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獲獎理由:是戰后英國戲劇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戲劇揭示了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并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他恢復了戲劇基本的要素:一個封閉的空間和不可預測的對白。代表作有《看管人》、《生日聚會》、《歸鄉》。
2004年:奧地利女作家兼詩人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獲獎理由:小說和劇本中表現出了音樂動感,用超凡的語言顯示了社會的荒謬及其使人屈服的奇異力量。代表作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時光》和《鋼琴教師》。
2003年: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獲獎理由:小說“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代表作有:《聲名狼藉》、《恭候野蠻人》和《國家中心》等。
2002年: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凱爾泰斯,獲獎理由: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的痛苦經歷進行了深入的刻畫,而其自傳體文學風格也具有獨特性。代表作有:《無形的命運》。
2001年:英國作家維·蘇·奈保爾,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人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代表作有:1961年的成名作《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和1971年獲得布克獎的《在自由的國度》。
2000年:法國作家高行健,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1999年: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獲獎理由:作品帶有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社會責任感。1959年發表的小說《鐵皮鼓》被譽為德國社會的完美寫照,也被評論界認為是戰后歐洲的最佳小說。
1998年: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獲獎理由:作品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使人們得以反復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最能代表薩拉馬戈創作風格的是1989年的《里斯本圍困史》和1995年的《盲目》。
1997年:意大利作家達里奧·福,獲獎理由:仿效中世紀的小丑諷刺當局,維護被壓迫階級的尊嚴。代表作有:《決不付賬》。
1996年:波蘭作家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獲獎理由:寓嚴肅于幽默當中,以簡單的語言傳遞深刻的思想。代表作有:《橋上的人們》、《寫履歷表》。
選自《語文報》2006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