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崇尚讀書,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及“金屋顏玉”之說。皓首窮經,更是古的知識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為榮的人生盛事。然而,用求實的觀點審視中國人對讀書的理解,你會發現許多極端與偏頗之處,其中至少有三大誤區。
誤區之一:片面強調苦讀,實則過猶不及。自古以來,勸人刻苦讀書,有數不清的生動故事、成功范例與精彩詞匯。其中以“錐刺股”最為精彩動人。
勸人用功讀書,本是一件好事,“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只有認真讀,用功讀,才能讀得好,這應當是個普遍真理。但世界上的事都有個度,超出了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勸人讀書也是這樣。“文武之道,有張有弛”,讀書要注意勞逸結合,方法得當,尤其對古人的一些做法和要求,不要簡單的學習和效仿。同時還應看到,帶著強烈的功利主義,一味強調刻苦讀書,未必就能獲得理想的效果。讀書收獲的多是別人取得的知識和經驗,還應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要將所學知識活化。有些本事單純從書本上是學不到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有句名言叫“治天下安用腐儒”,就是指那些食古不化,思想僵化,生搬硬套,不識時務的迂腐之人。
誤區之二:即所謂開卷有益。為什么說這是個誤區呢?書有良莠之分,道有正謬之別。讀書應注意選擇,注意效益,有取有舍,因人而異。大學課程有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之分,我覺得這種劃分很科學,平時我們開卷讀書,也應該借鑒一下這個辦法。公共之書,即人人必讀之書,或叫應知應會。專業之書,即所謂真才實學之書?,F代化社會,知識大爆炸,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分工也愈來愈細,這對我們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靶g業有專攻”,只有在一個領域,一個專業內,成為行家里手,成為專家至少是準專家,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專業書不但要讀,還要讀博、讀深、讀新。
誤區之三:將書籍看作是真理與規律的化身,凡書上所講都是金科玉律,都是良師益友,于是盡信書,皆唯書。
宇宙萬物都在運動發展變化,認識總是落后于實踐。世界上只有相對真理而無絕對真理。中國有“讀《論語》半部能治天下”之說,真的能治也是治農耕文明之天下,今天就未必了。因此,讀書要有個基本立場和科學態度,特別是社會科學方面的書,讀時要開動腦筋,不能盲從。笛卡爾的“懷疑一切”,唐朝魏征的“兼聽則明,偏信為暗”和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希望成為我們讀書時的參考。
責編 仝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