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年初,國務院研究室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對農民工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數字解讀: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2億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平均年齡為28.6歲;在收入方面,被調查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間;在被調查者中,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內的僅占13.7%
中國農民工為城市與國家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和面臨的種種問題,也一直是海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彼得·赫斯勒是生活在中國的著名西方作家之一,曾作為美國和平隊志愿者在重慶的涪陵師院任教。近日,美國廣播公司前駐北京記者站站長托德·卡雷爾訪問北京時,與他就大批中國青年農民工背井離鄉到繁華大都市尋夢到底意味著什么進行了探討。美國《國家地理》月刊6月號以《彼得·赫斯勒在中國》為題刊發了他倆探討的要點:
城鄉差距很大
卡雷爾:20世紀90年代初,我記得曾經報道過有關農村青年到深圳、廣州等南方沿海城市打工的情況。由于那里沒有足夠多的工作崗位,有些人還被遣返回鄉。自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鄉。是什么促使他們到沿海地區去?
赫斯勒:我認為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缺少機會,而沿海地區充滿機遇。我以前有個學生叫威利,有一年我跟他一起回家過年。像他這個年紀的人都在外面打工。這些人回鄉時都穿著體面,跟他們父母的打扮完全不一樣。他們顯然接受了新的思想。威利經常寫信跟我說,每次回家時他是多么的難過,因為他意識到,他們村已經永遠不可能再回到他小時候那樣了。
卡雷爾:對于老年人來說這意味著什么?他們是怎么想的?他們每天都在談論些什么?
赫斯勒:我認為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落伍了,有些人非常依賴年輕人,基本上是靠他們寄回去的錢過日子。村里的人時常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有時候,聲望就是靠你有幾個孩子在外面打工,以及他們給你寄回多少錢來衡量的。留在村里的人整天談論的就是這些事情。但他們基本上都不設想未來。我常常覺得他們會非常孤單,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
卡雷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由于他們的兒女經常寄錢回家,他們比以前富有了,然而在社會結構方面卻變得更糟糕了嗎?
赫斯勒:是的。中國的貧富差距的確很大。我和威利回他們村過年時,有一天,我和他父親一起外出,我們沿著河邊走,看到一個人帶著一只受過訓練的水獺在河里捕魚。類似這種事情在村里依然很常見。我又跟隨威利回到了他在繁華都市里的家,這里的一切都非常現代。簡直像是到了另一個國度。
卡雷爾:威利是如何看待這種變化的?決定不再回農村嗎?
赫斯勒:他不知道是否該回去,還在作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想回去,但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他非常沮喪,因為那里沒有任何的變化。他的兄弟們留在了村子里,他們的孩子就在當地的學校上學,他擔心村里的教育水平遠遠趕不上城里。
打工族的未來
卡雷爾:我想知道這些人所面臨的成功、苦惱或者說問題。他們走出了農村,來到了遙遠的大城市,然后努力使自己安定下來,并在勾勒自己的未來。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
赫斯勒:我以前有一個學生叫埃米莉,很年輕,她到深圳來的時候也就二十一二歲。她經歷了很多,首先就是找工作。她到了人才市場,還真的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是一家非法經營的黑工廠,一棟6層的樓,工人們在最底下兩層工作,在最上頭兩層居住,他們工作需要的很多易燃的材料和化學品也都堆在同一棟樓里,顯然非常不安全。她還有很多很多問題要應付。不僅要想辦法謀生,攢點錢,還要像其他年輕人一樣,找個男朋友,考慮一下未來。有時候,他們甚至沒有精力來考慮我們覺得非常基本的事情。直到開始強調安全問題,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我覺得,工人們的意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卡雷爾:打工族也會提出要求?或者會離開那些條件比較差的工廠找個條件更好的地方工作?
赫斯勒:聽說過很多關于這方面的事情。很多早先在深圳等地辦廠的老板現在都說:“最開始,我們只需在工廠的大門上貼個招工告示,他們就會蜂擁而至,任由我們挑選。”現在,情況可不一樣了,因為現在的工廠實在太多了。而且由于國家在進行西部大開發,重心朝內地轉移,很多工人愿意到離家更近的內地城市工作。工人們變得比以前有判斷力了。我認識的一個人準備在浙江省的一個小鎮辦廠,他說,現在很多人非常在意工作環境以及是否安全,如果他們聽說有什么對他們不利的,或者什么東西是危險的,都會盡量避免,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鋪張浪費嚴重
卡雷爾:中國的資源狀況怎么樣?就在幾十年前,中國還是一個什么都非常稀缺的國家。在很多方面,都很貧窮。現在,突然之間,很多城里人都變得非常鋪張浪費。資源消耗得很快。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河里流的都是工廠里排放出來的污水,很多河流都幾近干涸。環境變得非常糟糕,空氣也越來越污濁。是人口和經濟發展使得中國的環境狀況越來越差嗎?
赫斯勒:我想說的是,人們現在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曾經去過一個三峽移民城市,為了修建三峽大壩工程他們搬到了這里。我遇到了一家人,并親眼看著他們搬進了自己的新居。在搬家之前,他們先對房屋進行了裝修。他們在玄關處的房頂上安裝了紅色的燈,說這樣給人的感覺比較溫暖。客廳的天花板上,裝的是藍色的燈,因為這樣像天空。餐廳的大吊燈有32個小燈泡。我發現,吃飯時,這套房子里卻有65個燈泡,而且每一個都亮著。
因此,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樣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中國的資源就會消耗殆盡。當一個外國人跟一個中國人說:“嘿,你們要小心了,不能再這樣浪費資源。”這時,我不知道這個中國人會是什么感覺。人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希望生活得更舒適,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資源總有用完的那一天。因此,最終人們一定會意識到他們必須改變某些生活方式。在這方面,美國并沒有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人們開著大排量的汽車,生活得非常浪費。也許你會對這兩個大國的消費方式感到不解。這對世界其他國家意味著什么呢?
希望施展才華
卡雷爾: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在中國時,人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到國外去。他們總是想著離開這個國家,不再回來。然而,近年來的情況卻是,人們出國是為了學習、充實自己以及回國后能找到一份更體面、收入更好的工作。
赫斯勒:在中國南方的福建省,很多人喜歡移民美國或者歐洲。我遇到了一個出租車司機,他跟我說:“我曾經打算離開,并從親戚那里借了5萬美元,可就在最后一刻,我決定不去了,因為我不想離開妻子和孩子。”所以,他就留了下來,買了一輛車,現在,他干得很不錯。我覺得,如果他去了美國的話,過得肯定不如現在好。在美國,人們賺的錢也許會比國內多,但如果是非法入境,過得肯定好不了。國內的機會很多。現在,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回國創業的人也不斷增加。這些人大都會進入私營企業。他們希望能夠學有所用,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盡可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卡雷爾:這樣,也許就不會造成那么多人才浪費了。對此,你怎么看?
赫斯勒:是這樣。我很喜歡跟八九十歲的人交流。很容易就可以忘掉他們來自哪里,經歷過什么。他們的確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一個群體,因為中國人非常尊重老人。 在這里有一種尊嚴是我在美國所時常感受不到的,在美國,老年人往往會遭到遺棄。這一代中國人經歷得太多,他們都有一種大智慧。他們時常對自己身上曾經發生的一切感到不舒服,但是,他們卻幸存下來了。你可以感受到那種堅強和尊嚴。與此同時,你還會感受到其中很多人非常有才華。可是,他們的才華幾乎都被埋沒了,非常令人難過。但這使得我更加尊重現在年輕人的看法,即如果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并作好充分的準備,一定會成功。
新的務實主義
卡雷爾:環顧全球,現在世界各個角落,比如美國以及中東國家,似乎都存在著嚴重的宗教激進主義。中國情況如何?
赫斯勒:完全不一樣。當有些人談及中國威脅論時,就好像中國對美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或者挑戰似的,我總是感到很好笑。我認為,美國人應當慶幸自己是在同中國打交道。這一代中國人非常理性、非常務實。
責編: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