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最高法院在行動

2006-12-31 00:00:00錢錦宇
博覽群書 2006年12期

1775年,一場革命(revolution)在新大陸上爆發,這場革命常常被等同于殖民地人民反抗宗主國的經濟盤剝和政治奴役的獨立戰爭。但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革命,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并不是一回事。

要辨清其二者之間的關系,就不得不從如何理解“革命”這一政治術語的內涵說起。“革命”一詞在現存的中國古典文獻中,首見于《易傳》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以及《尚書》中的“革殷受命”。“革”之本義是皮革,去獸毛而為獸革,于是便有了變更、改替之義。“命”在該語境中則專指“天命”。君王統治“受命于天”的政治觀念所展開的逆向邏輯,則是君王對天命的違背必然成為放伐獨夫的合法性依據。統治政權的更迭,在邏輯上自然也就是天命轉授的結果。同時,由于民本與天命統一觀的形成,使得“革命”的涵義最終成為順應天命民心,變革、改替舊有統治。這種觀念,在唐代儒家孔穎達的《周易正義》中得到經典地表述和闡發,即所謂“天地之道,陰陽升降,溫暑涼寒,迭相變革,然后四時之序皆有成也。……夏桀、殷紂,兇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人計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變革,而獨舉湯、武者,蓋舜、禹禪讓,猶或因循;湯、武干戈,極其損益,故取相變甚者,以明人革也。”這種獨特的革命觀,描述了只奪取統治權的暴力行動和政權更迭,以易姓改朝的方式來力圖回復原有“正當”統治秩序的政治現象,而并未關涉政治、社會的全新制度建構的問題,是一種“回復”的革命觀。

在西方世界的辭源中,“革命”一詞來自古老的占星術。據說,當占星術家根據星體所處于或將要運行到的位置而預言的命運,突然發生轉變時,即是所謂的“革命”。在十五世紀的意大利,“革命”專指暴力推翻舊有統治的政變。而古羅馬史學家波利比烏斯“采用了事物按其正確秩序的重新組合這樣一個‘革命’的概念——從而,僭主統治就是一種必須由革命來加以改正的政體,從而恢復一個正義的和有正當秩序的社會”。(《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頁)他的這種革命觀念,匯同李維在《羅馬史》中對德性正義戰勝僭主專制所進行的歌頌,促使西方形成了“回復”的革命觀理論。在英文語境中,1662年克拉倫登伯爵一世愛德華·海德使用“革命”一詞來形容英王查理二世的復位。之后這一術語又被用來描述詹姆斯二世退位的政治事件。于是“由此例首創了這樣的概念,即通過這類革命性的變化可以獲得一種理想的秩序。”(《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第705頁)但就其革命目的而言,此種“理想的秩序”仍舊是對“正當”統治秩序的回復狀態,英國式的“革命”似乎更多具有一種“回復”的特征。另一方面,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卻開創了西方世界的“預設”型革命模式,因為“法國大革命的領導者不是把自己的行為表現為除去一個過時的政體,恢復一個傳統的秩序,而是力圖使整個舊政權名譽掃地并建立一種肇始一個新時代的政治與社會制度。因此,從1789年起,‘革命’的含義就不僅僅只代表對僭主制的反抗,它還意味著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第707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吸收了意大利式和法國式的理論內涵,在賦予了它更多的技術性、理論性、系統性和現代性的同時,也展開了對作為特定理想秩序和狀態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追求。可見,這種全新革命觀也屬于“預設”模式的革命觀。

對近代以來的中國而言,在梁啟超看來具有“從根柢處掀翻之,而別造一新世界”含義的英文詞匯revolution,被日本人翻譯為“革命”,隨即作為舶來品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傳播開來。如此一來,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專屬政治范疇的“革命”所具有的含義,便難以用來概括含意更大、指涉范圍更廣的新式“革命”(revolution)了。任公先生以為,在“湯武革命”的革命觀中,“王統依然”、未曾“易姓”的政變都不是“革命”。但是如若根據西方對revolution之理解,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看,1688年的英國、1775年的美國、1789年的法國,1917年的俄國,以及1911年和1919年的中國,都曾爆發了一場偉大的革命。雖然任公先生誤將泰西的Revolution理解為只具有“預設”性的單一革命觀模式,認為所謂Revolution之義在于“必一變其群治之情狀,而使幡然有以異于昔日”,他也未曾指出什么才是真正革命的標準。而在阿倫特看來,只有建立了自由民主制度的事件,才屬于“真正的”革命之范疇。

人們先前大多認為美國革命是保守的。事實上,恰恰相反,它具有著獨特而顯著的激進性。這種激進性不僅表現為美國歷史學家戈登·伍德(Gordon s.Wood)在《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The Radicalism of American Revolution.NewYork,1991)中所揭示的,殖民地意識形態從革命精英們的共和主義藍圖到自由的民主制社會的劇烈轉變,而且,在我看來,這種激進性還表現在美國革命從“回復”的模式朝著“預設”的模式自覺轉承的過程中。畢竟,在獨立戰爭期間,美國僅僅是以松散的邦聯形式出現的。先前的各殖民地區雖然搖身一變,成為合眾國的邦,但卻獨立地保有其“主權、自由和獨立”。唯一不同的是,專制的英王統治被弱勢的邦聯國會所替代。以獨立戰爭為開端的美國革命起初并“沒有改變現存的社會結構,而是保留了它。”(Gordon S.Wood,The Radicalism of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1991,introduction)各邦完全自治的政治表達與實踐、殘酷奴役黑人的奴隸制度、婦女的社會從屬地位等等狀況都未曾因為獲得獨立而發生改變。人們夢想著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各邦仍能回到最初建立殖民地時期的那種“邊區村落”獨有的自治與自由的“自然”狀態。正因為如此,“在十八世紀北美殖民地宣布他們的獨立戰爭是美國革命時……只是在波利比烏斯的意義上使用‘革命’一詞,即對僭主破壞的正當政治秩序進行的恢復。”(《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第707頁)因此,獨立戰爭只是美國革命的第一步。

雖然伍德指出當時的人們僅僅希望以共和主義為智識工具,來格正、消除君主制所產生的弊端,并不愿意真正推翻君主制度。但激進的共和主義,以及獨立后的經濟困難、社會動蕩、內外戰爭的壓力,使得獲得獨立的美國人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從國家制度的高度采取措施,以解決其當下所面臨的社會現實問題。而首當其沖的,就是需要修改在諸多原則和語義上極具模糊性,尤其是無法回答美利堅合眾國的性質問題的1777年《邦聯條例》。然而,云集費城的各邦代表意識到,僅僅修改《邦聯條例》是無濟于事的。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約翰·杰伊等人的推動下,1787美國憲法作為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之間爭辯的結論和各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而橫空出世。這部首創于世的成文憲法所確立的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以及其后通過的《權利法案》所確立的保護公民自由權利的法律條文,為建構美國憲政奠定了法律基石,同時也標志著美國革命從夢想恢復傳統秩序的“回復”模式轉向建構嶄新制度——以包括聯邦制度和法治政府等要素的共和主義為藍圖——的“預設”模式。

因此,如果摒棄“推翻統治說”的革命觀,從宏觀歷史的視野進行觀察,1775年的獨立戰爭只是美國革命的開端而已。在筆者看來,所謂的美國革命,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是諸多政治行動及其成果的合力的產物。而在1787年以后的美國革命進程中,最高法院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美國國父們深信,造物主平等地賦予了每個人不可剝奪之自然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等等。懷著這種神圣信念,美國革命靠1775年至1783年的戰爭擺脫了宗主國的政治束縛和經濟壓迫,邁出了它的第一步,隨后靠1787制憲會議上的爭辯及憲法制定走完了第二步。而到了1803年,在最高法院(U.S.S.C.)的推動下,美國革命邁出了第三步——憲政框架的完整確立。

1787憲法制定之后,美國革命并沒有就此止步。“貴族精英們”的共和主義的藍圖正逐漸被民眾的民主意識所淹沒。平等的觀念是共和主義的核心,革命者曾用它來砸碎君主等級制度,這時則成為了美國革命的第三階段中最激進和最強大的思想力量。在平等觀念鏟除共和主義者頭腦中的“貴族式的精英”思想的同時,商業和利益也促使“普通美國大眾放開手腳,獲得解放和追求幸福”的行為合理化了,美國民主制的潛在的利害關系和積極進取的力量第一次清楚地顯現出來。“美國革命層層遞進著的一套極為嚴謹的邏輯,即共和主義的破產和民主社會的誕生。在民主制下,民眾以平等為理論后盾,日益要求參與政府的實際操作并因此形成了政黨的雛形……這種個人利益的觀念成為美國人的信念,它又連鎖性地導致了一系列變革:對共和主義領導人所謂‘賢明美德’與‘公平執政’的深深懷疑;對貴族和精英悠閑生活的猛烈抨擊以及對勞動和商業的歌頌;對民主化任職的改造、政治黨派的合法化以及政黨分贓制、輪流擔任公職、現代預防機制、獨立司法制度等等一系列民主制度的創設。”(參見蘇麓壘:《共和理想的破產和民主社會的誕生》,《學術界》2001.3)就這樣,民主理念和制度在現實的美國政治生活中得以生根發芽。

然而,即便是民主制度在美國社會初見端倪之時,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美國憲政模式仍未能得以完全建構。其原因在于,以當時的美國政治制度安排,根本無法有效解決立法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多數人暴政的問題。按理說,多數人的意見通過代議制的民主形式,經由立法程序而上升為體現多數統治意志的法律,是“人民主權”原則的要求和體現。但是多數人也往往會忽視少數人的正當要求和利益。因此,若奉行絕對民主制,即哈耶克所謂“教條式的民主”理論,那么,多數人的意見就會因為多數統治的無限制性和不可限制性,成為一種衡量世間一切制度與行為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標準。但問題在于,一旦這種“當下盛行的多數意見”成為任何行為和規則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天然證明,多數人的要求能夠構成判斷某種政治活動或政策的性質是否良善的依據,一種暗藏的危機就顯露出來了。因為,正如哈耶克指出的,“正義觀念未必會在人們有關每個具體問題的流行觀點中得到反映。”(參見拙作《也說美國憲政的“反多數難題”》)與同樣崇尚古典共和精神的法國革命者不同,美國憲法的制定者認為實現共和主義、維護自由的關鍵在于確立政治權力運作中的分權與制衡,而非法國的盧梭崇拜者們所堅信的道德重建與人性救贖。因此,在對待國會立法權集中的問題上,制憲者們選擇分別設立眾議院與參議院,并賦予其彼此不同的權力,以形成立法權內部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但這還遠遠不夠,為了更加有效的防止多數暴政的出現,在政治制度系統中添加一種新的外部制衡力量仍是必要的。最高法院便承擔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任務,而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則成了最高法院參與建構美國憲政、推動美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契機。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之間的政治斗爭在最高法院的延續。1800年的美國大選中,聯邦黨人敗給了杰弗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人。約翰·亞當斯總統在交權前夕,突擊任命一批聯邦黨人為聯邦巡回法院法官和哥倫比亞特區治安法官。由于時間緊迫,聯邦黨人沒有及時送出所有治安法官的任命狀。民主共和黨人一上臺,便將未送出的任命狀像“辦公室的廢紙一樣扔進垃圾筐”。在這些作廢的任命狀中就有馬伯里的一份。馬伯里沖冠一怒為黑袍,遂將新任國務卿麥迪遜告到法院,要求得到他“理應獲得”的任命狀。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聯邦黨人馬歇爾,出其不意地做出宣告本屬同一陣營的原告敗訴的判決,并乘勢宣布解釋憲法的終極權力屬于最高法院,而且最高法院擁有審查國會立法違憲與否的權力。結果,馬伯里的落敗換來了聯邦黨人的勝利。對美國政治格局而言,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直接效果就是,“篡奪”憲法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之后的聯邦最高法院,一改以往相對弱勢的局面,在司法能動主義的支配下,徹底拋棄了先前被貼上的“最不危險的部門”之稱號,成為政治結構中舉足輕重的部門,其司法權的行使,往往成為政治決策過程中的一部分,對美國的政治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最高法院終于真正地登上了美國的政治舞臺,形成了對國會立法權的外部制約,也因此得以通過防止多數的暴政而最終維護個人在自由和尊嚴方面的憲法性權利。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最終意義,質言之,就在于成功地建構了基于民主的共和主義憲政模式。正因如此,政治史學家J.E.史密斯不無精辟地認為“如果說喬治·華盛頓創建了美國,約翰·馬歇爾則界定了她的制度性框架。”只是這種新憲政模式的民主性基礎,是在南北戰爭之后才得以廣泛擴展和鞏固的。而南北戰爭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卻是1857年最高法院對一個涉及奴隸制案件——斯科特訴桑弗特案——的判決。

如前所述,聯邦最高法院憑借其在美國政治結構中的特殊地位和權力,促進革命向縱深處發展。最高法院推動革命的方式或手段,主要是運用其獨有的司法權,通過案件的審判,限制立法權的僭越和濫用,調節和平衡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力量而改變政治格局與態勢,同時通過司法而創造出新的政治制度和原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最高法院做出的判決,對于美國革命的進程而言,既有積極正向的推動,也存在消極負面的抵制。但就其效果而言,卻往往能產生推動美國革命向前發展的客觀效果。1857年的斯科特訴桑弗特案即為一例。

原告斯科特是密蘇里州的一名黑奴。他曾隨其主人遷往作為自由州的伊利諾伊州和威斯康星自由聯邦領地,居住數年后又返回密蘇里。之后他起訴要求獲得人身自由,理由是自己在自由州取得自由身份,根據密蘇里州“一當自由,便永遠自由”的法律,他返回密蘇里后,應當自動獲得自由身份。然而,由首席大法官坦尼主持的最高法院卻裁決黑奴不是美國公民,并以違反憲法第5修正案為由,宣布旨在限制奴隸制擴張的《密蘇里折中案》違憲,因而是無效的。

最高法院是在美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憲政危機的大背景中接手斯科特訴桑弗特案的。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政治,一直都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準州(Territory)是以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聯邦。由于憲法規定每一個州固定擁有參議院的兩個席位,而國會議席的多寡是美國政治決策過程中的基本決定性因素,所以參議院議席一直就是當時奴隸制的反對陣營與維護陣營的爭奪對象。至1819年,自由州和蓄奴州在參議院席位的數目上平分秋色,使得其政策制定過程呈現出相互制衡的局面。但問題在于,不斷申請加人聯邦的準州,無論是以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都將改變國會內部的權力均勢。因此,經過激烈爭奪,國會出臺了著名的《密蘇里折中案》,對處于準州身份的部分路易斯安那地區進行劃分,規定除密蘇里州以外,路易斯安那地區北緯36度30分以北的區域禁止奴隸制,以南的地區允許施行奴隸制。但是,繼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后,最高法院在審理斯科特訴桑弗特一案時,再次運用了司法審查權,并以違憲為由,裁定國會1820年的《密蘇里折中案》無效。

如果說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解決了憲法解釋權的歸屬這個憲法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并將如此重要的權力牢牢抓到了最高法院手中,那么他的繼任者,首席大法官坦尼在斯科特訴桑弗特案的判決后,也明確了另一個被1787憲法所擱置的事宜——奴隸制的合法性問題。只是這一次最高法院并沒有像1803年那樣獲得權威,相反,它因此一度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斯科特案判決的政治效果是,南北雙方政治勢力的均衡態勢就此被最高法院徹底打破。試圖通過國會解決問題,以法律來解決雙方分歧從而達成妥協之可能性,伴隨著這種從均衡到失衡的過程,徹底喪失了。從此,奴隸制的取舍將成為各州自決權限之內的事項,也使得其在準州范圍內的擴張成為可能。而南方政治集團也由于最高法院的支持而更加堅定維護奴隸制度。更有甚者,那些以反對奴隸制,甚至以廢除奴隸制為競選口號或綱領的議員、州長、甚至總統的候選人,將因為其主張違背最高法院所宣示的“憲法精神”而處于競選的劣勢地位。對于這種后果,北方政治集團極力反對是可想而知的。最高法院關于斯科特訴桑弗特一案的判決,最終使得戰爭成為解決南北分歧的唯一方式。

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國會一口氣頒布了被稱之為美國歷史上“二次制憲”的憲法修正案:禁止奴隸制的第13憲法修正案和規定正當法律程序、平等法律保護的第14憲法修正案,以及隨后頒布的旨在保護黑人選舉權的第15憲法修正案。而對美國憲政的制度化進程來說,這還極具另一里程碑式的意義,即使得美國的聯邦和各州分享主權的二元聯邦主義加速走向消亡。

W.威爾遜認為“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關系是我們憲政制度中最重要的問題”。而這種關系正是不斷演化的美國聯邦制所要調整和規制的。美國聯邦制度大體經歷了(二元)聯邦制的確立、二元聯邦主義、合作聯邦主義,以及新聯邦主義四大階段。除了聯邦體制框架的確立是由1787年制憲完成的以外,在其后的政治實踐和制度演進過程中,都有最高法院的身影出現。

根據美國當初的立國精神,聯邦與各州之間各自享有其相應的主權,并分權而治之。聯邦成立后所面臨的憲政難題之一,就是主權二元論中聯邦主權與各州主權孰高孰低、孰重孰輕之爭。這種爭論成為1819年馬卡羅訴馬里蘭州案的關鍵所在。聯邦主義的鐵桿支持者——馬歇爾主持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們以7:0做出終審裁判。這份影響美國聯邦制度演化進程的判決,宣稱雖然各州當然地擁有主權,但“憲法一旦被接受后,就約束了州的主權……聯邦政府雖在其權力方面受到限制,但就其行動范圍之內而言卻是至高無上的。”(MeCulloeh v.Mary—land)這種原則的確立,一經與憲法第1條第8款的“必要和適當條款”——該條款賦予國會為了行使憲法所授予的相應權力而制定必要和正當的所有法律之權力——相結合,就毫無疑問地為聯邦政府“依據憲法”而限制各州州權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馬歇爾的判決挽救了美國新生的聯邦制。大法官斯托里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假設馬里蘭州的看法獲得支持,即各州擁有不受聯邦限制的主權,那么“憲法(所建立的聯邦)就將轉變為原來的邦聯”。隨后在1824年基邦斯訴奧格登案中,最高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厘清了國會與各州有關商務管理的權限,再次明確管理州際貿易的權力專屬于聯邦的國會,并指出即使國會沒有行使這一權力,各州也無權以此為理由而篡奪這項權力。就這樣,在繼1803年馬伯里案為最高法院成功“篡取”憲法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之后,馬歇爾又在1824年為聯邦奪得了州際貿易條款這一“廣泛權力的源泉”,為以后國會出臺反壟斷法、童工法和勞工法等法律奠定了憲法的原則性基礎。這兩個著名案件的審判,客觀上鞏固了新生的聯邦體制,既捍衛了美國革命的階段性成果,也標志著二元聯邦主義在其形成之初就已經埋人了最高法院播下的毀滅性種子。1857年的斯科特案引發美國內戰,有力推動“二次制憲”。第14修正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州權,擴大聯邦在民權保護上權力;同時,為防止南方騷亂和反叛,聯邦加強了對南方諸州的軍事控制和政治重組。于是,二元聯邦主義走向衰落。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危機時期,“新政”改革導致的聯邦權力集中最終為二元聯邦主義時期的終結劃上了句號。

美國社會學家萊福特·愛德華茲和喬治·S·佩蒂認為,革命與其說是一種政治現象,倒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現象。事實上,革命既是一種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中的不同力量的抵牾與斗爭的結果,更是一場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交鋒與對抗的產物。最高法院內部的司法哲學和政治意識形態的爭論,也不斷地推動著美國革命的繼續發展。1905年的洛克納訴紐約案就體現了最高法院內部司法哲學觀念的對立。“偉大的異議者”霍姆斯法官在該案中,針對多數采取保守立場的大法官所支持的絕對契約自由原則及其背后的經濟放任主義,旗幟鮮明地指出:“第14憲法修正案并非是赫伯特·斯賓塞先生的社會靜力學之翻版”,憲法解釋不能受制于某種特殊的經濟理論。契約自由權利只是從這種特殊經濟理論中推導而來的,不能視其為憲法權利,畢竟憲法并非旨在體現某種特別的經濟理論、家長制、或是自由放任主義。霍姆斯的這種觀點,在1937年的西海岸旅館訴帕瑞什案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首席大法官休斯即認為,憲法并未承認絕對和不可控制的自由。憲法之下的自由應當受到正當程序的制約。在隨后的全國勞工關系部訴瓊斯和勞林鋼鐵公司案中,針對賦予勞工組織、參加工會權利的《全國勞工關系法》的合憲性問題,最高法院再次通過裁定而宣布其合憲性。最高法院的判決,不僅終結了其奉行古典自由主義的克羅納時代,預示著最高法院對羅斯福新政態度的轉變和司法權的正式支持,而且在客觀上促進了三十年代美國的工人運動。在最高法院政治立場轉變的背景下,二元聯邦主義壽終正寢,而合作聯邦主義新時代孕育而生。美國憲政體制因此得以演進,革命因此繼續向前發展。

美國現代憲政模式基本上得以建構完整,是在沃倫法院時期完成的。1954年沃倫法院對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件的判決,完全推翻1896年普利希訴弗格森案件中所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歧視性原則,取而代之的是從正當程序條款所推導而來的平等權利及其理念的彰顯。布朗案的審判結果,意味著美國南方推行種族歧視的《杰姆·克勞法》在憲法性法律依據上的缺失。布朗案的判決所宣示的“剝奪黑人的憲法權利,法律與秩序將不復存在”的觀念,無疑是南方各州普遍反對的。南方各州對布朗案判決的抵制,引發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民權運動,成功促使國會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分別通過三個被譽為“二次解放黑奴宣言”的民權法案,使得平等理念在最高法院的支撐下彰顯于世。美國現代憲政模式的建立應當部分地歸功于最高法院,以及其所特有的司法權——某種意義上是憲法修正權而非憲法解釋權——的運作。就是這種權力使得最高法院作為“還在繼續進行的制憲會議”而一直活躍于美國政治的歷史進程當中。有理由預見,在最高法院的推動下,美國革命還將繼續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99热精品久久| 久久中文电影|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三级色|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亚洲免费毛片| 99热最新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免费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中国精品久久|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九九九国产|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欧美日韩综合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草视频精品|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综合网久久|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亚洲天堂自拍| 天堂亚洲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成人一二三|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区在线看| 五月天综合婷婷|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18p| 国产一线在线|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日本|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av无码人妻|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