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湖南各地的地方志,觸目皆是起義、暴動、戰爭,從鐘相楊么到乾嘉苗民,從湖廣士兵抗倭到湘西延綿半個世紀的匪禍,一片揭竿殺戮之聲。近現代史上,更是一派曉勇風范:湘軍故里、維新運動紅火的省份、武昌起義首應、全國農運中心、抗戰重要正面戰場……湖南就是這樣以造反者的形象傲立于歷史之中。
處于這個轉型的太平年代,血性和處處愛拔尖的湖南人,似乎命中注定就是一種制造騷動和不安的力量。
長沙城外,“四大書院”之首的岳麓書院大門的上角,貼著一副牛氣逼人的對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直白點說,那就是——“只有我們湖南出牛人,這個地點特別多。”如今能夸下這一海口的,非湖南電視人莫屬。若能把這副對聯貼在湘水河畔那幢廣播電視大樓門前,相信湖南電視人一定感到很得意,很爽。
2005年的一場全民狂歡,把十多年來一路高奏凱歌、人氣不斷飆升的湖南廣電業推到了一個風光無限、同時也是風險無限的“尖峰時刻”。這一股崛起于湘水的平民娛樂勢力,娛樂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也由此“團結”到白花花的銀子和廣大的市場,讓同行眼紅得出血,讓競爭對手寢食難安。隨之而來的,還有數不清的麻煩和糾葛。充滿生死懸念的2006年“超女”,幾經周折艱難出生,讓湖南人既狼狽又自得,令對手既幸災樂禍又心中暗羨。
“大哥”吃肉,“小弟”喝湯。行政級別和行政區劃制下的中國電視格局,似乎永遠就是一家獨大、鐵板釘釘的一塊。
“狼來了”的故事曾惹得學術界唾星紛飛,幾年來一切如舊:跨國巨頭覬覦肥肉,卻始終被一扇森嚴的大門擋在外頭,而且與身俱來的優越感,使之始終都沒有解決好本土化的問題:鳳凰衛視的諸多學者型明星主持們,也只能對內地三星級以上賓館的客人,煞有介事地談論著新聞、政治、文化的精英話題。
十幾年來,在中國電視行業一片沉寂的曠野,這一支充滿騷動的、生機勃勃的力量,折騰出多少不安分的事兒:
中國傳媒第一股“電廣傳媒”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國第一家省級廣播影視集團在這里成立;
中國第一家永久性承辦的“中國(湖南)金鷹電視藝術節”在這里駐扎;
旗下的上星頻道——湖南衛視收視率直逼行業內的“老大”央視,則央樂大本營》、《玫瑰之約》等一系列娛樂節目在全國迅速火爆,每個節目都會引來眾多模仿者。2005年“超級女聲”揭起的風暴,更是引發了一場全民的狂歡。
瀏陽河畔,艱難重重之下,外界的質疑聲中,一個龐大的傳媒影視產業群——湖南廣播電視中心、長沙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國際影視會展中心,金鷹影視文化城悄然成立。湖南人正做著“東方好萊塢”的大夢。
一連串的大手筆,一系列的聯動,讓人不得不聯想起一百五十年前,那支驍勇善戰、始終沒名沒分的地方武裝力量。一百五十年后,“電視湘軍,,威名遠揚,其靈魂人物魏文彬也聲譽鵲起。
曾有人說,湖南有兩塊響當當的品牌,一是袁隆平,一是魏文彬:一個培育了雜交水稻,一個打造了“電視湘軍”。在一片沉寂的中國電視行業,這位電視湘軍的領軍人物,“超級女聲”的總指揮,第一次提出媒體產業化道路和文化產業市場化的思路,大刀闊斧地進行電視臺機制改革,并率先試水資本運營。十多年來,魏文彬一歐陽常林這一對“黃金組合”,前者勾畫戰略藍圖,后者全力執行,帶著一群同樣不安分的湖南電視人,一路飚進。美國《時代》周刊及《亞洲商業周刊》,對這位湘軍統領也不吝惜溢美之詞,稱之為AedidMoguI——媒體巨人。
在中國,體制改革從來是個舉步維艱、不可言說的難題。魏文彬的意義在于,他是在一個極度敏感的地帶大力開拓的先鋒,并且大獲成功。然而,人再牛,牛不過制度。在目前的體制下,對于湖南電視寄予太多的理想,同樣也不現實,因為它一樣是個壟斷者。而且,正是因為央視不得不背負的國家電視臺的重任,給了湖南人一個靈動的空間和突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