。其它如化工、生物醫藥等行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在規模和數量上都與電子信息行業有一定差距。
隨著中國研究與開發環境的不斷改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數量與研發投入經費將會不斷增加,研發機構的地域及涉及的行業將逐漸擴大。跨國公司也正在將一部分基礎研究放到中國的研發中心來進行,如IBM公司將其中文語音識別技術放在中國進行。朗訊、摩托羅拉等公司也開始了這一類的研究與開發。
二、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本土化的深層動因分析
(一)內在本質動因
1.維持技術優勢,搶占中國市場份額
跨國公司著眼于中國的巨大市場,有針對性地研究和開發滿足中國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的產品,提高在華市場的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以支持其產品的先進性和在行業的壟斷地位,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比如通信網絡市場,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市場。而朗訊公司在上海和北京設立貝爾實驗室,瞄準的就是中國這個充滿誘惑力的市場。從一定程度上講,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是跨國公司應對中國市場激烈競爭的手段,是其通過本土化擴大在我國的市場份額,從而擴大其全球市場份額的一種重要手段。其在中國建立的研發機構的發展及在研發本土化方面的競爭,也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進入更高階段的表現。
2.支撐當地生產,實現技術本土化
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研發投資規模深受其直接投資規模的影響,兩者的關系呈正相關(杜德斌,2001)。北京和上海是中國兩個最大的綜合工業基地,有著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擁有眾多的跨國公司生產基地,一直是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城市之一,自然有較大的跨國公司研發投資規模。為了貼近當地市場,跨國公司海外附屬公司的生產需要在當地開展研發活動,以開發設計出適合當地市場條件的產品和生產工藝。在華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技術條件,針對該地區市場和用戶需求、技術差別、材料性能差異等對原有技術進行改良和革新,以實現母國科技成果的本土化。
3.獲取中國的低成本高素質人才,提高競爭實力
尋求低成本的研發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一直是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投資的主要動機,大量低成本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對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研發機構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國人才資源豐富使人才的供給具有很大的彈性,中國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水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同類人員的標準。例如,美國軟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國的9倍,印度軟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國的2倍。在信息技術領域,人才供給方面的比較優勢尤為顯著。這種優勢不僅體現為人才規模大,人才市場價格低廉,也體現在當地技術人才擁有中國本土市場知識,與市場和科技共同體之間關系更加緊密。應該說充分利用高素質、低成本的中國高科技人力資源是跨國公司提高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4.獲取中國的互補性技術資源或知識性資源
現在,愈來愈多的企業進行海外研發投資,并不完全是為了擴大現有的競爭優勢,而是為了獲取新的優勢或補充性資產,以維持和加強其全球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的基礎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雖然與發達國家的研發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也有許多發達國家所不具有的差異性技術或互補性知識資源,這對跨國公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以彌補其技術缺陷,生產適應中國市場的產品,增強其在中國市場的技術競爭力。如:飛利浦公司在上海和西安建立的兩個實驗室,其主要研究目的就是開發適合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特有標準及概念的數字電視、無線通訊、光學存儲及用戶接口、網絡信息家電等領域的產品。
(二)外在推動因素
1.政府優惠政策和經濟開放度的不斷提升
近年來,中國政府的優惠政策也成為吸引外商對華研發投資的重要因素。以北京、上海為例,2002年,北京市政府出臺了新的鼓勵研發機構落戶政策,對來京設立研發機構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一視同仁,并在自主創新、降低研發成本等方面提供支持。上海公布了《外商投資優惠產業目錄》,鼓勵外商來上海直接投資或進行項目合作,并出臺了一系列包括稅收減免及進出口方面的特惠等優惠政策,為外商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另外,得益于中國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開放度不斷提升。加入WTO后,中國堅持按照國際規則和慣例管理經濟活動,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運行環境將進一步市場化、國際化,這大大增強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信心,加快了其在華研發投資的步伐。
2.研發環境良好,創新資源豐富
良好的研發環境是跨國公司在華開展研發投資的另一重要影響因素。仍以北京、上海為例,這兩個地區基礎設施良好、信息發達、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園區集中,擁有大量優秀的高科技人才。近年來,隨著科研經費投入不斷增長,研發投入全面提升,兩地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成為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本土化的重點選擇地區。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加強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進一步改革科研制度,加強與國際研發機制接軌,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制定和完善有關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這些對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研發機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中國的對策
(1)政府應完善鼓勵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研發機構的優惠政策
根據國際經驗和實踐,市場準入、稅收政策和人才條件是影響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投資建立和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在當前國際國內背景下,相關政策的制定應該從營造更有利于研發活動的政策體制大環境入手,包括減少對跨國公司研發性機構進入的限制、給予非營利性法人地位的認定、進出口優惠、大力培養國際化科技開發和管理人才以及進一進減少人才流動的限制等政策。在鼓勵性政策體系設計中,應該特別強調研發環境總體改善的重要性。政策特征體現在:從政策的使用范圍及相關內容上體現全球科技一體化思想,對跨國公司在國內進行的科技開發活動一視同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跨國公司研發機構與我國的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技術部門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項目委托、建立聯合實驗室,通過合作彌補中國研發資金的不足,提高本土研發水平。
(2)健全與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系
雖然中國政府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客觀地講,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尚不完善。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增長及其技術含量的提高,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不僅使在華外資公司受損,中資公司也將受損。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政府有責任進一步健全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為企業營造一個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高科技企業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為技術標準上的競爭,政府應倡導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標準制定。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標準制定的主體,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法律體系,一方面可以保護跨國公司的研發成果不被競爭對手模仿、竊取,避免利益受損,使其在華進行研發活動沒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國內研發成果被海外跨國公司輕易獲取,減少技術逆向擴散的可能。
(3)鼓勵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增強自身技術創新能力
雖然這幾年中國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增長很快,但研發經費占產品銷售的比重仍然遠低于發達工業化國家。而且,國內企業對海外引進的技術過度依賴,很少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大量關鍵設備依靠進口,自身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經驗表明,東道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越強,跨國公司在該國的研發投資意愿也越強烈。因而,要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來華進行研發投資,就要鼓勵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立和鞏固自身技術開發優勢。此外,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充分重視人力資源的培訓和開發,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不斷增強企業技術學習和吸收的能力,從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技術轉移與技術溢出效應。
(4)組建戰略聯盟集合體,形成強大的協同優勢,防止過度競爭
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規模較小、科技資源有限,通過組建戰略聯盟,能夠形成一種協同優勢,其著眼點在于,在經營活動中積極利用外部規模經濟,通過戰略聯盟實現企業間的資源共享,相互彌補資源的不足,避免對已有資源的過度浪費和重復建設。海爾從1995年就開始先后與荷蘭飛利浦公司、美國C-MOLD和NET-SCREEN公司等15家公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研發聯盟,降低了技術引進和技術開發的成本,增強了企業研發的活力。同時,建立聯盟還可以防止過度競爭,改變惡性競爭狀態。另外,建立戰略聯盟還可以通過技術的互補增強對跨國公司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