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北京市政府在年初再次公布了2006年擬辦的“直接關系群眾生活”的59件實事。從1986年算起,這一做法已經在北京堅持了20個年頭。
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媒體已經不再把這一“中國特色”的政府善舉看作是什么重大新聞。這一曾經遍地開花的舉措,在很多城市已經悄然無疾而終。那么,北京為什么依然堅持“每年為老百姓集中辦一批實事”?
“實事”大多來自民間
北京市政府辦公廳信息處處長丁小君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表示,今年北京要辦的這些“實事”都是“群眾最急需、奧運有要求”的事情,是真正將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承辦單位“夠得上、做得到”、辦成后又“效果好、有影響”的項目。
在59件“實事”中,有解決舊城內8000戶居民的居住安全隱患問題:居民小區安全感問題,在10個遠郊區縣新建、改擴建399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資助5000戶困難獨生子女家庭,繼續整治“城中村”,新建改建城市綠地500公頃、完成1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中修工程以及建立全市退休人員統一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等。
丁小君說,這59件實事一是以解危排險為重點,二是統籌城鄉發展,三是按照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要求,下大力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四是與奧運籌備工作相結合,發揮奧運帶動作用。
和往年實事起草后征求群眾意見的做法不同,北京今年公布的“實事”大多是從群眾中征集來的。市政府通過信函、短信、市長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征集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4677條。在今年所列59件實事中,來自民間的共有30件。
丁小君對北京堅持每年為老百姓辦幾十件實事的客觀效果持肯定態度。他說,從1986年開始,北京每年堅持集中力量辦一批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實事,這對促進首都穩定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也是籌辦北京奧運會的關鍵一年,所以北京在決定辦哪些實事,如何保證承諾兌現上也是高度重視。
丁小君告訴記者,作為國家的首都,保持北京的安全和穩定是第一位。北京在全國來講,有一個示范作用,而現實的考慮還有2008年奧運會。“作為北京市政府,目前主要有三件大事:新北京,新奧運;落實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規劃;一切活動圍繞安全問題。
他介紹,在為市民辦實事的過程中,北京群眾作為受惠主體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了實事的全過程中,更多的群眾自覺參與了城市的運行和管理,2005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開通了城市管理廣播,架起政府和市民之間溝通的橋梁,真正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促進了政府執政能力的提高。
北京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續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為了落實為市民承諾的實事,北京市領導高度重視,市政府秘書長親自抓編制起草工作。最近這59件實事名單公布后,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王岐山等在各種場合都多次強調,表示“承諾的事,就要兌現,還必須全力辦好,以取信于民”。
讓政府幫助老百姓自己辦實事
北京師范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徐月賓副教授一直生活在北京。他感覺北京這些年“以人為本”的很多政策都是很好的,也有些在實踐上并不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很多事都是政府直接做的,如果能讓社區和非政府機構來消化可能更合適”。
“比如政府對于拖欠工資的治理力度是挺大的,但是政府像貓捉老鼠一樣做,用處是不大的。再比如,如果一個社區沒有一個很好的組織,政府有再多的警察都沒用。”他說。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朱光磊對此評論說:“我們政府一直有一個特點,就是善于做‘大事’,但在日常管理方面沒有積累太多的經驗。”
在徐月賓看來,政府每年為老百姓辦一批實事既是一種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它會隨著政府職能的進步而出現,也會隨著政府管理能力的成熟而消失。
“我們這幾年提出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其實政府不是服務的,而是保證程序的,是要形成制度框架,讓能夠提供服務的人來提供服務。為老百姓辦實事,政府直接去做是可以的,這相對過去政府和公眾角色不對稱的階段是一種進步,但如果政府幫助老百姓自己辦這些事情,則會更加符合自己的角色。”他說。
“政府這樣做實事是做不完的。雖然這比過去是一種進步,但還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什么事情政府都親歷親為的話,一方面政府做不過來,一方面很多公共服務專業性很強,政府也做不到。”徐月賓說。
徐月賓認為,北京盡管是首都,但很多政策也仍然在探索,社會的復雜程度也比其他地方更大。在這種情況下,越是大的城市,治理的時候越要分散,在不同條件下,讓非政府組織來做。
朱光磊從另外一個角度闡釋這一問題。他說,真正的“公共服務型政府”,一方面是自己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組織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我們現在政府還沒擺脫全能型政府的模式,政府什么都能做,老百姓什么都找政府。
他提出,要加快政府的轉型,首先要加強工作流程的設計。“以前,我們工作形式過于粗放化、隨意化、官員的架子比較大,從長遠看,中國政府的建設還要走比較長的路。”
他表示,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過程,同時也是政府和公務員學習和提高自己的過程。“我們相信,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人民、各級地方政府和公務員會一起成熟起來。”
辦實事是一種過渡性事物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楊國鵬認為,政府工作一般是有計劃按步驟進行的,程序化程度很高。但百姓的要求則是多元化的、動態的,對政府的期望值很高。百姓需要政府辦的事情很難完全納入政府規劃,而且政府規劃的實現也受具體條件的制約。“政府在特定條件下讓老百姓完全滿意是不現實的。”
“但是,追求百姓最大滿意度并代表人民最高利益是政府的最高價值所在。所以,在努力完成既定規劃的日常工作之外,就需要在規劃之外再做一些能夠吸引老百姓目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能夠讓老百姓叫好的一些工作。‘為老百姓辦實事’就是這樣一個日常工作和臨時工作的兼顧,是‘日常運營’和‘臨時項目’相結合。”
作為公共服務型政府構建的前提和過渡,項目導向型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就可以理解為操作一個個項目,“從需要做的事情里選擇幾個項目”。
在朱光磊教授看來,“項目導向型政府”是中國政府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事物。他不否認地方政府每段時間集中做一些“實事”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這可以在總體條件不甚成熟的情況下,集中政府的財力和公務員的精力做一些事情”。
他認為,項目導向型政府的過渡要多長時間,要視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條件的成熟情況而定。具體而言,這要依賴市場經濟現代化程度、政治發展現代化程度、市民社會化或者說非贏利組織發展程度和法律的政治定位如何。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既要依賴充分的公共財政支持,也要依賴政府和公眾的互動。公共服務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回應性政府’,政府要根據百姓的要求來確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以及提供什么服務。同時,這也要依賴有互動能力的公民和非贏利組織的素質。”朱光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