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都遇到了一件同樣的事情。雖然事發時,他們處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但兩人的回應和處置,卻是驚人的相似。
兩個都是華人,一個在香港,一個則在馬來西亞。前者是大名鼎鼎的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后者是馬來西亞INS寶卡集團董事長、當選過“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的葉紹全,他還有一個勛銜叫做“拿督”,因對國家的貢獻而由皇族所頒。
兩人遭遇的場景是相同的,都是在推銷自己商品的時候,在“滾出去”聲中被人家罵了出來。曾憲梓是到一家洋服店去推銷他的金利來領帶,葉紹全是去一個商廟推銷他代理的兒童自學英語教材。謾罵和轟趕他們的,都是店主老板。
大多數人遭了白眼,聽了罵聲且被趕了出來之后,肯定不會再轉回去。沒錯,希望寄托在下一個,東方不亮西方亮嘛。
而曾憲梓和葉紹全則是這樣想的,不亮的就要把它點亮,黑的就要把它翻白。兩個人都在挨罵的第二天,又跑到那個挨罵的地方。他們向老板道歉,并致以薄禮。曾憲梓送來了咖啡,他選擇了香港人喝下午茶的時間。葉紹全送的是個小蛋糕。
對方都因他們的舉動愣住了。沒想到,被罵出去的人,還會回來道歉。
曾憲梓對那個有錢的洋服店老板說:“昨天,我來使得老板不高興。今天我是特地來向您道歉的,請老板多多原諒,多多指教。”
葉紹全對那個成功的小商人說:“我今天來,是要謝謝你。由于我不對,你才會生氣。你能不能告訴我,昨天我到底做錯在什么地方?”
就這樣,不僅是化干戈為玉帛,還另有收獲。譬如,那個洋服店的老板告訴曾憲梓:見到店里有客人在做生意就不要進來,哪個店都這樣,進去就會被人家趕出來。老板還教他應當如此這般,兩人成了朋友。
由此看來,挨罵被逐要回頭,這對要想從商的人來講是極有益處的。第一,有利于自信的建立。第二,有利于經驗的積累。第三,有利于能力的培養。事實上,有了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你都能對付。
在具體操作上,還是要有點技巧和方式方法。曾憲梓和葉紹全都選用以小禮品開路,這就是搭橋。不罵不逐送禮人,乃是盛行了多少年的人之常情。由此打開堅冰,做第一步的鋪墊。
然后,請教是個載體,問個明白弄個清楚是其內容。達到了這一步,只是完成了第二步。因為你的終極目標的是為了打開市場,推銷出你的商品,從而獲取更大利潤。
說起往事,曾憲梓說:“我每天回來就邊做領帶邊總結。我今天遇到什么困難,今天為什么能夠賣出去,為什么昨天就不能。我天天都在總結,天天不斷提高自己。所以,金利來領帶賣得越來越多。”
同樣,作為當時擁有400多員工的頭,葉紹全說他這樣做的原因:“因為我要教好多年輕人怎樣面對問題,所以,我基本是要以身作則的。”由此奮斗八年,葉紹全做成了馬來西亞最大的連鎖店。兩個年齡相差二十多歲的人,結果都得到了經營之道、生財之道。
選自《勞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