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成為一種記憶,當記憶被淡忘,歷史文獻片的作用就是,打開塵封在時間隧道深處的記憶,讓歷史從中走出來,生動鮮活地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壯的活劇展現給今天的觀眾,從而能給觀眾一個或者多個審視歷史的角度,進而讓觀眾形象地了解歷史、獲得感知。
歷史文獻片,當然首先要重“史”,但是,在厚重廣闊遼遠的歷史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史之“魂”。而如何去把握這史之“魂”,如何使史之“魂”在歷史文獻紀錄片中放射出五彩繽紛的靈光,則是我們這些紀錄片工作者所應當牢記不忘并孜孜以求的要務。
200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為紀念這一重大事件,我們注意到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人物,決定拍攝紀錄片《彭雪楓》。
彭雪楓是我黨我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英年早逝,為國捐軀時年僅37歲。如何選擇歷史資料,如何表現彭雪楓雖然短暫卻絢麗多姿的一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經過慎重的思考,我們確定了一個原則,對于歷史資料的選擇標準,緊緊圍繞突出一個中心:彭雪楓的精神——他的無比豐富而又高尚純潔的精神世界,以此來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綱”。綱舉目張,這個基調一定,整部片子很快就確定了思路,我們決定從四個方面加以展開。
一、在民族危亡之時,以國家利益為己任、為民族解放而奮斗、以身殉國的高尚情操
彭雪楓在族叔的幫助下,先后到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匯文中學讀書,但是,他并沒有想著如何升官發財,而是接受了共產主義新思想,自覺以天下為己任,積極踴躍參加五四運動,而后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立下了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高尚人生追求。在紅軍中,他逐步成長為著名的青年將領,爬雪山過草地,率部兩渡赤水,攻克婁山關、首登遵義城,一系列戰斗中他都是率部擔任主攻。出使山西勸說閻錫山抗日,河南竹溝興辦軍政抗日培訓隊,揮師東進創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血雨腥風,戎馬匆匆,直至34歲才結婚,37歲就為國捐軀,犧牲在抗日戰場上,一生何其壯哉!
這是有著崇高追求的一生,這種崇高的追求使彭雪楓短暫的一生放射出耀眼的精神光芒。而紀錄片《彭雪楓》首先是緊緊抓住這種精神的光芒作為彭雪楓一片的主旋律,不但寫了人而且寫了人的“魂”,整部片子也因此有了自己的“魂”。
二、上馬殺敵下馬安民的卓越才干以及這種才干的源頭——摯愛學習
彭雪楓一生摯愛讀書,在行軍途中、在宿營地,他都抓緊每一分鐘時間來讀書學習。他寫了大量軍事論文比如《平原地區的游擊戰術》等用來指導實際斗爭。他非常重視宣傳工作,創辦了著名的《拂曉報》和拂曉劇團。在創辦豫皖蘇根據地的過程中,他注重根據地老百姓的生產及社會治安,興修水利、鼓勵生產,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三、對人民的無比深沉的愛,以及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深厚情感
“彭雪楓賣馬度春荒”,“怕擾民率部村外野地過除夕”,“瘋牛角下救兒童”等等,幾個生動的故事使一個愛民如子、愛民如父母的將軍形象呼之欲出。
四、純潔廉潔如出水芙蓉般的人格品質
一次雨夜讓新婚不久的妻子步行回她自己十幾公里外的營地,而不讓她騎自己的戰馬(相當于現在領導的“專車”)。再如在冰天雪地的艱難歲月,拒絕兵工廠工人為他趕制棉大衣,堅持要等戰士們都穿上棉衣以后他再穿。
什么是“魂”?對歷史文獻片而言,人是其“魂”;對人而言,“精神”是其“魂”。千萬不能讓一大堆歷史史料淹沒了人,不能只羅列歷史而不見人、不見人物形象,應當時刻把突出人物刻畫人物作為歷史文獻片的首要任務。在《彭雪楓》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始終牢記這一點。社會是“人”的社會,歷史是“人”的歷史,“見史不見人”只能是歷史文獻紀錄片的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失敗。
在《彭雪楓》這部片子中,我們還大量采用事件親歷者的同期聲。從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到彭雪楓在洪澤湖邊大王莊住地的老房東——八十多歲的老人王家贊,從彭雪楓的侄子到彭雪楓駐扎過的永城茴村的老房東,從當年的紅小鬼到新四軍歷史研究專家,請他們“口述歷史”。這種“口述歷史”使片中事件的參與人物成為歷史的敘述者,借此給觀眾強烈的真實感。而這種真實感是歷史文獻片之所以成立乃至成功的首要基礎。
口述歷史是不得已的手段,當無法對作品的主人公進行“紀行”(歷史文獻片大多如此)——只好退而求其次,讓相關人物“口述歷史”,從而力求獲得歷史的再現,歷史文獻片也因而成為“紀言”的藝術。
對歷史敘事的“宏大話語”絲毫不應該影響對人物刻畫的“個性敘說”,恰恰相反,二者實際上應該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前者給后者一個廣闊的舞臺,后者給前者以鮮活的表現,綠葉紅花,相互輝映。想一下我們頭腦中的歷史——屈原投江、荊柯刺秦、孫龐斗計、鴻門宴、三國鼎立、岳飛精忠報國、林則徐虎門銷煙等,哪一段歷史不是跟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連接在一起的。
一個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是很危險的。我們拍攝《彭雪楓》的目的也僅在于此,讓我們不再失憶,讓民族不再失憶。
目前的社會,物質享受大潮洶涌,沉浸于其中的人們很容易沉醉并且迷失,在物質享受物質追求的洪流中,至少,對于歷史,我們不能失憶,而應警醒。
講述歷史,塑造史之“魂”是紀錄片工作者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歷史紀錄片工作者應當孜孜以求的。《彭雪楓》獲得了中國紀錄片學會“中華薈萃”全國二等獎,也是紀錄片同仁們對這部片子的肯定和對創作者的鼓勵鞭策。
《彭雪楓》這部片子有一首片尾歌曲,也是主題曲,只有短短3句:“歷史送走了人,時代留下了魂。人是歷史的客,魂是時代的神。英雄流芳照千古,喚醒代代后來人!”錄于此,和有志于歷史紀錄片創作的同仁們共勉。
(作者單位:商丘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