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
(2006.3.18)
托尼·布萊爾的最后日子
像托尼·布萊爾這樣一個戰士,他對自己正確和對手錯誤一直深信不疑,在英國首相的位置上已經坐了九年,他還沒有隱退的意思,因為他還年輕、身體還很健康,但是他似乎很難說服黨員們再次支持他。
布萊爾在英國的主要功績,是鞏固了由撒切爾夫人開始的市場化改革,并把它引入了健康和教育領域,但是他對伊戰的熱情參與是引起工黨黨員們憤怒的最重要因素,盡管他由此在大西洋彼岸贏得了尊重。雖然離開一個重要的位置會有點空虛,但是考慮到再干下去已經不能為他帶來更多的成績,他是該考慮激流勇退了。
瞭望新聞周刊
(2006.3.20)
中俄攜手共進
“中國在2006年舉辦“俄羅斯年”,俄羅斯在2007年舉辦“中國年”,這在兩國關系史上還是第一次。裹著中俄國旗的中國熊貓和俄羅斯棕熊挽手同行,它們的口號是:“攜手共進”。
文藝春秋
(2006.4.1)
平成時代的新富豪
日本國內有5億日元以上金融資產的新富豪,人數在6萬以上,而有1億到5億日元的富豪也有72萬人,新富豪已經不再從不動產那里掘金,更多的是靠信息技術、金融產品來獲取巨額資產。但是這些新富豪根本不買房子,他們寧愿每月花幾十萬日元租一套房子住。
環球
(2006.4.1)
日本七團體決定集體訪華內幕
隨著小泉卸任日期的臨近,日本國內政財界圍繞小泉后政權花落誰家的角逐日趨激烈,有心維護中日兩國友好關系的有識之士,則不再對在小泉任內改善中日關系抱有幻想,而把眼光放在了小泉之后。
明鏡周刊
(2006.3.16)
跟著盧卡申科回到未來
白俄羅斯,這個經歷了幾百年外族統治的國家,現在依然在世界上尋找自己的位置,而盧卡申科,把自己描繪成一個無畏的領袖,正在帶領這個國家走出苦難歷史的迷宮。雖然被許多人視為獨裁者,但是盧卡申科的第三次連任,會讓西方國家改變明斯克政體的希望落空。
證券市場周刊
(2006.3.18)
京津金融走廊
由于北京與天津沒有形成足以支撐華北地區的經擠主軸,在環渤海地區的中間環節出現了斷裂。這樣,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就像撕裂的兩片翅膀,沒能互為椅角她捍衛華北的心臟。環渤海經濟圈就像是打碎的手鐲,難以鎖定中、日、韓的大量資金、技術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