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時不時會炸出“個性”新聞:某班某人剪了貝克漢姆式的平頭;某班某位同學穿了件很炫的馬甲;某班某位小姐染了五彩繽紛的頭發……每每這些“個性一族”亮相校園,總會引起一片哨聲,周圍群眾情緒高漲,場面熱烈非凡。甚至該照上千瓦的大燈泡,和上低音,放出重金屬搖滾。可是,我卻不欣賞這種所謂的“個性”,甚至有些不屑一顧。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
用一種最簡單的解釋,個性就是個人的性格、風味。而很多人卻片面地理解為與眾不同。以至于出現了追風等現象。一味的追求出眾,且只停留于表面。于是乎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妖怪,終于“不同”了。殊不知自己的個性僅僅來源于一種效仿,對新事物的模仿。以上舉出的個性,哪一個不是在模仿?很難想象一個追隨者能有什么個性。
人應該活出自我來。人生來各異,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獨特魅力。為什么要去效仿別人呢?如果你清新無瑕,就不要學濃妝艷抹;如果你內向沉穩,就不要學張揚熱烈。不要擔心自己很平凡、不出眾,連上帝造物時都想好不要造出兩片相同的樹葉,何必擔心你沒有“個性”呢?刻意的追求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會使你很累。不停地追趕不累嗎?也許某一天的早晨你醒來,準備繼續追趕潮流的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很可悲。在不斷的追趕中,那個自我早已消磨殆盡,生來的個性早已灰飛煙滅。自己的追求全是徒勞,得不償失。
個性不要浮于表面,更重要的是深度。就是一個人的內涵,不但要秀外,更重要的是慧中。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用學識來豐富自己,用藝術來提高個人的修養。表面的花俏只會讓你更庸俗,只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讓你透出高貴的氣質。與精神相比外表就淺薄多了,甚至可以把強烈追求外表看做一種虛榮,自欺欺人。“個性”是從個人深厚的底蘊中自然流露的,而不是表面做出來的。外表平凡又怎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里,不要曲解了個性,更不要成為個性的奴隸。效仿別人的風格成不了自己的個性。要知道,天底下生來只有一個我。
責編 趙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