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接到了西安一家媒體的筆會邀請。
筆會一共是三天時間,主辦者把日程安排得很緊湊。前兩天是座談會,來自全國的作者相互交流一下,第三天由主辦者安排景點觀光游玩。
第三天一大早,我從一份當地的報紙上讀到了一則很有新聞價值的消息: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因輸血感染了艾滋病,目前其家人正在和醫院交涉。憑自己多年的新聞敏感,意識到事件的背后可能還有故事。我和一位同來參加筆會的上海記者交換意見后,決定放棄當天的觀光,去找一找那個孩子的家人。
很幸運,在主辦筆會的那家媒體的一位記者的幫助下,我們很快找到了位于咸陽某小區的那個孩子的家。那天,剛從有關部門回來的夫妻倆一臉的憔悴,看不出任何癥狀的孩子卻安靜地在家里的沙發上坐著看電視。
沒有多想,在向男主人簡單介紹了自己的身份后,我伸出了右手——我想盡快進入角色,讓氣氛輕松一下。沒想到,我首先看到了男主人的猶豫——對我伸出的表示熱情的右手似乎不敢迎接;接著我看到了和我同行的兩位記者的猶豫,他們站在門外,不停地打量著這家人的環境,似乎并沒有想進來的意思。一瞬間,我明白了,他們對艾滋病的恐懼壓抑了他們的職業勇氣。換句話說,他們對眼前這位和患艾滋病兒子朝夕相處的父親有一種本能的抵觸。
他們終于還是走進了那間屋子,選擇了一個靠著窗戶的地方拘束地坐了下來。那地方,離孩子、離孩子的父母很遠。
我就坐在男主人的面前,明顯感覺到他的眼光和呼吸的回避。他沒有給我們倒水,盡管我們滿頭大汗。我忽然心跳加速,我也感到了不安。我知道那同樣是來自對艾滋病的恐懼。
說實話,在找到孩子的家之前,我所想的只是這則新聞的價值,根本沒有考慮艾滋病是什么,會怎么樣。當然,我以前了解過關于艾滋病的情況,知道一般的接觸不會被感染,但像今天這樣的近距離接觸還是第一次。
氣氛有些尷尬。孩子的父母局促地不停地在咳嗽,反復說著這樣的話:熱吧,今天太熱。我說是啊,兩位同行也回應:就是就是。雖然很尷尬,但我明顯可以感覺到孩子的父母對我的好感,至少我從他們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種信任。
孩子一聲不響,孩子的父母一聲不響,大概在兩分鐘左右的沉默后,我忽然從心底涌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沖動——我要抱抱那個被人視為不吉祥的孩子。
起身,走過去,我伸出了雙手。乖巧的孩子笑了,伸出手來讓我抱。
孩子就在我的懷里,如此之近,以至于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他的心跳。我又看到了兩位同行的惶恐與詫異,但我同時也看到了孩子父母突如其來的眼淚。
“徐記者,你是孩子查出病情后第一個抱他的外人。”孩子的父母泣不成聲,像是突然找到了治療孩子疾病的良方那樣肆意地哭著、笑著。那一刻,我落淚了。那淚水讓我體驗到了十幾年記者生涯中最暢快淋漓的一次真實。我并不是沒有恐懼,相反地,我壓抑著的恐懼甚至比我的那兩位同行還要強烈,而當我抱起孩子的一瞬間流淌出的淚水,不僅是為了他的不幸,不僅是想給孩子的父母以安慰,同時也是給我自己一次鼓勵。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需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困境和難題。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困境并不需要別人為自己付出什么,要的只是理解和鼓勵,甚至只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但往往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卻很難得到。
我是記者,我的職業決定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應該和別人不同。比如我們面對艾滋病的時候。當我們用一種下意識的舉動來表明自己對艾滋病的態度——接觸它并不可怕時,我們的職業身份會給那些消沉的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病人及其家屬多少希望和信心!
我的采訪是在淚水中邊行的。孩子一直臥在我的懷里。我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的父母聊天,我毫不介意地喝水。我毫不猶豫地留下來和他們一家三口吃了晚飯。吃飯的時候,我接到了兩位提前離開的同行的電話。他們說:你很勇敢!
一年之后寫出這段文字,我無意譴責我那逃避的同行,因為我也有自己的脆弱——那天晚上回到賓館后,我在衛生間里整整呆了將近一個小時,反復地用香皂、洗衣粉搓洗自己的雙手,幾乎吐出了三天來吃下的所有食物。我沒有絲毫譴責自己的思想——盡管我是記者,但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一樣有恐懼的權利。相反,我有一種愉悅至今的幸福:我曾經用我的勇氣,我曾經以我的職業給了一個不幸的家庭、一對絕望夫婦面對困境的信心。
這篇題為《五齡童輸血染艾滋》的文章,先后被廣州、安徽、江蘇的幾家報紙期刊刊發,引起了不少熱心人的關注。但遺憾的是,許許多多想幫助這對夫婦和這個孩子的熱心人的捐款卻一次次被退回——匯款單上的退匯原因是“查無此人”。很多讀者急切地向我索要那對夫婦的新地址,可我的回答也只能是“遺憾”。因為那對夫婦具體去了哪里我不知道,那個孩子現在如何我也不知道,盡管期間我曾多次想辦法聯系,可以前的電話變成了空號,托當地的朋友尋找也一直沒有結果。或許他們逃避了。沒有辦法治愈孩子,沒有辦法在周圍人群中得到理解和寬容,估計傷心的父母已經帶著孩子遠遠離開了。
如今,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我的心一直平靜不下來,那個已經6歲的孩子還在嗎?或者說,那個可憐的孩子現在在哪里等待生命的終結?
(愛相隨摘自《南方周末》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