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崔永元之于《實話實說》一樣,易中天讓更多的人記住了《百家講壇》。
然而,借用電視人的眼光來審讀,易中天長相、年紀不討好,海拔不夠高,聲音不渾厚,咬字不標準,“POSE”不會端。“講座”、“讀書”這類欄目收視率低,始終面臨下課的危機,本與中國文化同屬需搶救的對象;三國題材更是不討巧,人們過于熟知,可如此先天不足的活易中天竟敢接下,并且捧紅了欄目,盤活了自己。
5月17日,易中天應邀來到福州長樂市講說國學,第二天在福建省圖書館,他又開講《城市個性與城市文化》,其講座之后吐露的大白話,或許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一個更真實的易中天。
一個讓電視人偷著樂的嘉賓
臺上,沒有經過央視專業化妝師“打造”的易中天,穿著一件質地一般的白色短袖,頭發自由蓬松,神奇和魅力似乎減了幾分。然而不過三分鐘的一段過渡的熱場之后,現場氣氛已經逆轉,出現第一次爆棚小高潮——
他回憶起大學時代校園的一條“苦口婆心”的標語:“喇叭褲吹不響建設四個現代化的號角!”結論是文化與發展無關。然而十年后改革開放初期,最先發展的恰是穿喇叭褲的廣東人,他們看見的是“上面”“閉”著的一只眼;福建發展較慢,看見的是“睜”著的一只眼;上海沒發展,在算計下次睜哪只眼;北京人在議論該睜哪只眼。城市性格不同源自不同的文化,文化與發展息息相關。不用名詞解釋名詞,文化與發展的關系他用兩個“段子”就說完了,他已然成為現場1400人的情緒主宰。用淺俗演繹深奧的“易式風格”,一開場就發揮得淋漓盡致。神奇和魅力在沒有包裝的情形下、在慢條斯理的聲音里復活了。
他用詼諧的語氣用時下百姓明白和喜歡的表述方式,放低自己的身段,來消彌學者和大眾的界限和距離,他要觀眾當他是鄰居。如他講劉備請出了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的好,好到讓關羽和張飛覺得,就像老鼠愛大米。”這個主講嘉賓既是導演,又是編劇,自己寫稿,還是演員,所有的角色全由他一人演,甚至“牛”到視鏡頭為無物,還省了副導演錄前熱場。劃算啊,電視人能不偷著樂嗎?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霸蠻”
易中天在講座里提到湖南人“霸蠻”的性格特征,即又霸道又野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硬做。
他還說他有一個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祖籍湖南,6歲隨父母到了武漢,1965年高中畢業以后到新疆去了。接著是‘文革’,在那個被詩意描述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詩。”機會確實眷顧有準備的人,易中天碰上了一次招工的機會,被招到烏魯木齊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子弟學校,當了中學老師。1977年,恢復高考,易中天為了免于與自己的學生同場廝殺,放棄了機會。第二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他才大大方方以同等學力考取了武漢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畢業以后破例留校任教。但是,他從來就不務“正”業,比如說:教授不顧師道尊嚴,化身為戲子表演避席,甘當市井短信段子的傳播者,是丟份還是素質教育?一次上電視,他問同是嘉賓的陳忠實,知道李宇春嗎?很是叫人家尷尬。他受到很多年輕人推崇,為不少學者所不齒,是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層次?他的學生卻說,易老師選擇了不把象牙塔底坐穿,自如地走進大眾的心里,這是破執,是從容,也是社會選擇了他。
“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的“流寇”
“我不反對埋頭苦干只做一件事。人與人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到處竄。我是流寇主義。很多研究歷史的人,把歷史當作一具尸體,放在解剖臺上,用解剖刀一點一點地切割,取出腎臟、肝臟、心臟來研究。這也許是一種方法,但我不太喜歡。我是學文學出身的,我覺得面對歷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談得上研究。”在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等多學科之間跨學科研究的他自稱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他還說:“人文學科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它的終極目標是人類幸福。因此,以人為本,為當下正活著的人服務是最大的正業,走出書齋面向大眾、社會,走向人民是最大的正經。所以,必須有一部分人文學者走出學院,走出書齋,走向大眾,走向生活,進入公共話語空間。而與強勢電視媒體合作,是一條大眾傳播的捷徑,非但不是‘不務正業’,反而是‘大務正業’。”
“正說、趣說和妙說”的“說客”
“歷史可以‘正說’、‘趣說’,更要‘妙說’。歷史其里,文學其表,給觀眾以啟迪,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這是最高的境界。”
“我的口號就是‘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觀眾和讀者關注歷史,就是關注人,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命運、前途和活法。否則,早已作古的人,關他們什么事?這個立場當然要轉變,視角也要轉變,另一個需要轉變的就是表述方式。我在講述中大量使用現代名詞,首先是為了便于觀眾和讀者理解,其次才是增加趣味,另外也是爭取做到‘三貼近’,拉近觀眾、讀者和歷史的距離。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吧!我們的文化本身并沒有什么危機,有問題的是文化的傳承方式和傳播方式。”
他的好友、武漢大學哲學教授鄧曉芒透露,《百家講壇》只是易中天的投石問路;而他的恩師、教育學家劉道玉更斷言易中天有大師氣象。“人生的道路無非兩種選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或者走別人的路,讓自己去說。”易中天不想自己說。
試想有一天,易中天在北京工體或者香港紅磡,開巡回演講會,筆記本取代了熒光棒,那將是何等暢意……
鏈接:
易中天,湖南長沙人,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易中天在央視講漢史,2006年在央視品三國,講紅了《百家講壇》,講熱了自己。
(呂麗妮摘自《海峽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