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資源不充足、新聞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媒體能否在競爭中勝出,很大程度取決于對信息資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對于企業報來說,如何能讓有限的新聞資源發揮無限的作用,實現新聞資源效益最大化,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平頂山礦工報幾年來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一、從規定動作中“經營”新聞資源
作為國企的黨委機關報,如何從規定動作中挖掘新聞資源,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平頂山礦工報堅持從規定動作中挖掘新聞亮點,從會議中抓“活魚”,從領導活動中找新聞,使規定動作“新聞化”、“亮點化”。如去年平頂山市委、市政府領導到平煤集團調研煤鹽聯合化工產業園項目,按常理,這是一篇領導活動的報道,但平頂山礦工報并沒有這樣報道,而是從中發掘出新聞亮點——即平煤煤鹽聯合化工產業園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平頂山市一號工程,并將這一主題準確地在新聞標題中體現出來,將一篇領導活動報道變成了一篇分量頗重的新聞報道。
安全是煤礦永恒的主題,如何在“規定動作”中挖掘新聞資源,不僅是搞好新聞宣傳報道的難點,更是提升報紙競爭力的關鍵,為此,平頂山礦工報先后策劃了“安全長鏡頭”、“安監110”、“每周安監報告”等專欄,將筆尖和鏡頭對準煤礦井下安全工作,為促進煤礦的安全管理、保障礦工的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安全長鏡頭”專欄中刊發的《班前會開得咋樣》,就將觸角延伸到安全管理一線,采敢記者暗訪的形式,聚焦“班前會”,對基層單位在班前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曝光,在礦區產生強烈反響,有力地配合了平煤安全工作的進展。這些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報道方式,把“規定動作”做得有滋有味、活潑多樣,領導愛看、職工愛看,宣傳效果非常好。
二、從策劃中挖掘“經營”資源
近年來,報業競爭日益激烈。在媒體較量中、在傳播較量中,新聞策劃活動更加活躍,作用更加顯著,因為媒體相互之間的競爭,最關鍵的是新聞報道的競爭,而競爭的核心,往往落腳在新聞的比拼爭奪上。現階段這種比拼和爭奪不是靠某個記者、編輯個人創意的能力、水平所能解決的,而要依賴于整個媒體集體的力量。無論是經營二個媒體或組織策劃一次重要新聞活動;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只有形成新聞合力,才能取得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2005年10月的一次編前會上,周末版的編輯匯報線索時說:“有一組非常好的照片,反映的是七星公司團結路家屬院4號樓5單元14戶人家和諧相處的事情。這14戶人家一家有事大家幫,經常結伴出去旅游,每年八月十六都聚在一起,平時大家像一家人一樣,照片反映出來的這個大家庭成員的和諧生活,尤其是一張14戶人家48口人在一起吃團圓飯的照片,十分感人。”
報社策劃領導小組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好題材,正切合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于是要求這個素材不要輕易出手,要進行精心策劃,并指出這樣的素材只用圖片反映是不夠的,還要用文字形式挖掘這個大家庭形成的深層次的東西,寫出這個大家庭形成的原因、過程及他們的生活狀態,要寫出細節、寫出深度、寫出厚度。,于是周末版編輯利用雙休日前往采訪,寫成丁一篇長篇通訊《好大一個家》。策劃了稿件之后,又對版面進行策劃,配發6幅圖片,并配發了言論《人心思和諧》,把版面做大,強勢處理,做出氣勢來。
《好大一個家》發表后,在乎煤礦區引起強烈反響,很多讀者都非常關注這個大家庭的故事。為了使這個事件影響更大,報社與七星公司聯合,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座談會,邀請平煤集團公司各單位主抓宣傳及精神文明的負責同志進行座談,與會人員熱烈地討論了建設和諧社區的辦法、存在的問題等,并在《平頂山礦工報·周末》二版以整版篇幅刊發了座談會的發言,大標題是《探尋走向和諧之路》。在采訪過程中,采編人員發現這個“大家庭”的感人故事太多,于是報社策劃領導小組決定打亂以前的常規欄目,在每期周末二版的“社區故事”欄目中刊登這個“大家庭”里的故事,總標題就是擴大家庭里故事多,于2005年12月3日開始刊發,每期發兩個故事,一共發了8期16篇,每一篇故事都十分感人。
通過《平頂山礦工報》的報道,七星公司這個和諧“大家庭”的故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中國煤炭報》等媒體紛紛前往采訪。《河南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這個“大家庭”的故事;前不久,中央電視臺也在新聞欄目播發了這個“大家庭”的故事;2006年3月19日,《工人日報》又發表了這個“大家庭”的長篇通訊;3月20日,中央電視臺的讀報欄目選讀了《工人日報》關于這個“大家庭”的文章,使七星公司這個和諧的“大家庭”聲名遠揚,對推動平煤集團、平頂山市乃至全國的和諧社區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從生活中“經營”新聞資源
當前,隨著新聞競爭的日趨激烈,“新聞資源奇缺,新聞亮點難找”成了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古人云,為文者,觀察積累也。其實,新聞報道也同樣是觀察積累的結果,沒有發現就沒有新聞,新聞就是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的。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就要做到“三深入”:深入實際,能開闊視野;深入生活,可置身于新聞“富礦”;深入群眾,有利于搶占新聞的“制高點”。與群眾交朋友,能“交”出新聞熱點;聽群眾“倒苦水”,能“倒”出新聞焦點;請群眾“出題目”,能“找”出新聞亮點。做到了以上幾點,新聞工作者就能準確地抓住新情況、新問題,手頭就會握有寫不盡的新聞亮點,報道也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為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平頂山礦工報》組織采編人員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深入到職工的日常生活中去,深入到百米井下和車間工地中去,從火熱的生活中采擷豐富的素材,使宣傳報道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可親可信。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冒著暑熱從平頂山市跑到開封炭素工程項目建設工地現場,采訪遠離家鄉異地工作的職工,親身體驗他們工作的辛苦和艱難以及他們的奉獻精神。深入他們的生活,加深了對一線職工的感情,寫出了真實鮮活、現場感極強的好稿子。
對新聞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有限的新聞資源得到了超值的發揮,獲得了最佳的傳播效果。在深度開發新聞資源的同時,《平頂山礦工報》還以報道結構的設計創新實現新聞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含量。通過對新聞資源進行放量傳播和深度開發,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新聞價值的最大化,也使得我們的精品稿件年年增加,經濟效益年年提高,報紙質量年年攀升。去年,《平頂山礦工報》在全國、全煤、省、市等五大系統好新聞評選中,有82件作品獲得好新聞,其中有兩件新聞作品獲河南省好新聞一等獎,開創了報社一年獲得兩個河南省好新聞一等獎的先河。報紙也先后獲得“河南省十佳報紙”、“河南省一級報紙”、“河南省特別優秀企業報”、“河南省最佳企業報”、“全國先進企業報”、“河南省廣告經營先進單位”等榮譽,并在去年首屆全國煤炭系統優秀新聞單位評比中,獲得首屆全媒“十佳報紙”稱號。
(本文作者系平頂山礦工報社社長、總編輯)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