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廣州國際汽車展在廠商代表和媒體記者們的微笑和祝賀聲中落下了帷幕。但這些微笑和祝賀似乎有些異常:因為在短短的4個月后,將迎來北京車展;而在明年4月,又將迎來上海國際車展。這還不算長春車展、成都車展、杭州車展和哈爾濱車展等,據說國內每年要舉辦上百個車展。
車展越辦越多。車展仿佛是鴉片,而企業就好像吸鴉片上了癮的人一樣,盡管心里恨、嘴上罵,但最終還是離不開它。為此,筆者不禁要問:“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車展嗎” ?“車展是否也該‘計劃生育’了呢”?
過多的車展會帶來什么?筆者以為,首先是社會資源的浪費。任何一個自認為有些“身份”的參展廠家,布展一次費用都在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而且這些大公司的布展是絕對不肯重復使用的,這其實是巨大的浪費。同時,過于頻繁的車展與新車出現的頻率也不相符,因此每次車展看到的都是缺乏新車的重復。對于觀眾來說不僅浪費時間,還看得索然無味。其次,過多的車展難以打造真正的國際車展。國際上公認的車展也只有巴黎、法蘭克福、東京、日內瓦、底特律五大車展,參觀人數最少也在70萬人以上,東京車展更創出100多萬參觀者的記錄。而我們的車展,即使最大的北京和上海車展,也不過30-40萬人。為什么?觀眾都被眾多的車展分流了。當然,分流的還有參展廠家的精力、公眾的注意力、發布的新車型等。第三,不利于“中國特色”車展的形成。國際上的知名車展之所以知名,是因為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都能反映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動向。筆者翻閱各大國際汽車展的介紹,他們各自都形成了比較明晰的定位與特點。如日內瓦車展注重的是從概念車設計到整車成型的全過程,所有與汽車有關的產業都可以在其中擁有一席之地,許多車廠更加看中日內瓦的\"中立\"地位,紛紛選擇在此首發自己的新車。而法蘭克福車展則是各家比拼汽車性能與科技的戰場,有了德國軍團的極力支持,豪華與高性能轎車都會力爭在德國出頭。美國的底特律車展被認為帶有濃重的\"試水\"北美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的味道,但這里也是概念車展示最為集中,也最受歡迎與重視的車展。至于東京車展,在日本車廠與電子產品制造商的聯手之下,它已成為探索高科技在汽車上運用的急先鋒。而我們中國的車展“特色”在哪里?難道“多”便是“特色”嗎?什么時候才能夠真正凸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呢?
勿庸置疑,用不了多久,中國很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國和生產國。因此,無論是市場發展還是國人熱切的期盼,中國都需要有自己的國際頂級車展。故筆者以為,整合國內車展已刻不容緩,到了該讓國內車展進行“計劃生育”的時候了。一是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國內車展的規范與管理,對車展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二是國內整車廠(主機企業)應苦練內功,努力塑造并樹立一批足夠強大的本土知名品牌。盡管中國車展的歷史已經走過風風雨雨20年;中國車展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質的提升;中國車展也讓國內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得到了展示自己的大好機會,并有機會與國際廠商的名車豪車一較高低,促使它們更快地成長起來。但與國際著名的車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國內的整車廠幾乎沒有能力樹立并支撐起一批足夠強大的本土知名品牌;二是迄今為止國內讓圈內人士至今覺得還沒有堪能記入史冊的“重量級”展品,更不用說那些為全球矚目甚至可以對未來潮流產生影響的“鎮館車”了;三是國內舉辦車展的企業應迅速增強組織與協調能力,使我們的車展變得更專業、更具魅力、更具中國“特色”,面對如此眾多的參展企業、數以百萬計的參會人群,我們的服務能跟得上嗎?
讓車展“計劃生育”,肯定會犧牲廠家一些短期和暫時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為了打造“國際著名的車展品牌”,忍受暫時的“痛”,犧牲一點短期的利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