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全球經濟依然延續著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增長勢頭,且增勢更趨穩定#65377;不僅是影響全球經濟運行的主要經濟體和重要經濟領域形勢普遍走好,而且近年來威脅全球經濟穩定的主要風險也不同程度地有所緩和#65377;然而,有些風險還在趨于惡化#65377;
縱觀2006年的全球經濟走勢,以下五大要點尤為引人注目:
全球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普遍看好#65377;
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全球經濟回升于2004年達到高點,實際GDP增長率達到5.3%,創下近30年來的最好記錄#65377;雖然2005年出現輕度調整,實際GDP增長率降至4.9%,但2006年增長勢頭再度強化,按IMF最新預測實際GDP增長率有望回升至5.1%#65377;2007年仍將保持這一態勢,實際GDP增長率可能到達4.9%#65377;

2006年全球經濟之所以能展現如此良好的增長態勢,是靠主要經濟體經濟運行普遍看好來共同支撐的#65377;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1)美國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產泡沫和通貨膨脹,聯邦財政赤字的大幅度減少也使國內經濟運行更加穩定#65377;2006年美國實際GDP增長率有望達到3.4%,比2005年提升0.2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13.4%(按PPP計算,下同)#65377;(2)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另一主要支柱的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適度收緊的宏觀經濟調控取得明顯成效,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有所增強#65377;2006年中國實際GDP增長率將達10%左右,按IMF估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達到30.2%;(3)日本經濟走出長期蕭條,回升勢頭進一步強化,不良債權#65380;通貨緊縮等影響經濟穩定運行的所有重大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緩解或解決#65377;2006年日本的實際GDP增長率有望達到2.7%,比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平均增長速度高出一倍以上#65377;(4)歐盟經濟逐步顯現復蘇勢頭,失業率穩步下降,主要國家財政狀況惡化的勢頭得到控制#65377;2006年歐盟的實際GDP增長率將達到2.8%,創下新世紀最初幾年的最高記錄,比2005年高出1個百分點#65377;(5)東亞依舊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新興市場大國經濟增長勢頭依然強勁#65377;亞行預測2006年東亞實際GDP增長率將達7.5%,約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2.5個百分點#65377;據IMF預測,印度和俄羅斯的實際GDP增長率也將分別達到8.3%和6.5%,再加上中國和巴西,“金磚四國”(BRIC)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令人矚目#65377;
世界貿易依然保持強勁增長之勢,但風險也在增大,多哈回合失敗可能導致保護主義重新抬頭#65380;民族主義繼續蔓延和地區主義加速發展#65377;
2006年世界貿易量預計將增長8.9%,比2005年提升1.5個百分點,更明顯高于此前10年6%左右的平均水平#65377;按美元計價的世界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將達14.5萬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4.0%#65377;但在另一方面,世界貿易的穩定增長也面臨諸多風險,其中最需關注的是,WTO多哈回合談判在拖延了五年之后又不得不于2006年7月24日宣布失敗,這可能會對全球貿易穩定增長和貿易投資自由化造成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一是可能導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對國際貿易投資的穩定發展造成嚴重障礙#65377;二是可能導致經濟民族主義進一步蔓延#65377;實際上,多哈回合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經濟民族主義在包括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蔓延的結果#65377;三是可能推動區域貿易合作加速發展,有關經濟體在貿易投資自由化訴求從WTO等全球體制中得不到滿足的條件下,不得不更加求助于區域和雙邊貿易投資合作#65377;
國際直接投資持續恢復,跨國并購再趨活躍,對全球和主要國家(地區)的經濟持續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65377;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新一輪全球FDI高潮在2000年達到頂峰后逐步減少,陷入低谷,直到2004年才重新顯現復蘇勢頭,2005年這一勢頭得到進一步強化,全球FDI流入量在2004和2005年分別增長了27.4%和28.9%#65377;受世界經濟持續增長#65380;全球股市普遍回升等因素的積極影響,2006年全球FDI持續保持復蘇勢頭,跨國并購規模迅速擴大,對全球FDI增長的推動力日趨增大,甚至有輿論將2006年稱之為“全球企業并購年”#65377;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的數據,2006年上半年全球跨國并購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39%,2006年頭11個月全球并購已達3.39萬億美元,超過2000年3.33萬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65377;但在另一方面,國際直接投資流動的不均衡依然存在,少數發達國家依舊在全球FDI流動結構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在全球FDI流動結構中地位得到提升的發展中國家只有中國等少數幾個#65377;
全球經濟失衡未見緩解,主要國家內部依然面臨著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宏觀經濟失衡,這是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風險#65377;
近幾年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是與全球經濟失衡的不斷加劇相伴隨的,2006年這一問題不僅未能徹底解決,而且還在進一步加劇#65377;目前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之一是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05年其貨物貿易逆差已達76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而2006年極有可能突破8000億美元大關#65377;與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持續擴大,2006年1~9月中國的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0.4%,達到1099億美元#65377;加上持續保持大規模國際直接投資流入,結果必然是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11月7日,已突破10000億美元#65377;中美對外經濟失衡加劇是兩國國內宏觀經濟失衡的必然結果,直接原因是美國過度依賴高消費而中國過度依賴高投資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得到明顯改善#65377;2006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居民消費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分別高達60.4%和62.1%#65377;此外,歐盟#65380;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也存在財政狀況惡化和高失業等宏觀經濟問題#65377;2006年日本的公共債務余額相當于GDP的160.5%,比國際公認的警界線整整高出100個百分點!
國際市場油價先揚后挫,但攀升勢頭仍未改變,依舊對全球經濟穩定增長形成巨大威脅#65377;
油價攀升是目前全球經濟穩定增長面臨的另一主要風險#65377;此輪油價攀升勢頭從2004年即已開始,2005年進一步強化#65377;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2003年為每桶31.51美元,2005年升至66.44美元#65377;進入2006年,國際市場油價仍呈迅速攀升之勢,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8月曾一度逼近每桶80美元大關#65377;但隨后出現回落之勢,9月曾一度跌破每桶60美元,目前徘徊在每桶60美元上下#65377;多數研究認為,目前的油價回落是暫時性因素導致的結果,而從世界石油市場供求等重要因素看,推動油價攀升的因素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中美兩大石油進口國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而伊朗核問題時刻威脅著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供給#65377;甚至有預測認為,一旦核危機導致來自伊朗石油供應中斷,2007年國際市場油價將攀升至每桶100美元#65377;若果真如此,將使全球經濟遭受慘重打擊#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