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轉自如的制度都是規則與現實無數次沖撞后的結果
當彗星飛近我們的時候,突如其來的輝煌總是讓旁觀者驚訝,卻常常忘了它在黑暗中走過的數十數百年,忘了它的軌道形成于種種天體無數次意外沖撞。
純粹從學術研究角度講,林達的這本書可能只算得上《聯邦黨人文集》和《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的簡讀本,可是這個簡讀本卻成為今春的閱讀熱點。這既要歸功于作者輕松直白的語言,更要歸功于這些故事本身非凡的魅力。
跟隨林達重溫那段歷史,讀者會發現,那些被傳統史書忽視的盲點往往具有非凡的意義,比如,費城制憲會議并不是獨立戰爭的直接后果,這中間有四年時間,大陸軍解散,華盛頓早已解甲歸農,是在詹姆斯·麥迪遜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兩個年輕人竭力游說之下,他才單人匹馬前往費城,充當不發言的主席角色。
為什么民智未開的聯邦草創年代,剛好是代表精英階層的“老紳士”主導著政治運作;民眾為什么會信任這些“紳士”;而“紳士”們又恰好沒有辜負人們的信任;為什么到了完備而龐大的聯邦政府需要監督的時候,作為“民粹代表”的大眾傳媒體系恰好應運而生?
作者沒有把這一切歸于偶然,美洲同樣有自己的傳統。在殖民時代,那里也有過擁有“巴爾迪摩侯爵”、“賓夕法尼亞伯爵”頭銜的封建領主。美洲的幸運在于,那時它已經能夠看到近代的曙光,從歐洲進口封建領主的同時,它也進口了啟蒙思想;更加幸運的是,北美大陸幾乎無限的土地資源讓封建領主失去了優勢——他所擁有的土地,不能讓他獲得在歐洲那樣的絕對權威。
從這個起點出發的合眾國,走出的并不是一條“無可挑剔的完美曲線”,從制憲會議開始,意外的沖撞就接踵而至。讀者能在這些故事里輕易找到失之簡單、甚至非常幼稚的制度安排。原來,建國之初的美國人同樣認為,選總統就是選出道德品質最優秀的人,讓得票最高和次高的人分別擔任總統、副總統。曾經出現過總統和副總統(在參議院)得票數相同,連續投票33輪不分勝負的情景;而早期的政治家甚至對搞“競選”活動都深惡痛絕。現今運轉自如的一系列制度都是規則與現實無數次沖撞后的結果。
但種種政治經濟危機意外沖撞,乃至南北戰爭那樣的巨大災禍,都沒有完全撞毀費城會議確立的體制,沒有將最初定下的游戲規則推倒重來,原因就在于政治家們的“妥協精神”。為了換取南方州停止進口黑奴,聯邦按五分之三的比例給黑人投票權,形成了著名的“五分之三妥協”;為了讓聯邦中蓄奴州和廢奴州的勢力達到平衡,又有過“密蘇里妥協”。
道德標準與實用主義,精英利益與平民生存,各種力量相互妥協,維護和完善了這套游戲規則。
這本用書信體講述了22個故事的書,只有婉婉道來的史實,沒有結論。讀者可以有不同的讀法,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所得。
(《如彗星劃過夜空》林達著 三聯書店 2006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