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2003年北美歷史上最嚴重的停電事故,造成了當地60億美元的慘重損失,后經聯合調查組專家論證,原因是俄亥俄州克里夫附近一些長得過于茂盛的樹叢造成了電線短路。一段小樹枝微不足道,當它在不恰當的地方連通電路的時候,細節引發的是全局性災難。
世界著名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講述他成功的秘訣時,總結出了廣為流傳的名言:“魔鬼在細節”,也就是說無論一座建筑多么恢弘大氣,只要細微之處留有瑕疵、存在遺憾,那這件作品就算不上成功。
經濟生活如此,建筑藝術如此,新聞作品更是如此。
認知細節與把握細節
對于細節在新聞中的作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感悟:先是認為細節是新聞的補充,可以讓新聞主體變得豐滿亮麗;后來認為細節是新聞主體的點睛之筆,可以讓新聞主體現出神韻;現在認為細節本身就是新聞基本元素之一,重大事件的報道,細節可以四兩撥千斤,使其威力大增,在有的時候新聞細節則像人的細胞一樣,本身就能壘起新聞基本框架。
雖然是有20多年新聞齡的老報人,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上述想法是不是符合新聞理論我心里一直沒有底,直到《豐碑無言》一文在社會上引起良好的反響,才讓我肯定了自己的感覺。
1998年初秋,本人偶然得到一個信息,一個鄉村醫生為救在姜井中被有毒氣體熏倒的村民光榮獻身。趕到死者所在地,當地領導證實了事實但勸我不要采訪,理由是死者生前沒有感人事跡。
記者沒有放棄,依然來到死者所在村,經過前后幾天的時間,走訪了幾十名當事人,得到的材料的確如鄉鎮干部所說,零零碎碎:出診看病、風雨無阻、童叟無欺……幾乎清一色這類信息,除了他救人臨死的那個情節算是壯烈以外,幾乎找不到一句豪言壯語或可以讓人揮毫潑墨的完整故事。
回到編輯部,滿腦子一團亂麻,按照慣常人物寫作的三段論,稿子根本提煉不出主題,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細節越來越清晰:被送到醫院的那天,幾百號人放下農活擁上街頭等候消息,當時正是秋收大忙季節;得到死訊的第二天是當地有名的節日(財神爺生日),燃放鞭炮的千年古俗不約而同地改了,周圍幾個村沒有一個人燃放;他的葬禮上,為搶救哭暈過去的親友和群眾,三個醫護人員都忙不過來……
后來我突然明白,群眾感動的,不是他的什么豪言壯語,而是多年來他總是在病困之時伸手扶一把的“細節”,群眾回報的,也是等待、哭喪、不放鞭炮這樣的“細節”,這種“細節”集合在一起,就勾勒出一個活生生的英雄。悟出了這個道理,我就把這些“細節”,以記者的感受為主線貫穿起來,寫成了《豐碑無言——一個鄉村醫師的故事》。這篇通訊刊發在1998年10月6日《濰坊日報》的頭版頭條,報社值班總編親自操刀寫了評論。
細節的本質真實
新聞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實性,這個真實不僅僅是指新聞本質真實,還包括它的細節真實。一篇作品無論它的氣勢多大、立意多高、結構多恢弘,只要發現其中一個細節有誤就像一桌豐盛的宴席吃出一只蒼蠅,立即倒了胃口。
這個邏輯反過來也成立,新聞的細節真實還必須要本質真實,無論細節再翔實、再生動、再感人,如果它反映出來的新聞本質背離主流價值,那這個細節可能就是壞掉一鍋湯的耗子,還是舍棄為妙。
細節之細,除了小的含義之外,還有數量眾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特點,這就使得精心選擇與提煉成了新聞細節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關鍵。
當年對孔繁森這一典型集中報道的時候,涌現出了不少知名的新聞力作,讓人至今記憶猶新。也有個別作品把孔繁森寫成了“高大全”式的英雄,讀者看了不敢相信。
沒有人質疑孔繁森的偉大,他的偉大之處恰恰是濃濃的人情味和幾近宗教信徒的那種虔誠菩薩心,對同志、對老鄉、對民族兄弟。在與他共事的人眼中,他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而是良師、益友、兄長、好人。正因為如此,孔繁森生前在西藏,故事在人們中間口口相傳,廣為傳播,但幾乎沒有一件見諸報端。他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想到要為其樹碑立傳,包括本人。
集中宣傳高峰時,有幾家媒體向我約稿,但都被我婉言謝絕了,因為我知道,在當時寫不出這些媒體所規定的“高度”,如果為宣傳而宣傳去無限“拔”高,有損于孔繁森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風頭過后,我動筆寫了一篇《良師益友孔繁森》,寫了他請客、他的鄉情,甚至還有他的“泄密”。那是我們剛人藏不久,孔繁森就把幾個新到的小老鄉叫到拉薩的宿舍,用幾個小時的工夫,講述了一個真實的西藏,有些信息還不為外界所知,處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他的用意很明顯,在西藏干新聞,不了解真實的西藏,就難以把握底線和分寸,老鄉不能出錯,輿論導向不能出錯。
文章1995年11月3日刊發在《濰坊日報)頭版頭條,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人們從中看到的不是“高級干部”的雄才大略和冷峻,不是英雄的“臉譜”,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好人。
十年后的今天,當年那些鋪天蓋地的宣傳文章,許多已被人淡忘,但孔繁森賣血、收養孤兒以及兒女親情等細節卻一直留在讀者記憶中,并廣為傳頌。這些細節,不僅沒有淹沒他一絲一毫的光輝,還讓他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被賦予什么樣的政治光環,始終給讀者以可親可愛可敬的長者形象。
不管是還原本質的細節,還是拔高典型的細節,客觀地說,只要敢于在媒體亮相,就不太可能是虛假的。但是同樣的素材在不同的記者手里卻能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細節的提煉與視角的選擇。這種提煉和選擇功力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了細節真實能不能體現、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出本質真實。
(作者系濰坊晚報記者部主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