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柳的《狼與獵手》是一篇耐人尋味的小小說。這篇小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一位獵手在山上發(fā)現(xiàn)自己所下的鋼夾夾住了一只狼,他正要舉槍打的時候,不料自己也被別人下的鋼夾夾住了,他恨死了那個越界下夾的該挨千刀的獵手。為了求生,狼吮盡了流在地上的自己的血,更令人震驚的是,狼還咬斷了自己那條被夾住的前腿而獲得了自由。可獵手呢?他沒有勇氣吮地上自己的血,更沒有勇氣舍去自己那被夾住的腿,而當獲得自由的狼要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時,他卻毅然地舉起了手中的槍射殺了狼。幾天之后,另一位獵手經(jīng)過這里,看到了一個這樣的情景:鋼夾上夾著一根不知是什么野獸的腿骨,那上面的肉已經(jīng)被啃得精光,旁邊還有一支沒有子彈的獵槍。這篇小說篇幅很短,只有千把多字,但它卻生動地記述了狼與獵手在相同困境下的不同作為和心態(tài),熱情地贊揚了狼頑強的求生欲望、狠心斷腿的非常舉動和不齒牙相報的寬容大度品格,無情揭露和批判了獵手對突如其來的災禍不敢反抗力爭的怯懦性格和對絕處逢生、奔向自由與光明的狼極端嫉恨并欲置之于死地的陰暗心理及卑劣行徑,告誡人們對敵人決不可講仁慈,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是一篇思想內(nèi)容極其深刻豐富的、能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震撼人心的具有極強藝術(shù)魅力的佳作,很值得一讀。
這篇小小說,最成功之處是通過狼性與人性的并存與碰撞的描寫,深刻、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在一般的情況下,人是萬物之靈,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是精神文明的化身。而狼呢?由于經(jīng)常傷害牲畜,有時甚至還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一直被視為兇殘和狡詐的丑類,是文章經(jīng)常抨擊的對象。可是,在這篇作品里,我們所見到的獵手和狼,卻是人們平時難以見到的、新奇而又陌生的、狼性與人性合一的兩個活物。為了表現(xiàn)這一對活物靈魂深處的性格側(cè)面,作者在文中將他們之間的交往,特意安排在“黃昏比黑夜更危險”的叢林中。正因環(huán)境的獨特,在生死存亡關(guān)頭,雙方的性格才得以真實充分地展示。臺灣小說作家瓊瑤說過:“人,有時會受環(huán)境和情緒的影響,說些不該說的,做些不該做的!”的確是這樣。不過,這些“不該”正是人深層性格的真實暴露,大可不必驚詫。就拿文中的獵手來說吧,他聰明能干,會下鋼夾子;他藝高膽大,槍法準,敢獨進荒山野嶺,是把好手!可恰恰是這個人見人愛的獵手,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時,一反常態(tài),沒有勇氣吮地上自己的血,更沒有勇氣為獲得生存而狠心砍斷自己被夾的腿,儼然是一個懦夫的形象;還是這位獵手,他沒有狼那樣寬容大度,當狼以斷腿的代價換來了自由之身,而他卻不能的時候,敵視地對剛剛放了自己一馬、一瘸一拐地走上山崗、即將回家送奶的狼舉起了罪惡的槍。這是出于對狼絕處逢生,奔向自由和光明的嫉妒和憤恨,是齜牙咧嘴的殘忍獸性在人身上的充分體現(xiàn)。難怪印度作家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當人是獸時,他比獸還壞。”而比起獵手來,狼顯得和善多了,以斷腿為代價走出困境的狼,對于下鋼夾子強加給自己痛苦的、現(xiàn)在也被鋼夾子死死夾住的獵手,本可以當即要其命、餐其肉而泄恨的。可狼去口大發(fā)慈悲,只是“抬起頭默默地望著獵手,緩緩轉(zhuǎn)過身,一瘸一拐地朝山崗上走去。”這一“望”一“轉(zhuǎn)”一“走”,顯得多么寬容大度,多么溫順善良啊!可狼萬萬沒有想到恰恰是它這一善良的念頭和舉動,給了獵手背后開黑槍將其致死的機會。它忘記了獵手是自己的敵人,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犯罪。敵人未滅,怎能放松警惕輕易下戰(zhàn)場呢?可悲可嘆可警世的教訓!
其次,本文能成功地運用對比的手法激起讀者心靈的震撼,從而完成塑造形象的任務(wù),達到真實而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的目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和客觀事物,由于各種原因,常常不以或不全以其本來的面目出現(xiàn),這給人們了解社會和改造社會增加了難度。而解決這一難題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探討。小說中,作者正是緊緊抓住獵手和狼相互關(guān)系轉(zhuǎn)換中的情感變化對比,來塑造形象的。行文時,作者有意安排了獵人的三次舉槍:第一次舉槍,狼腿被夾時,狼的最絕望和獵人的最得意形成鮮明對照;可隨著鋼夾的響聲,獵人突然跌落到與狼的同樣境遇中時,雙方成了同命相憐的難友。所以,當獵人聽到狼正用尖利的牙齒撕咬自己被夾的腿骨,而發(fā)出低低的呻吟聲時,獵人又一次舉起了槍,這是出于不忍的同情。但當狼咬斷了腿而獲得自由時,雖然雙方的處境已有了變化,可這時雙方還沒有走出困境,因此,狼沒有吃獵手,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獵手也能目送狼遠去,雙方都懷有一顆善良心的對比。但就在狼即將從獵手的視野中消失的那一刻,出于對狼獲得自由的嫉恨心理,獵人第三次舉起了槍,而此時的狼還持有對難友的憐憫,回頭看了獵人最后一眼,卻偏偏在槍聲中倒下了。故事就這樣在跌宕起伏中向人們掀開了這個既溫情又殘酷、既凄慘又悲壯的一幕。最終,一個“英雄”和一個“懦夫”都死去了,給人們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故事。
綜上所述,本文借助對比的手法,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狼性與人性并存和碰撞的故事,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極富哲理,發(fā)人深思,很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值得一讀!
附文:
狼與獵手
獵手做著今日必有收獲的夢,不知不覺已經(jīng)走過了好幾處下夾子的地方,但都一無所獲。當轉(zhuǎn)過一片老榆樹林時,忽然,遠處傳來嘩啦嘩啦的鐵鏈聲,他緊走幾步穿過樹林,一眼望見前面那棵老榆樹下,一個大家伙在那兒翻騰,鋼夾夾住了它的前腿,原來是一只狼。
獵手心頭一陣狂喜,端著槍一步步向狼靠近,狼夾著尾巴立在那兒一動不動,眼里充滿了恐懼、仇恨和絕望。獵手一邊小心地挪動腳步,一邊舉起獵槍瞄準了狼的天靈蓋兒,啪!腳下的土夾著枯枝敗葉驟然飛起來,獵手只覺腳脖子像是被什么東西狠狠咬住了。一陣鉆心的巨痛,眼前一黑,撲通一聲栽倒在地上,昏死過去了。
獵手的小腿被一副鋼夾緊緊地鉗住了。這是山里獵人的獵夾,它的兩張彈簧彈力相當大,要想打開鋼夾,得將它固定在專用的帶鋼勾的厚木板上,一個人用鐵棍撬開,另一個人趕緊掛上銷子和保險。打開的夾子剛好是兩個半圓,在比獵搶筒還粗的鋼條上焊上一圈兩寸多長的鋼齒,當兩個半圓合在一起時,鋼齒相互交錯,尖利無比,任何野獸只要被它夾住就休想逃脫,因為每根鋼齒上都有兩排倒勾,一旦刺進大牲口的骨頭里,連獵人也打不開,每次只能把獵物腿砍斷,然后把夾子放在火上燒,直到把上面的骨肉燒成炭。
不知過了多久,獵手終于蘇醒了,眼前的一切他都明白了,不過他心里很清楚,他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他不用看也會猜到,這夾子上鐵鏈的另一端肯定鎖在旁邊那棵大樹上。這是哪個挨千刀的跑到我碗里扒肉來了,獵手疼得直咧嘴,心里罵著,眼睛又閉上了。
當他再次睜開眼睛時,他已經(jīng)可以接受這個現(xiàn)實了。他側(cè)過身子發(fā)現(xiàn)狼趴在那兒,正靜靜地望著他。這個時候,他才細細地打量起這只狼來。他第一眼就望見了狼肚子上那兩排鼓鼓的奶子,原來是只母狼。獵手感到一陣內(nèi)疚,這會兒,它的兒女們一定在洞中焦急地盼著媽媽歸去呢,可惜——它們再也不會見到媽媽了。
寂靜的山林里,幽僻的小路上,兩個生靈在相距不過五米的草叢中,就這樣默默地互相對望著。
太陽眼看著就要落山了,鴉雀忙著飛向各自的窩巢。獵人們都知道,黃昏比黑夜更危險,因為那些兇猛的食肉野獸都在這個時候出來尋找獵物。他伸手把槍抓過來,查看了一下子彈,打開了保險,準備隨時應(yīng)付不測。腳下那灘血是最大的禍害,血散發(fā)的腥味會飄得很遠很遠,在這一點上,狼做得很明智,隨時把流出的血舔干凈,因為它知道,即使是這綿同類嗅到腥味到這兒,也會把它吃掉。
人沒有勇氣把自己的血吮進肚子。獵手躺在草地上,眼望著天空,無計可施。他心里盤算著,從家人發(fā)現(xiàn)他可能出了意外到最終找到他,起碼也得三四天時間。這三四天就算不餓死、渴死,也難免讓野獸吃掉,想到這兒,獵手絕望地長嘆了一口氣,槍滑到了一邊,兩顆淚珠竟從眼角兩邊滾落下來。
突然,一陣響動使獵手警覺起來,他扭過頭一看,頓時楞住了:只見那只狼正用尖利的牙齒撕啃被夾住的前腿,血不住地從新咬開的傷口向外涌,狼一邊吸吮著血,一邊低低地呻吟。當咬到骨頭時,那咔嚓咔嚓咬碎骨頭的聲音令獵手心都跟著顫抖起來。他實在不忍看它這樣遭罪,悄悄地舉起了槍。狼覺察有動靜,猛地抬起頭,在那一剎那,獵手忽然發(fā)現(xiàn),狼的眼里噙滿了淚水,萬分痛苦地望著他。獵手的槍無力地垂了下來。
約摸十分鐘過去了,腳被生生咬斷了。狼用舌頭舔著夾子上的半截腿,嗚嗚地低頭叫著,像是為失去那塊骨肉在哭泣。過了好一會兒,它抬起頭默默地望著獵手,緩緩轉(zhuǎn)過身,一瘸一拐地朝山崗上走去。在山崖的轉(zhuǎn)彎處,狼回過身再一次朝獵手望去。可它看見的卻是一支瞄準它的獵槍,剎那間,一切似乎都凝固了,狼巍然立在崖邊,在明亮背景的襯托下,它宛若一尊石雕,只有懸在半空的斷腿在微微抖著。
槍響了,回聲在山谷中悠悠蕩蕩,久久不愿散去,仿佛是狼的那份載著怨恨的靈魂。
幾天以后,另一個獵手經(jīng)過這里,看到的是這樣一幅情景:鋼夾上夾著一根不知是什么獸類的腿骨,那上面的肉已經(jīng)被啃得精光,旁邊還有一支沒有子彈的獵槍。
責編 李桂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