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法國佩龍,慘烈的索姆河戰役主戰場。法英聯軍在這里與德軍進行了一場鏖戰,傷亡慘重。
2006年5月4日,同樣是在法國佩龍,法國教育部長吉勒·德羅賓面對德國駐法國文化事務首席代表彼得·米勒等諸多官員宣布:“法德共同歷史教科書正式出版,這能讓我們在清晰認識過去的基礎上樹立將來意識。”
法國前教育部長弗朗索瓦·菲永在2005年曾說:“多少世紀以來,歷史編纂工作曾是兩國之間怨恨的酵素,但我們卻要把它變成兩國團結的凝固劑。”由兩個曾經的“宿敵”國家合寫歷史,這在全球尚屬首次。
“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真相”
1963年,法國和德國簽署了象征兩國正式和解的《愛麗舍條約》。2003年,在慶祝該條約簽署40周年的時候,“法德青年議會”成員向法國總統希拉克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提議,由兩國共同編寫和出版一部歷史教材,以加深了解并體現法德在徹底和解基礎上世代友好的愿望。
隨后,這一提議分別在法國和德國得到國家和地區各級政治當局批準(因為德國16個州自行決定教育制度),希拉克和施羅德也一直關注事情進展。
法國由教育部牽頭,德國由外交部牽頭,雙方各派十幾名成員在2003年底組成了教科書編寫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包括部級代表、大學教授和法德關系專家等,負責制定教科書大綱,然后向教科書出版商招標。法國的納唐出版社和德國的克萊特出版社分別脫穎而出,他們邀請了五位法國教授和五位德國教授共同編寫教科書具體內容。
2006年5月4日,教科書第一冊法文版正式面世,德文版將在7月份推出。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教科書是紅色封面,上面印著柏林墻倒塌、德國納粹大屠殺紀念館以及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和德國前總理科爾握手的照片。主要內容是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歷史,供高中三年級也就是畢業班的學生使用。2007年和2008年“19世紀至1945年的歷史”和“古代至19世紀的歷史”還將相繼推出,分別適用于高二學生和高一學生。
按照大綱規定,書中由作者編寫的內容僅占四分之一,其他部分全部由圖片、圖表和歷史資料或文件組成,力求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真相。這套教科書并不局限于法德兩國的歷史或者兩國關系史,而是從法德視角出發,幫助學生了解整個歐洲史和世界史。
教科書編寫領導小組法方成員之一、法國教育部歷史地理科目總督察伊夫·蓬斯萊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法德兩國現代史既有共通點也有不同處。為兩個國家編寫教科書比僅為一國編寫情況更復雜、更微妙,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也更強。學生們可以了解到西歐國家現代史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同時也會明白在他們本國占主流的觀點存在局限之處。書中列出的思考問題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至于編寫法德共同歷史教科書的目的,蓬斯萊先生表示,是為了幫助學生接受不同的視野和觀點,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在歐洲年輕人對話框架內,增強法德兩國青年人的共同歷史意識,有助于他們樹立新的歷史觀。
勇于“自揭傷疤”的兩個國家
如何消除教科書編寫過程中的分歧?蓬斯萊先生說,法德兩國歷史學家經過長期的對話與交流,對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過程都有了一致看法,不存在根本分歧問題。
更重要的是,德國已對納粹罪行進行深刻反省,法國也不逃避歷史責任,這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眾所周知,法國和德國曾是歷史“宿敵”,這兩大歐洲鄰國之間發生過不少大規模戰爭。在一戰和二戰當中,法德兩國均傷亡慘重,可以說戰爭給它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然而,在二戰之后,法國和德國結成堅實盟友,成為帶動歐洲一體化過程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這一切的由來,首先應當歸功于德國對戰爭的認識態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聯邦德國開始進行深入反思,正視納粹當年犯下的罪行。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跪倒在波蘭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表達了德國的歉意和對二戰的懺悔。尤其具有標志意味的是,1985年紀念二戰結束40周年之際,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明確表態:“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們大家從納粹獨裁統治下解放出來。”從“戰敗”到“解放”,表明德國已經改變了自我定位。
德國對二戰的反思不僅包括認罪、懺悔和道歉,還包括戰爭賠償,先后向幾個受害國家和受害的猶太民族進行巨額賠償,并退還納粹收集來的財產。現如今,二戰的見證人越來越少,德國卻不放松此方面的教育工作,通過修建紀念館和舉行紀念活動來教育青少年。
德國的真誠反思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也為德國贏得了朋友。1994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邀請德國前總理科爾參加法國國慶閱兵,他們手拉手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2004年,時任德國總理的施羅德受邀參加了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活動,表明雙方已經跨越了戰爭所造成的心理障礙。
法國同樣也是一個有勇氣面對歷史的國家。
5月10日,法國第一次舉行廢除奴隸制紀念活動,毫無保留地揭示了法國歷史中最黑暗的一頁,承擔起應負的歷史責任。法國曾是西方參與販賣和奴役黑奴的主要國家之一,從164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敕令販賣黑奴開始,奴隸制在法國持續了200多年。2001年,法國制定法律,承認奴隸制度為反人類罪行,得到國際社會一致贊揚。法國合作、發展和法語國家部長級代表布麗吉特·吉拉爾丹表示,法國將在歷史教科書中添加關于販賣黑奴和奴隸制的章節,讓后代了解這段長期被遺忘甚至被掩蓋的悲慘歷史。
正是由于法德兩國都勇于“自揭傷疤”,把“羞恥”的往事展示在世人面前,它們在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時才能拋開芥蒂,真正做到讓事實說話。本次出版的這套教科書的二戰部分包括了德國納粹走向獨裁、對猶太人種族滅絕、歐洲國家對納粹政權的追隨默認、法國維希政府與納粹合作等“羞恥”內容。
“可以說,我們是用60年時間來完成這套書的。”蓬斯萊說。
基本準則就是尊重史實
蓬斯萊先生強調指出,任何國家、任何人都必須不帶偏見地看待歷史,而不能利用歷史來做文章。只有科學、客觀地對待歷史,我們才能明白自己來自哪里,也才能理解其他不同意見。
在法國,人們通常把歷史看作是一種有助于了解過去與現在的工具,反對通過否定或者批評別人來樹立自我立場和觀點的做法。他說,只有發現、正視并尊重真實的歷史,才可能前進。
德國與法國的深刻反省不但沒有降低它們的威信,反而贏得了一致贊譽。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在亞洲,二戰期間與德國站在同一陣線的日本卻無視大量歷史檔案和當事人的存在,在其歷史教科書中回避日本發動戰爭的性質、責任和罪行,對其侵略暴行輕描淡寫甚至美化。這種無視甚至篡改歷史的行徑招致了亞洲各國的強烈譴責。
蓬斯萊先生談到這件事情時說,作為一個局外人,我無權評價中國、日本和韓國在這一事件當中的關系。“不過我知道一個基本準則,就是尊重史實。”
他說,以法德共同歷史教科書為例,之所以能夠出版這套書,是因為之前做了許多調和工作和科學調查工作。這種工作需要科學界、政治界、學術界、文藝界等社會各領域通力合作,還需要與年輕人進行溝通。
“我希望中日韓三國能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和理解。”蓬斯萊說。
蓬斯萊先生還說,有爭論是正常的,歐洲國家亦是如此。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民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必須學會互相尊重,不能在謊言或者否定歷史的基礎上來“恢復史實”,應當了解事物本身,弄清歷史發展。
5月4日法文版共同歷史教科書第一冊推出時,德國駐法國文化事務首席代表彼得·米勒的話讓《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很是感慨:“這是一個在創意之初就希望讓他人模仿的項目。德國和法國努力做到了的事情,為什么其他國家不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