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成畢業生到底就業了沒有
一項對全國近百所高校進行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據悉,“調查”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舉辦,有6000多名大學本科畢業生參加。此事經個別媒體報道后,引起軒然大波。團中央學校部負責人隨即在團中央網站發表聲明,稱這一報道與該調查得出的結果完全不符,屬不實炒作。同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對“六成畢業生面臨失業”的說法進行了反駁,稱該部“對有關省市的抽樣統計顯示,畢業生離校后,已有六成以上畢業生以各種方式實現了就業。個別就業率造假的院校將受到嚴肅處理,亦希望有關部門科學嚴謹地發布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數據。”兩則最新發布的“辟謠聲明”更讓這個關乎千千萬萬畢業生現實生存狀況的命題變得撲朔迷離。
《視野》點評:畢業生真正需要的是以盡量真實的統計為依據來對自己的就業前景作一理性的分析與判斷,讓數字回到數字本身吧!
2 大學如何選校長
近幾年,教育部直屬高校紛紛更換了校長,僅在今年,就有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東南大學等10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更換了校長。有教育觀察者指出,近年來對若干重點部屬高校主要領導的任命,以教育部司局級干部的身份“空降”升任部屬重點高校黨政一把手的情況增多。這一現象,為內地大學嚴重的行政化格局再添一個新因素。大學行政化,并非中國特有的現象,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巨型大學,其中包括某些私立名校,校長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明顯,大學行政管理機構在大學生活中的作用也比較大。但是,如何平衡學術自治、學術自由與行政權力,就成為大學及整個社會所要應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不過,西方學者關于這一問題的思考,恐怕遠不足以解決中國問題。因為,中國大學的行政化要比美國更強,也更廣泛。
《視野》點評:歸根到底,大學是一個教育機構,大學也不可能沒有行政管理,但這種行政權力不能喧賓奪主。
3 新生被“流放”至大學城
隨著大學的擴招,國內不少大學斥巨資在城郊或農村圈地新建大學城。這種圈地而建的大學新校區,往往遠離城市,遠離老校區,配套設施差,跟人們印象中的大學校園相去甚遠。反觀之,香港高校與內地高校的制度設計、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生管理則完全不一樣。香港科技大學把一年級本科生的宿舍,安排在校園臨海的風景最佳處,教師、校長則住在遠離海濱的山地,其理念是“大一學生如同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理應受到更好的照顧”;而內地大學,多數是把大一學生外放到遠離本校的“大學城”。哈佛大學也和香港科技大學一樣,核心區最古老的校園,住的也是一年級本科生。當人們把目前內地學生和家長對香港高校的認知,集中在全球化背景、求職優勢、學術氛圍、獎學金等比較實用的方面時,卻忽略了把新生安排在什么地方這樣的細節。
《視野》點評:十年可以樹木,百年才能樹人。
4 兩年制碩士初現“速成”之痛
“搶學分、跑實習、求工作、趕論文,但偏偏就是沒有做研究。”首屆“兩年制”研究生如此總結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華中科技大學校園網上出現了一篇題為《兩年的碩士有什么價值》的帖子,該校一位化學系兩年制碩士生的發言代表了“小碩士”們的普遍憂慮:盡管課時壓縮,可以早日參加工作,但是知識掌握不牢,對求職和今后的工作都有一定影響。我們將來在就業競爭中,豈不成了“六年制本科”?我們的優勢在哪里?事實上,除了學生,高校的老師們也在體味著改革帶來的困惑,不斷做著自我心理調整。武漢大學一位著名的新聞學博士生導師坦言:“現在幾年過去了,研究生改制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單從論文水準大幅下降這一塊就可以看出來了。”與此同時,2003年率先對研究生學制進行全面改革的中山大學已經悄然作出了改革的“逆向調整”。
《視野》點評:兩年還是三年好?彈性學制恐怕才是研改的“破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