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出版社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本書記錄了李希貴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同美國教育專家、教師研討教育思想、教學經驗的經歷。在這36天里,作者親身感受到了哥大教育學院民主教育的氛圍。其思考極有價值,為我國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視角。本書特別適合中小學校長、教師等教育工作者閱讀。(李希貴著,2006年11月版,29.80元)
《教師心語——教育案例敘事集》本叢書從不同側面對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它分為:不同類型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研究,實驗學校研究報告,老師教學案例等8種。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思想,對于廣大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頗有借鑒價值。(楊顯社著,2006年11月版,19.00元)
《學習評價研究: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實踐研究》本書集上海市學生新課程評價成果于一身,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它著重闡述了,通過差異評價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思想。(蔣碧艷著,2006年11月版,22.00元)
北京大學出版社
《西方死亡哲學》人是什么?人的死亡之謎是什么?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人們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們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中世紀的人們的死亡觀念是怎樣的?近現代西方人是如何漠視或直面死亡的?怎樣理解死亡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該書對這些終極性的話題做出了許多精彩的闡述。《西方死亡哲學》是《死亡哲學》的修訂本,《死亡哲學》出版后,《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圖書評論》等三十余家媒體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此書先后榮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十余項獎勵。《西方死亡哲學》在《死亡哲學》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改動,內容更加完善。(段德智著,2006年10月版,35.00元)
《當代史學主要趨勢》本書是一部現代西方史學史的經典教材,被國外大學歷史系普遍采用,原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研究主要趨勢》系列叢書的第三卷,后以《當代史學主要趨勢》為題出版單行本。作者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歷史研究的主流和新趨勢作了系統、詳細的闡釋和分析,取材廣博,論斷公允,對世界不同地域的史學發展和特點有全面的介紹和評價。該書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中譯本,此次為修訂、增補的新譯本,適合作為“西方史學史”課程的參考教材。(【英】巴勒克拉夫著,楊豫譯,2006年10月版,32.00元)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近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先驅——瓦哈卜及其思想研究》 瓦哈卜教長因發起和領導宗教改革運動而被稱為近現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先驅,瓦哈卜的思想被認為是當代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最重要的宗教思想淵源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瓦哈卜的思想,有助于全面了解當代伊斯蘭復興思潮,并對此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考察了瓦哈卜宗教改革思想興起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運用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理論方法對其思想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展現和深入的分析。(馬福德著,2006年11月版,20.80元)
《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本書收集了美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倪德衛先生數十年來研究中國哲學的主要論文,集中體現了作者在道德哲學、孟學及明清哲學等研究領域的豐碩成果。“德”是中國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作者在研究這個概念的最原始意義方面,所下功夫頗深。他從最古老的漢字(甲骨文)入手探討“德”的內涵。他認為,“德”最早包涵慷慨、自我犧牲、責任、謙卑和禮貌等意義。儒家突出關注道德修養,而大部分西方哲學家則并非如此,這體現了中西哲學家的一大不同。作者在孟子研究方面以精深、細致見長。本書中他對不同版本《孟子》譯本的比較與評論,讓人們開闊了眼界。作者批評了孟子的唯意志論,而贊許他的自然主義。在明清哲學的研究中,作者著力鉆研了王陽明,認為王陽明在建立其哲學學說的同時,也在實踐和傳布一種宗教。但是,這種宗教不是一種宣揚獻身和拯救的有神論,而是一種自我轉化論。他的這種分析值得我們注意。(【美】倪德衛著,萬白安編,周熾成譯,2006年11月版,28.00元)
江蘇人民出版社
《新政革命與日本》(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當龐大的“中華帝國”在甲午之戰中敗給“蕞爾島國”日本后,它不得不面對現實,派遣大量留學生東渡扶桑,考察日本的富強之道;同時聘請大量日本專家來華,作為晚清新政的顧問。在這種社會轉型、組織創新時期,日本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便將焦點聚集于此,對此類文化模仿、組織平移等,作了深入研究。本書作者任達教授精通中文和日文,他經過多年研究,以中日文化關系為切入點,對1898-1912年這一時期中國的主要社會思潮、流行語匯及教育制度、軍事體制、司法體制等作了細致的源流考證。這對我們了解近代中國風云變幻的歷史,以及這種歷史的未來向度,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任達著,李仲賢譯,2006年9月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