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相比,中央電視臺2006年的“兩會”報道亮點更多,突出表現在欄目設置和節目內容更加以人為本、更加尊重觀眾收視規律;運用品牌戰略,擴大欄目知名度和影響力;電視網絡互動,實現媒體聯動效應;提案、議案和新聞實例結合,增加報道深度,避免報道平面化。
以人為本,尊重觀眾收視規律
有研究認為,普通觀眾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約只能保證12分鐘,超過這個限度,觀眾就會感到厭倦、疲憊,難以集中精神,傳播效果較差。①
以往“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總是拉得很長,少則45分鐘,多則一個小時,有時候一條報道就長達20多分鐘。這種報道方式只重視了傳播者的需要,卻忽視了觀眾的收視規律,傳播效果較差。從2004年開始,《新聞聯播》在“兩會”期間不再超時。今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不但沒有超時,而且發稿量創歷年“兩會”最高紀錄。從3月3日至3月14日,《新聞聯播》共發稿件286篇,平均每天發稿24篇,其中3月8日達到了31篇②,這在歷年“兩會”報道中是絕無僅有的。發稿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單則新聞時間的縮短,這樣就可以提高觀眾的注意程度,增強傳播效果,而且欄目時間固定可以保證電視節目的播放次序,尊重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
欄目內容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新聞聯播》中的《柴靜兩會觀察》在“兩會”期間一共播出10期節目,其中直接涉及人民生活的就有8期。《今日說法》在“兩會”期間開辦了以“平安和諧話發展”為主題的特別節目,精選了9個話題: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收費、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就業、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這9個話題都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運用品牌戰略,擴大欄目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了能夠吸引觀眾眼球,在眾多的媒體中獨領風騷,今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充分運用品牌戰略,通過發揮名人效應,打造名牌欄目來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傳播效果。
在中央電視臺,有許多家喻戶曉的“名主持”、“名記者”和“名牌欄目”,對于電視臺來說他們不但是千金難尋的臺柱子,也是一筆可觀的無形資產,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中央電視臺把這筆無形資產運用得淋漓盡致。有些欄目名稱直接由主持人和記者的名字來命名,比如《柴靜兩會觀察》、《小丫跑兩會》、《巖松信箱》、《小撤探會》、《馬斌讀兩會》、《偉鴻看兩會》等。其中《柴靜兩會觀察》在《新聞聯播》中掛標播出,這是該欄目首次推出的以記者名字命名的“兩會”報道專欄。這種形式突出名人效應,根據記者和主持人的風格來凸顯節目特色,充分發揮名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兩會”期間運用得最多。有的欄目發揮固有品牌效應,比如《今日說法》、《共同關注》在“兩會”期間都開辟了特別節目,經濟頻道則繼續打造去年開發的“兩會”品牌欄目《春天的約會》。還有一種是將名人和名欄目疊加,開發出新的品牌欄目,這一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新聞會客廳》欄目在“兩會”期間推出的的《小崔會客》。
電視網絡互動,實現媒體聯動效應
和網絡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媒體聯動效應是今年中央電視臺“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
“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大打“博客牌”,王小丫分別在搜狐和新浪兩個網站開通博客——“小丫跑兩會”,開通僅五六天,點擊率就超過了40萬,截至目前,僅設在新浪網上的博客點擊率就接近150萬。另外,中央電視臺參與“兩會”報道的其他主持人幾乎都開設了自己的博客,如《柴靜兩會觀察》、《偉鴻看兩會》、《馬斌讀兩會》、《小崔會客》、《小撒探會》等。通過這些博客,主持人一方面收集民情民意,作為自己的采訪素材,并且從博客中提取網民留言做回復性報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采訪經歷以及會議的最新消息掛在博客上,實現信息的即時傳播。
中央電視臺還和央視國際網聯合打造“兩會”節目。新聞頻道在每天12:00播出的《新聞30分》節目中連續播出《代表議案》和《委員提案》等“兩會”報道,這些報道的主題都集中在“兩會”的熱點話題上。報道結束后,主持人請觀眾和網民到央視國際網站的《網民看兩會》網頁上發表意見,然后電視編輯及時選編網民的獨到意見,在13:00新聞重播時開辟《網民看兩會》板塊,鏈接網民意見。《兩會之窗》特別節目不但和央視國際網共同打造“兩會”報道的網絡空間,還將網民的寄語、意見、建議等在電視節目中播放。中文國際頻道和央視國際網聯合制作“兩會”特別節目——《中國焦點2006》,以獨特的視角、獨家的觀察、獨到的見解聚焦“兩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并且通過網民投票和點評的方式征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③
另外,央視國際網等網站還專門在網上征集網民問題。央視國際網分別開設了“我有問題問總理”、“我有問題問外長”、“傾聽民聲,關注民生——向2006‘代表委員’提問”等板塊,廣泛征求網民意見、建議,并通過網絡記者和電視記者將這些意見和建議帶人“兩會”現場。這種方式深受各界歡迎,溫家寶總理在參加記者招待會時說:“據人民網、新華網、搜狐網、新浪網和央視國際網的不完全統計,對政府提出的意見和給總理本人提出的問題,多達幾十萬條。我從群眾的意見中感受到大家對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種信心和力量。”
提案、議案和新聞實例結合,拓展報道深度,避免會議報道平面化
“兩會”年年開,“兩會”報道也要年年做,如何才能使報道形式推陳出新,避免會議報道的平淡、呆板和枯燥一直是記者考慮的問題。今年,中央電視臺在以往改革的基礎上又有突破,推出了一些新穎的報道模式。
《今日說法——“兩會”特別節目》在“兩會”期間推出了“典型案例播放+演播室權威訪談+現場采訪人大代表+群眾反映呼聲”的報道模式。《柴靜兩會觀察》是“新聞+動態性專題+博客回復+留言”,而《小丫跑兩會》則是“動態性專題+博客回復”。
以3月10日的《今日說法一一“兩會”特別節目》為例,這期節目的主題是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節目先是播放了一段記者的采訪,反映重慶市石柱縣沙子鎮初中學生小蘭因為家境貧寒險些輟學,由于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小蘭又可以正常上學了。接著節目請教育部財務司專項資金處處長華成剛對國家義務教育政策進行全面解讀。在這之后,是記者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現場采訪,他們談了目前我國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他們的呼吁以及在會上提出的議案和提案。最后是主持人代表群眾的呼聲。首先,這種報道形式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它既有演播室訪談,還有記者實地采訪;既有會內報道,又有會外的新聞實例和背景,這樣就打破了會議報道的時空范圍,使報道不再單一、平淡。其次,報道能夠更真實全面地反映報道主題,在報道中,既有政府政策,又有代表委員建議,還有公眾呼聲,這樣節目就提供了一個各方聲音匯聚的劇場,通過大家的探討、解釋、交流甚至是爭論,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電視媒體只是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而中央電視臺的“兩會”報道是一個更小的子系統,它的改革創新歸根結底要取決于社會這一大系統的變化,隨著中國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的加快,一定會出現更多、更新,廣大電視觀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
注釋:
①王緯主編:《鏡頭里的“第四勢力”——美國電視新聞節目》,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②根據http://www.cctv.com提供的數字統計得出。
③http://www.cctv.com.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