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龔自珍
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未來;而誰掌握了現在,誰就掌握了歷史。
——喬治·奧威爾
近年來中國的歷史劇一直很活躍,拍出的歷史劇可能有上千部之多,從三皇五帝,一直拍到滿清的長辮子黃馬褂旗袍,數量是多了,可離歷史卻越來越遠。這些電視劇掛著歷史人物的名字搞著骯臟的東西甚至顛覆與遺棄了經典名著原有的有價值的思想意識、精神內核和價值理念,歷史劇的目的不再是揭示歷史本質,諷喻現實,而是純粹為了娛樂,娛樂重于歷史真實,并且在娛樂掩護下的歪曲歷史逐漸合理化。所以,作家王蒙曾提出電視劇應該掃“皇”。
事實也逐漸證明了我們的擔憂。2003年至2006年高考作文中竟出現“魯迅在‘四人幫’攻擊他的時候,拿起手里的筆反抗,最后堅強地犧牲了;宋江的拜把子兄弟張飛把宋江從獄中救了出來,然后一起亡命天涯;戰國時期的曹操,在趙文卓的幫助下一步一步走上歷史政治舞臺,最后與之結為夫妻……”這樣一些片斷。
中國是禮儀之邦,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內涵。可是我們在我們的電視劇中看到的是什么?答案:戲說。皇帝是卡通的。文人是油嘴的。難道我們現在精神中需要的就是胡鬧情緒?他們沒有傳承我們的輝煌文化。他們想宣揚我們怎么樣的歷史和文化?他們想把我們引申到什么樣的歷史中去?嬉笑怒罵,嬉皮笑臉。沒有韓國《大長今》中所宣揚的一個國家的道德精神、民族自信;也沒有主人公不屈的、抗爭的精神以及讓人感到震撼和力量的禮儀。有的只能是“荒唐”一詞,用來給中國的戲說劇下定義。
歷史與娛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為什么娛樂就一定要背離歷史真實呢?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里,面對燦爛的文明、漫長的歷史,對歷史的淡漠,不僅可恥而且意味著無知。誠然,帶有娛樂性質的電視劇不一定要承擔教科書的職責,也不必像教科書一樣一板一眼,但是,作為影響廣泛的文化傳播媒介也不應該與教育、與歷史真實相背離。當老師教育學生,要相互友愛、勿打架斗毆時,電視上卻充斥著謀殺、爭斗;當老師教育學生,要正常交往,勿過早戀愛時,電視上卻充滿著風花雪月、 “三角”戀情;歷史學家對秦始皇的嚴肅評價敵不過歷史劇對其形象的破壞;就連已成了負心人代名詞的陳世美也可借熒屏而搖身一變成為癡心漢。歷史劇的作用絕對超乎我們的想像,在歷史劇盛行的今天,人們對歷史的了解多是來自虛構的歷史劇,雖然歷史劇的制作人常以“本故事純屬虛構”來撇清關系,但還是會在觀眾中留下這就是歷史的印象。因此,萬萬不可打著娛樂的旗幟忘記歷史、背叛歷史、任意虛構歷史。歷史劇是借歷史來娛樂,兩者怎會沒有沖突?某些人將兩者分得很清楚,可廣大的觀眾則未必能將兩者截然分開,尤其是青少年和缺乏歷史知識的人群。畸形的娛樂怎么可能不對歷史造成負面影響呢?
史書當然不可能包羅萬象,野史遺聞也不足以支撐起歷史的全貌。因此,歷史劇的虛構是在所難免的,中國以前的“戲說”,是“戲劇”的“戲”,戲劇是認真的,是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根據已有的現實真實來虛構的,這樣的戲說讓人喜歡。但是超越真實來虛構,又要打著歷史劇的旗幟,就讓人反感了。那樣的“戲說”是調戲的“戲”。調戲歷史就是調戲自己,這只會讓懂歷史的人倒盡胃口,不懂的人了解錯誤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