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披露初步發展是從12世紀意大利城邦經濟進入繁榮時期開始的。佛羅倫薩市的銀行簿記和商業簿記中,已經開始把人名賬戶擴展到物名賬戶,記賬符號的運用經歷了由多種具體符號的運用到抽象統一的發展過程。19世紀股份公司的出現,不可避免地對財務報告也產生了影響,財務信息使用者的范圍不斷擴大,股東、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甚至雇員都被納入其中,從而財務報告也就越來越重要,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量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在不斷擴大。出于保護股東和債權入利益的目的,1855年~1856年和1862年的公司法要求每個企業必須在左邊列示資本和負債,右邊列示資產,從而形成了“英國式的資產負債表”。20世紀30年代,由于美國證券交易市場的崩潰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投資入和債權人損失慘重加劇了美國公眾對財務報告的不滿。要求統一會計處理程序和建立會計原則以便公正客觀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呼聲愈加強烈。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提出把財務報表擴大為財務報告的思路。1980年,該委員會發表了題為《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手段》的邀請評論書,詳細闡明了財務報表與財務報告的關系。以此為契機,會計信息披露逐漸進入以財務報告方式為主體的新的發展階段。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紛紛頒布實施了業績報告準則,要求報告全面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