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湖北)
兒子的課外活動
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放學回來很開心,說是第二天上午不用上課,班主任安排了一次課外活動,要帶他們去參觀,地點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快餐連鎖店。在兒子拿回來的“家校聯系卡”上,參觀的目的說得很清楚:通過對炸雞等食品的制作過程的現場參觀,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第二天,兒子參觀完快餐店,帶回來一大堆快餐促銷卡,說是“六一”期間,憑此卡,可享受八折優惠,全家享用折扣更多。兒子說,參觀后發現這個快餐店很干凈,并不像我們大人說的那樣是“垃圾食品”。他還說:“老師說我們學習了豐年辛苦了,學習也進步很多,可以讓家長獎勵一次下館子的機會。”一向教導孩子要聽老師話的我,啞口無言。幾位家長一聯系,才知道原來兒子的班主任老師有位親戚在這家快餐店做副理,這次參觀純粹是次“商業運作”。
章云(山東)
弟弟的工作
弟弟大專畢業后分配到某國營大廠,工作清閑但收入很低,最麻煩的還是那兒對象不好找。本來廠里女孩子就不多,有限的幾個也把眼光放在了隔壁收入高的廠里。最后終于和多數人一樣,經人介紹找了個打工妹,就在了。
懷揣著對家人的責任心,我一心要幫弟弟弟媳找到一條謀生的路。恰逢我所在的學院搬遷到新建的大學城校區,一番周折后終于弟媳來校內開了理發店。小兩口雖因此兩地跑,但收入的增加還是讓全家充滿了希望。
意料不到的是,才一年,弟媳就不顧勸告固執地懷上了孩子,于是我只好又開始張羅弟弟的工作。半年后,弟弟終于去了另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單位,但從小沒吃過苦的他卻因不適應未能通過試用期。這時正好孩子出生了,弟弟便名正言順留在店里照顧生意,一呆就是一年多。這期間他也曾出去找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總是無功而返。我也鼓勵他拋棄學歷觀念學理發,他卻寧愿呆在店里打點下手收收錢。
店里的生意并不是很好,而大學城經過幾年的發展,周圍競爭巳越來越激烈,生存的壓力再加上為了孩子的撫養等問題,讓弟弟他們小兩口感情越來越糟,竟似要走向崩潰。
我依舊忙著日日救火。但前幾天我一個好友告訴我說,弟弟當初辭職的廠現在效益越來越好,好多大學畢業生都進不去呢。唉,如果當初我沒有管得太多,是不是會比現在好呢?
“老百姓對官員博客的殷殷期待,不過是希望各級‘父母官’能直接傾聽民意,了解民情而已。只要能實現民意的互動,以何種方式都無所謂,也不一定要通過博客這種形式,以前的各種‘XX熱線’、‘XX信箱’都有,關鍵是要用起來”
——四川讀者
超載
陸運江(江蘇)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常常去上海出差,每次盡量乘坐最晚的一班長途客車這樣的話就可以在次日早晨及時見到客戶。但這班車也是我坐得最心驚肉跳的——因為是每天最后一班車,超載嚴重,核定40人最多時擠了70人。
運管部門其實查得很緊,可客運車自有對策。像我坐的那班車對付檢查的辦法就很有一套。遇到前面有“狀況”時,車一般在離檢查站四五百米之外找條小路就停了下來,繞開高速公路,把超載的客人一個個請下車,由客車售票員帶領,從小路繞過檢查站,再走一段路,然后重新上了車。遇到節假日,超載的人更多,檢查站也抓得緊,在檢查站四五百米外設伏;但客車自有辦法,我們這些乘客會被一輛其他車,在離檢查站二三里地外接走,過了檢查站再重新回到超載車。
我每月總有兩次乘這種班車,雖有怨言但習慣了也就無所謂了。不過好奇的是從未看到他們被查處過,司機也不知哪來的能耐,對前面檢查站是否有人值班了如指掌。
二姨和布什
二姨5年前移民到美國。雖然出國前她曾是一家服裝企業的質量工程師,但到那里之后,她最初只能在一個華人開的小雜貨店打工,也就是個“一無店”,每天的工作就是口中叫著“One Dollar,One Dollar!”(一美元)。
不過,今年,已經48歲的她居然被推選為所在社區的事務主任。更為有趣的是,當地的一些反戰母親找上門來,希望她跟她們一起去各地演講,要求布什下臺。二姨說,布什下不下臺跟她的關系并不大,但是她支持“反戰”。于是,二姨就和一群母親去了美國各地,在幾千人的集會上演講,非常積極。她們的口號是:“把布什掃地出門!”這句話如今已成為她的口頭禪,前幾天在電話里還給我來了這么一句。
本刊“編讀往來”熱線電話:(021)52588952
新華社“有錯即改”專用郵箱:yqg@xinhua.cn
錢月江(貴州)
非典型醫院
我所在的小城市,有兩家甲等醫院,城南城北各一家。令人奇怪的是,城北的那家,周圍二三里內居然找不到一家藥店。原因是這家醫院的藥太便宜了,比自稱銷平價藥的連鎖藥店的藥還便宜約20%。醫院院長的經驗是以藥“引”醫,而不是以藥“養”醫。院長說,醫院地處老工業區,居民生活水平不算高,醫院的低藥價不是沒錢賺,而是要以此引來眾多低消費群體。但令院長沒想到的是,他引來了好多質問和責難。
質問是來自當地的藥監和物價部門:為什么這么便宜,是不是假藥?還三天兩頭去抽查。責難來自藥品經銷商,他們動用各種政府主管部門資源,要求該醫院提高價格。
我的一位媒體的朋友想宣傳一下該院讓利于民的“事跡”,去采訪衛生主管部門,可有關官員說,這會給他們的工作造成壓力,低藥價會造成其他醫院“入不敷出”,也會造成藥品流通渠道不健康發展。絕對不能作為“典型”來報道。
旅游火暴
年吉(安徽)
筆者所在地處于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五一”黃金周前夕,我到旅游景點接待一批客人。一下車只見景區門前游客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我真為我們當地旅游市場的興旺火暴而感到高興。沒走幾步碰到了好幾位本地政府機關的同志,原來他們也是被安排來接待的。景區停車場上,車子也和人一樣已擠得密密麻麻。注意留心了一下身邊的這些車子,既有身價不菲、車號吉利的“富家車”,也有相當一部分“小牌號”和特殊車牌的“公家車”。我正在打量一輛游客車子的時候,只見停車場又進來兩輛豪華大巴,據剛才碰到過的一個熟人講,車上載的游客都是來本地開會的會議代表。因為是風景區、風光好,所以每天都有大小不同的會議在這里召開,會議代表自然也就成了游客了。旅游市場能如此興旺火暴固然可喜,但這樣的“游客”怎么能讓人真正高興得起來。
打的
張小燕(北京)
從5月20日開始,北京的出租車開始漲價了,從每公里1.60元漲到每公里2.00元。據說有少數個性人士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不滿。我打車的時候就聽司機陳師傅說了一件事。5月21日晚上9點半多,他的車經過牡丹園,正好有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打車。上車之后,問要去哪里。女孩猶豫了一下反問,“師傅,車是每公里2元吧。”確認之后女孩說,他們要去安慧橋,不過,讓陳師傅在計價器快要跳字前把他們放下來。接著她又說,這樣做不是沒有錢,只是想發泄一下情緒,因為對出租車漲價不滿。而且,她已經好好算計過了,按照過去的價格,從打車的地方到安慧橋大概是16元,但起步價10元之內肯定可以到達健翔橋,那里公交車很多,距目的地不遠,每人1元就可到安慧橋,這樣總共才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