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位于北京西郊的那座藍色的大樓,記者在一層大廳甬道兩側的那些照片面前駐足,每一幅照片的下方,都有一行觸目的說明文字:
本臺記者劉暉采訪聯合國秘書長加利,1995年,紐約;
本臺記者馬旭明采訪德國總統魏茨澤克,1993年,柏林;
本臺記者殷立青采訪約旦國王侯賽因,1991年,安曼;
本臺記者劉元培采訪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1988年,北京;
......
所有的照片都定格了這樣級別的獨家專訪,鋪陳開來,如同畫廊。
和“國際在線”總編輯馬為公的談話是從一本名為《遭遇熱點》的書聊起的,這本書記述的都是駐外記者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其中收錄了馬為公的兩篇文章,一篇是《我做了七小時“戰俘”》,另一篇是《翻越黎巴嫩雪山》。前者講述了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馬為公和新華社的三位同行為了拍攝美國“威斯康星”戰列艦,闖入軍事禁區被俘的事情;而后者則是忠實地記錄了1992年12月,馬為公在黎巴嫩和以色列邊界無人區采訪被驅逐出家園的巴勒斯坦難民。從《遭遇熱點》編輯出書的2000年到馬為公接受采訪的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年,但是現在讀起來,仍覺得蕩氣回腸。
馬為公見到筆者從背包中拿出這本書時,不禁說:“你還有這本書啊?這本書你怎么搞到的?”看來那段歲月給他帶來了太多太多的回憶。
水均益、閭丘露薇......這些名字我們耳熟能詳。記者一直是被許多人羨慕的一種職業,尤其是那些戰地記者,隨著他們在世界大事發生時做的現場播發,他們本人也如同一顆顆明星,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活躍在第一線的記者,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經歷,他與其他的新聞工作者相比,“多了一種經歷,一種面對危險的經歷,尤其是有些長年處于熱點地區、危險地區的記者,處于這種環境下生活和工作,讓他有更多鍛煉的機會,這些機會包括應對危險的能力,在近距離報道中既能夠有效采訪,又能夠保護自己,這種工作上的特殊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體驗,去經歷,對新聞記者來說是難得的。”馬為公這般看待自己的戰地記者生涯。
傳統電臺的“E網情深”
2006年12月3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65歲了。當記者路過馬為公辦公室的途中,就會看到在大廳里開國大典時用的“九頭鳥”,這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臺史展。穿越歷史的記憶,這使我們仿佛又看到新中國創立時那種振奮人心的場景。
“我是學外語出身的,在上海外語學院學的阿拉伯語。以前也做過播音員,后來在科威特學阿拉伯文學和伊斯蘭歷史,走上新聞這條路是因為我熱愛廣播,我自認為自己的聲音條件不錯,就探索著是否能走一條播音員的路。就像所有年輕人一樣,對一件事或者某一個專業還不是特別了解的時候,你會很向往它,它也就會成為自己的一個夢。年輕的時候,我就有這樣一個夢——當一個播音員主持人。后來,我考進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而且也做了一個阿拉伯語播音員,從那兒開始就對新聞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馬為公說。
《對外大傳播》: 請您談談“國際在線”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二者之間的依存關系?
馬為公:首先,“國際在線”的英文名字叫CRI Online (CRI是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的縮寫),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在線網站,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發布。目前擁有中文網、繁體中文網和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俄語、朝鮮語、日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世界語等外語網站,共43種文字、48種語言音頻節目站點,是一個依托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廣播資源和27個駐外記者站以及駐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31個省區市記者站的多語種、多媒體集群網站。
“國際在線”依托傳統母體,這個傳統的母體就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這個網站是以對外傳播為主要使命的。它和母體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它是國際廣播電臺對外傳播的一種形態,一個新的傳播載體。它所有的發展,包括它的特色構成,整個的操作流程都離不開母體,它對母體的依存度遠遠大于其他新聞網站對它母體的依存度,因為多語種和廣播音頻的特點就是讓國際在線這個網站和母體緊緊地依存在一起。除中文網母語網站以外,甚至于各個語言廣播部要自己把節目上傳到網絡。這就要求我們的人員既要懂如何做傳統廣播,又要學會如何做網絡廣播。這種轉型模式從1998年以來,一年比一年強化。可以說,離開母體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就沒法存在了,它的實力、根基和特色也就沒有了。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現在確定了的發展戰略是建設現代國際廣播體系,也就是要走多媒體發展的路,所謂多媒體發展自然也就是跨媒體發展。我們現在不僅制作廣播節目,還有兩個出版社和自己的電視節目制作中心,以及《世界新聞報》。現在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不僅有平面媒體,也有制作音頻的聲音媒體,也有電視媒體,也有出版業,加上我們“國際在線”這個網絡媒體。今后我們還會充分地利用新技術、新媒體發展我們自身。當然這種發展不是無序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一下子搞成的。它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跨媒體的發展或者說多媒體發展是我們正在走的路。
受眾群體在變化,傳播手段也在變化
當下,計算機的普及、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多媒體產品的日益豐富,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報紙,各種音像制品等的出現及廣泛普及,正在影響、改變、支配著大眾的日常生活,這些媒介在大眾生活中的廣泛影響也反向促進了它們更加迅速、完善地發展起來。“國際在線”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是怎樣生存和發展的呢?
《對外大傳播》:您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網站特色化的思路,現在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了這點,您認為國際在線和其他綜合網站相比有什么特色,和國內外其他的電臺,比如中國廣播網、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國廣播公司)、VOA(美國之音)相比,又有什么特色?
馬為公:到現在為止,我依然認為任何一個網站都不可能包攬天下,不可能做到所有信息的大全,也沒有必要這樣去做,因此我堅持認為任何一個網站一定要強調特色,國際在線它的特色是什么?它依托一個傳統的廣播電臺,而且是一個多語種的廣播電臺,最主要的特色兩點,一個是多語種,也是它的優勢,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豐富的網上音頻節目,有非常明顯的音頻特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快捷迅速和準確的國際新聞,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在中國,幾大新聞網站里面,每一個網站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實際上這也形成了一個多樣化,各自的特點所側重不同,各自的優勢都在不斷地顯現,相互之間是一種支撐也是一種互補,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新聞網站的共同發展。
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新媒體的出現,使為人們獲得信息和溝通的便利,有更多的選擇。傳統媒體在擴大自己的領域,在使自己原有單一的模式多樣化,利用新的傳播媒體來傳播信息,加強溝通,為受眾服務。受眾群體在變化,傳播手段也隨之變化。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另外的可能,互聯網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模式,既方便了原有的受眾群體,又擴大了受眾群體范圍,比如上互聯網的受眾更多地喜歡從網上獲取信息,不太喜歡看電視看報紙。這和傳統媒體的最大變化和區別是擴大了傳播范圍,增強了傳播的有效性,使得我們和受眾的距離縮短了。
《對外大傳播》:傳統電臺上網后與網絡電臺有何區別?
馬為公:傳統廣播上網和網絡電臺有區別也有共同點。共同點他們都是一種聲音藝術。聲音藝術都是通過聲音來傳播信息的,但是傳統廣播上網,目前從互聯網上的運作形態來看,傳統廣播上網基本上是傳統廣播聲音節目的一種網絡化,或者把整個的節目搬到網上去,或者對有些傳統廣播的節目進行一些重新組合。網民年輕化,知識化,注重互動和參與。完全面向網絡聽眾,專門為他們制作的節目,實際上傳統廣播上網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實際上是聲音節目視覺化了,或者傳播更加廣了。
“國際在線”不是國際廣播電臺的簡單延伸,其變化是實質性的。短波發射會存在盲區,而互聯網不存在這樣的障礙,打開音頻文件,就可以很好地聽到節目。許多發達國家的聽眾開始在網上收聽我們的節目。即使錯過時間收聽節目也沒有關系,完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因此,我認為廣播的含義不僅是Radio而是 Broadcast,要走多媒體發展的道路。也就是一手抓無線廣播,一手抓互聯網在線廣播。
聲音塑造的是藝術形象
好的傳播模式就是能夠讓受眾在消費的過程中產生無盡的想象空間,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韻味,廣播作為一種聽覺文化就是讓受眾在其中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對外大傳播》:廣播的特點是隨時可以移動,是一種伴隨式的收聽,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后,廣播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馬為公:廣播媒體有強大的生命力,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以它特有的便捷的傳播方式,為人們所喜歡和離不開,廣播并沒有進入它的消亡期,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廣播是一種聲音的藝術,聲音可以塑造形象,擴大人們的想象空間。電視很直觀,是聲音和圖像的結合,是有局限性的。聲音藝術的形象是更高層次的,是陽春白雪的藝術形象。做廣播的人就是一個藝術家,他要學會怎么通過聲音讓人們產生形象感,塑造形象感。
我每年都要參加優秀廣播節目的評選,我每次都是用耳朵去聽。聲音就是我們廣播的產品,消費者去消費的就是聽覺的享受,很多的專題節目,一定要講究聲音的運用,對音響的有效選擇,把聲音變成音頻,聽到了聲音就會有畫面,腦海里的畫面是一種升華了的畫面,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我以前有一篇文章《廣播節目在互聯網上的運作形態》。我當時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四種媒體形態都會存在,受眾群體不會消亡,都會有強大的生命力。關鍵我們要改進自己,比如說現在報紙就在改進自己。有了為特定群體服務的報紙,如都市報。電視也在改進自己,比如各種訪談節目,面向大眾的“超女”等娛樂性的節目,有思想深度的節目比如百家講壇,還有和專家學者的合作形成有厚重文化底蘊的節目,如高端的訪問和論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借鑒。
《對外大傳播》:那應如何擴大其影響力呢?
馬為公: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在用互聯網擴展自己,作為自己的延伸和擴充,一些僅僅是傳統的信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更適合新媒體時代的受眾需求。現在人們在不經意間就可以獲得信息,已經從簡單的信息收聽者,變為信息發布者。比如說手機短信,用戶自己接受了信息,還要發布點對點的信息。這是一個信息的采集、原創、發布、接受,相當于一個媒體運作的鏈條。受眾都可以做信息的發布和傳播者,這個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與此同時,人們不可能完全扔掉舊媒體,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是有局限的,包括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比如說3G的到來只是一種期待,但如何成為現實,電信部門和網民都在思考。新媒體還沒有到來之前,我們仍然在消費傳統媒體,所以傳統媒體要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是最重要的。像體育、交通、氣象廣播等。
聲音傳五洲,朋友遍天下
向世界說明中國,這是每一個外宣工作者的使命。“國際在線”的受眾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境外,他們通過“國際在線”這樣一種靜態的網頁,動態的聲音中認識著中國,感受著中國。
《對外大傳播》:在革命時期,比如說,我們的根據地延安利用廣播可以穿越敵人的封鎖,將中國的紅色革命信息發布給全世界。當今互聯網的出現給中國外宣插上了翅膀,是一種無國界的發布,強化了外宣的能力。您能談談在對外傳播中,“國際在線”的特色是什么嗎?
馬為公:我們的語言是最多的。“國際在線”現在在網上的文字有43種,網上的音頻節目的語種達到了48種,當然這里面也包括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柯爾克孜語。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上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發展,世界各地人們希望了解中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作為一個多語種的媒體可以讓世界各國人民通過他們自己的母語了解中國的信息。
中國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有這么多外語,這就是我們的特色和優勢。舉例來說,對外漢語教學的節目制作上,我們提出的口號是:這里總能找到你熟悉的語言,熟悉的途徑去學漢語。所有的語言通過互聯網形成一個網上學習漢語的大平臺,同時,我們要讓外國人用自己熟悉的母語去學漢語,因為我們有一個如此龐大的外語人才群體。
《對外大傳播》: “聲音傳五洲,朋友遍天下”是江澤民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題詞,那么國際在線是怎樣與五洲四海的網友交流的呢,對他們的反饋又是怎么處理?
馬為公:作為新聞性網站,新聞是主打內容,“國際在線”的點擊率平均每天一二億,頁面瀏覽量平均每天是700萬到800萬。尤其是我們的受眾主要是在境外,首要考慮的就是為境外受眾服務好,去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海外聽眾來信突破了200萬,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其中一部分來信是E-mail。再加上遍布在全世界的3600個聽眾俱樂部,這說明我們有龐大的受眾群體。無線廣播只能通過收音機,而互聯網將信息視覺化、文字化,與傳統形式相比,最大的變化是擴大了傳播范圍,增進了傳播的有效性。使得我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短了,溝通快了。
除了來信之外,我們在網上還搭建了不少網友溝通平臺。比方說,我們會不時舉辦一些網上的活動,有時甚至把傳統廣播節目和互聯網上的節目形成一個立體式的互動,現在有些語種開展這方面的活動已經取得了經驗并且有了比較好的效果。當然我們也會根據受眾的不同需求,不斷地調整我們的節目。不受歡迎的節目我們可以調整下去,去開發更多受歡迎的節目。作為一個對外傳播的媒體,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更快捷地向外傳播中國的信息,還有一點,能夠快捷地得到受眾的反饋,更方便地實現了和聽眾的互動。這都是過去單一的廣播難以做到的,過去只能是通過信件與聽眾交流。而現在對傳統廣播的促進,形成了互聯網依靠傳統廣播,傳統廣播又豐富了互聯網。
當談到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時,馬為公說是自我,是對新知識的更新。如何跟上新技術,擴大自己的業務是馬為公每年的 6月就要思考的問題,考慮來年的發展計劃。換句話說,今年的工作是早在半年前就構想完成的。馬為公談到“國際在線”的下一個目標時,提到了目前網上很火的“播客”,他說,“我不辦則已,辦就辦精品的、專業化的播客網。”另外一個就是利用移動技術,進行手機傳播,用手機可以聽不同頻道的節目。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已經65歲,但他的活力不減當年。正是因為它不斷做文章,不斷探討新的途徑和發展點,由單一的傳播模式向多媒體傳播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困難非常多。每推進一步,都付出巨大的艱辛。馬為公說:“我覺得國際在線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它本身,它如何發展?如何辦出特色?如果從全球的角度講,它也有它的競爭對手,比方說現在像國際廣播電臺多語種的廣播電臺,在全球還有許許多多。他們之間這些傳統的多語種的廣播電臺也在發展互聯網上的在線廣播,大家也在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全球網民對“國際在線”的關注就是對中國的關注,這使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我們還要努力。”
馬為公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兼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線廣播中心主任、國際在線總編輯。長期從事對外廣播工作,先后擔任阿拉伯語翻譯、播音員、時政記者、國際新聞編輯。1990年1月到1994年1月,他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中東記者,多次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拉克等中東熱點地區采訪報道。2000年被評聘為高級編輯。他同時擔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
責編 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