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沒人指望陳水扁會因此下臺。人民所要的,其實就是羞辱他,表現出我們的民主雖然被他踐踏,但是人民不是傻瓜
臺北街頭的朝九晚五,總是繁華中帶著匆忙、奔競中透著些許秩序,這一點即使在“百萬人反貪腐”大旗下的“倒扁”運動正如火如荼的當下,依然沒有改變。
早晨,參加靜坐“倒扁”的上班族們一邊比畫著“倒扁”手勢,一邊換上西裝趕赴公司,傍晚,他們又脫下體面的套裝,穿上火紅的“倒扁”裝,高呼著“阿扁下臺”的口號來到街頭。
這把“人民的怒火”至今已在臺北延燒了半個月,只是沒人能預言,這一幕是否會化為臺北的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沉默但也有火
可以肯定的是,這把“怒火”已經積蓄了太久:陳水扁及其親信、家人連續爆出的種種貪污腐化丑聞惹惱了臺灣人;陳水扁死皮賴臉、滿口狡辯的蠻橫態度激怒了臺灣人,“罷免陳水扁”案出不了“立法院”的大門,而朝野各種勸退之聲又形同隔靴搔癢的無奈現實喚醒了臺灣人。于是,“沉默的大多數”終于打破沉默,他們選擇“走體制外的道路”,義無返顧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近年來臺灣政壇的波詭云譎,每每上演出人意料的懸念戲碼,“倒扁”重復了這一規律。誰曾料想親手點燃臺灣人心頭這把“怒火”的恰恰是陳水扁曾經的同路人、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這位年過花甲、身患絕癥的老人,此前對親綠學者的倒扁行動一聲不吭,在民進黨內要求與扁切割的聲浪最高漲時還曾怒罵民進黨高層“忘恩負義”,這一次卻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扯起了一面“倒扁”的大旗。
臺灣媒體說,患有肝癌的施明德這次豁出去了。發起“倒扁”運動以來,他就明確表示這是“一生的最后一戰”,縱使少活十年,他都值得。于是他把醫生的勸阻置之腦后,每天堅持和“倒扁”總部的其他負責人商議相關事宜到深夜。
關于施明德體力不支、靠打“營養針”來維持的傳言后來得到了他本人證實。靜坐現場停放著友人提供給他的高級房車,里面各種先進設施一應俱全,不但可以洗浴,而且還能收看衛星電視。起初這讓挨餓受凍、風餐露宿的靜坐民眾頗有微詞,可后來他們還是諒解了這位特殊的病人。
“納斯卡線”、“長期抗戰”、“熒光圍城”
在“倒扁”總部的精心策劃下,9月9日15時,“倒扁”靜坐正式開場了。當天,凱達格蘭大道及其周邊擠滿了抗議民眾,滿眼的紅T恤把臺北染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臺灣媒體將這番景象比喻方“怒?!?、“遍地怒火”,正與“倒扁”總部的設計初衷不謀而合。
“倒扁”總部稱,這天走上街頭的民眾數量超過30萬。雖然警方事后估計的人數在10萬左右,但“紅衫軍”的巨大聲勢毋庸置疑。以正對陳水扁辦公場所的景福門為支點,仁愛路、信義路與中山南路這三條直線構成了一個圓規形圖案,數以十萬計的“紅衫軍”在施明德的帶領下高喊著?!鞍⒈庀屡_”、“九月九,阿扁做不久”等口號沿著這條線路繞行,表示要為領導人立下“不可忽視的規矩”,展示臺灣人民要求陳水扁下臺的力量。
南美秘魯高山上神秘的、向天祈福的“納斯卡線”圖案給予了“倒扁”總部靈感,他們把這種繞行稱作“繞行‘納斯卡線’”,臺灣的媒體在報道中也跟著一口一個“納斯卡線”,一下子使這個外來概念成了臺灣的流行詞匯。事實上,這條“納斯卡線”圖案還像一個手舉大刀的勇士,刀鋒直指陳水扁的辦公場所,象征砍倒貪腐政權。
聲勢浩大的游行后就是曠日持久的靜坐,雖然此前曾有民進黨高層公開表示對“倒扁”運動的輕蔑,說“只要一場雨就可以讓他們退場”,但事實證明他錯了?!暗贡狻边\動開始后的幾天臺北風雨交加,然而民眾并未散去,他們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有的甚至在現場搭起了帳篷,靜坐累了就睡一覺,一覺醒來繼續喊口號、做手勢,第二天依舊繞行“納斯卡線”。
民進黨顯然是被嚇到了。有臺灣媒體報道說,“倒扁”運動未正式開始前,民進黨一直在對施明德進行各種攻擊、污蔑,然而“倒扁”靜坐一進入第二天民進黨就放出口風說愿與施明德協商“民眾退場機制”,并開始借媒體表達對抗議民眾的噓寒問暖。施明德則明確表示,想讓民眾退場只有陳水扁下臺,除此沒什么好談的。

在這場“倒扁”運動醞釀的時候,臺灣媒體就說,對于一個號稱有百萬人完全出于政治激情自發參加的群眾運動而言,想要保持“阿扁不下臺民眾就不退場”的斗志,恐怕關鍵在于如何長期維持士氣、避免出現“再而衰、三而竭”的情況?!暗贡狻笨偛恳粩嗤瞥鲇蛹ち业男袆臃桨福统闪藢忍嵴袢藲狻ν獗3謮毫Φ奈┮贿x擇。
于是,在“倒扁”運動開始后的第七天(15日)晚上,總部發起了“熒光圍城游行”,據稱參與人數突破百萬。高舉紅色熒光棒的“紅衣人”們,在陳水扁辦公場所及其住所外圍的一些街道繞行數小時,沿路高呼口號。組織者隨后還表示,將發起“天下圍攻”行動包圍陳水扁的辦公場所,使其無法出人。施明德說,“倒扁”總部決策小組已經對罷工、罷學等做成決議,將在適當時候對外公布。
“我們在書寫歷史”
“倒扁”運動開展至今,并未出現人氣減退的跡象。
上班時間,家庭主婦或者退休老人是靜坐的主力,將現場人氣保持住,而一到下班時間或休息日,上班族便蜂擁而來,周末更有不少人全家出動,有的甚至從臺灣中南部專程趕來,他們往往自備睡袋和帳篷,在靜坐中度過休息日后直接趕回去上班、上學。
靜坐現場周圍的各類餐飲店近來也因“倒扁”紅火起來,模仿陳水扁造型的巫毒娃娃更賣得不亦樂乎,民眾喜歡這種小玩意兒是因為他們可以對著娃娃下詛咒,發泄對陳水扁的不滿。
“倒扁”總部制作的80萬條紅布條與超過200萬張的“倒扁”貼紙,在民眾的熱情索取下早已不敷所求,正在向廠商追加訂貨,而成衣店里的紅色T恤驟然之間成了搶手貨,不久前吳彥祖出席《夜宴》的臺北首映式時身穿紅衣,主持人還恭維他摸準了臺灣的時尚。
前來“倒扁”的民眾經常說:我們在為臺灣的民主書寫新的一頁。這也是施明德掛在嘴邊的話。臺灣媒體說,“百萬人反貪腐運動”必將載入史冊,但卻未必是由于其規模之巨或聲勢之大,而在于這是臺灣近年鮮見的超越族群、超越藍綠政治立場的民意抗爭,其旗幟鮮明的“非暴力”宗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出發點,都與這幾年來臺灣屢見不鮮的各式群眾運動劃清了界限。
陳水扁及民進黨的慣用手法就是通過將不利于己的民意訴求抹“藍”甚至抹“紅”,從而模糊焦點、逃避責任。施明德此次一開始就將“百萬人倒扁運動”改名成“百萬人反貪腐運動”,同時一再申明這不是“藍綠之爭”亦與“統獨”無關。結果,“倒扁”隊伍里既有藍營擁護者,也有綠營支持者,既有客家人,也有“原住民”。喊出的“倒扁”口號,時而用普通話,時而作閩南語。“倒扁”總部的負責人中,有的是民進黨員,而“倒扁”人群中則經??梢娪H民黨主席宋楚瑜等藍營要角的身影。
“倒扁”靜坐開始后,臺灣東森新聞的民調顯示,有高達四成八的民眾支持這場運動,但卻有五成民眾不贊同“陳水扁不下臺活動就不結束”,更有高達八成民眾認為陳水扁不會因此下臺,反映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矛盾心情。
也許正像記者的一位臺灣朋友所言:“能指望這些中產階級什么呢?他們準時上班、準時下班,業余時間拿來‘倒扁’,事實上沒人指望陳水扁會因此下臺。人民所要的,其實就是羞辱他,表現出我們的民主雖然被他踐踏,但是人民不是傻瓜——這樣已經足夠了。”
以“陳水扁下臺”為訴求的“倒扁”運動,從來不曾忘記辯白自己并不是一場革命,并因此對暴力敬而遠之。凱達格蘭大道靜坐區的大型重低音箱,直接面對著陳水扁的辦公場所,這是要“以音波震撼陳水扁”,然而音箱里傳出的,卻是《命運交響曲》、《芬蘭頌》等顯示“愛”、“和平”、“人性”的世界名曲。
靜坐現場很少出現聲嘶力竭、臉紅脖子粗的景象,倒是經常有民眾一邊跳舞、做操一邊輕松地比著大拇指向下的“倒扁”手勢,“倒扁”總部甚至一度想讓民眾一邊“倒扁”一邊通過巨型電視屏觀看棒球比賽,太多人性化的細節考慮令有些臺灣媒體稱這場運動為“嘉年華”,靜坐民眾們也喜歡用這個詞,只是他們那么說的時候往往帶著幾分自豪。
“鬼才”范可欽:從阿扁的超級化妝師到“倒扁”的創意設計師
用32個重低音喇叭同時“憾扁”,用紅色T恤組成“怒火陣”,用秘魯古文明的“納斯卡線”做“倒扁圖騰”……“倒扁”運動中的這些創意設計其實全是一位殘障人士輪椅上的大手筆。
他,就是昔日“阿扁的超級化妝師”、在臺灣廣告界享有“鬼才”之譽的范可欽。
2000年,正是范可欽為陳水扁量身定做的一系列“鐵漢柔情”競選廣告,幫助阿扁贏得了關鍵性的數百萬張選票,最終成為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那些廣告片營造出的是陳水扁與民眾一家親的形象,柔化了以往陳水扁給人的強硬而不近人情的感覺。一位島內資深廣告人評價說:范可欽的這些廣告“比較能吸引中間選民的青睞,其他陣營的廣告只有自己的支持者喜歡”。
沒人能想到,連范可欽都會跳出來響應施明德的“倒扁”號召。他不但捐了100元新臺幣,而且還公開指責陳水扁“臉皮比城墻厚”。他對媒體記者說;我已經深深后悔了,因為事實證明我被騙了,幫錯人。陳水扁“能力不足治不好臺灣情有可原,但人格有問題貪污弊案纏身,絕對不能原諒”。
于是,范可欽成了“百萬人反貪腐運動”的發言人,他號召人民踴躍站出來,“成為壓倒阿扁的最后一根稻草”。作方“倒扁”運動的創意設計師,他對于“怒火陣”、“納斯卡線”等得意之作被島外媒體爭相報道而喜形于色,新的創意還在不斷推出:他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樹起一個高20米的正方形柱體,每面各有“禮、義、廉、恥”—個大字,其中“恥”字直指陳水扁辦公場所,使凱道方圓枷米以內都可看得到這堂“幫陳水扁上的公民課”,他從英文老歌“老橡樹上的黃絲?!奔橙§`感,動員民眾將兩萬條紅絲帶綁上凱達格蘭大道兩側的行道樹,讓凱道陷入一片紅海;他還發動全臺灣不能來臺北的民眾,人人在樹上綁起紅絲帶,讓陳水扁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令他恐懼的紅色。
對于從小罹患小兒麻痹癥的范可欽來說,過去20年的廣告人生涯,也許比不上這十多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