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之美,最直觀地表現在山水的起承轉合之間。經過河湖之變,三峽的美,在大峽谷得到穩妥的保全?,F在,我們去三峽,看高峽出平湖,被峽谷蕩氣回腸的美感擊中,于是,我們還原了三峽游的本義。
瞿塘峽:雄奇之美
從重慶出發,長江三峽段首先迎接世人的是文化意味濃重的豐都鬼城和白帝城。清晨的豐都一片靜謐寧和,小城里巨大的牌坊和五顏六色的畫棟樓房,也顯出一種詭異的色彩。鬼城里的奈何橋,傳說惡人會落橋跌入惡鬼出沒的水中,所有的游人幾乎都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而早上白帝城朝霞滿天的時候,默念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當年詩人輕盈與瀟灑的情懷也許能輕易體會到吧。
真正的峽谷之美,在白帝城之后悄然來臨。江面越來越狹窄,首當其沖的是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夾江的峭壁逼人而來,似乎需要屏住呼吸控制身體的微微起伏才能通過。幾乎沖上云霄的峭壁夔門,在輪船從“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下側身而過的時候,整座峭壁似乎筆直地向人壓過來。這時候的江面,最寬的地方大概100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幾十米而已。江水清澈、平靜,在峽谷的陽剛之氣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柔美。
巫峽:幽深之美
云霞縹緲的巫山縣城靜靜地臥在巫山前大寧河口岸上,包含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小三峽就在云霞縹緲里。
和漓江的精致不同,小三峽雄奇之中又帶著秀美。龍門峽峭壁高聳入云、峰峰相對,巴霧峽江水平緩如鏡,而滴翠峽峽谷中遍布的鐘乳石、水嫩的蒼翠景色,絕不辜負“滴翠峽”這個詩意的名字。
出了小三峽,便可“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了。兩岸是連綿的青山,群峰像屏障一樣,江流曲折平緩。午后的陽光迷漫在峽谷中,幽靜而空蒙。如果此時來一場陣雨,似乎就能讓人像神女那樣云作衫、雨作裙般輕紗飄忽了,巫山云雨的幻影在那一剎那也能成為真實。巫山十二峰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最美的神女峰曾經讓多少人不滿足于遠遠望一眼,而歷盡艱苦爬到身前。同樣美麗的還有關于“神女”的傳說,至今似乎還能讓人聞到她渾身的異香,聽到她走過時留下的環佩鳴響。
西陵峽:險峻之美
巫峽和西陵峽的交界,是莽莽青山之中的神農溪。這是一條從神農架南坡流出的小河,溪水兩岸山崖峻峭,峽谷幽深。在這片廣袤的原始森林中,巴人后裔土家人的“豌豆舟”就在清如碧玉的神農溪上穿梭著。不管水流是急是緩,土家人的拉纖場景都會凝成一幅畫。長江沖出瞿塘峽,在巫峽美麗地舒展了腰身,到了西陵峽又凸顯出一唱三嘆、富有詩意的性格。西陵峽的險峻和瞿塘峽的雄奇像是同胞兄弟,相似又有不同。西陵峽的奇石嶙峋、水勢平緩、古木森然,讓游船一路經過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峽谷之后,蕩氣回腸的氣勢仍然讓人屏息仰止。而三峽旅游的終點三峽大壩,也給三峽之旅畫上了一個充分顯示人為力量的句號。
大峽谷,集中了自然之美的所有形態。
三峽最本質的美,不在長江之洶涌,不在平湖之柔媚,不在叢林之幽寂,不在深山之詭異,而在峽谷。自然生態的所有美的形態和質感,都在大峽谷得到完美的呈現。其實,三峽作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其本質就是峽谷。三峽景點的獨特之處也正在于峽谷,至于水的奔騰、河湖之變,高山上的叢林,甚至深山里的村落等等,都是基于峽谷之上出現的,都是峽谷之美的輔助元素。
羅斯福曾說,每個美國人都一定要去看看科羅拉多大峽谷,因為峽谷是用時間緩慢雕刻出的驚心動魄。和科羅拉多大峽谷純粹沙石溝壑的粗獷相比,三峽更完美地將水、叢林、文化景觀結合到了一起,而且三峽是全球排名前五位的大峽谷中罕有的游船可以穿行的大峽谷。在我們發出“久違了,三峽”、“三峽太美了”這種感嘆之后,就會發現承擔這種贊美的其實就是三峽最原始的本義——大峽谷,而三峽最美的地方當然也就在這里。
相關鏈接:
人文長河中的三峽
奔騰不息的193公里峽江是一條中華人文之河,巍峨高聳的群山是華夏文明的座座豐碑,蜿蜒曲折的峽谷是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人文精神的源泉之一。
為了配合三峽工程的上馬,自1992年夏季起,全國30余家文物、考古、古建筑與人類學科研機構和著名大學的相關院系,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和國家文物局的統一布置與指揮下,紛紛開進三峽之中,對庫區內的1087處文物點,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與保護。
在地上的364處和地下的723處文物點上,積淀了上到新石器時期,下至明清時代的人類文化遺產。目前,這項艱巨的工作仍在緊張地進行過程之中。
國內最著名的考古學家、中國歷史博物館前任館長俞偉超概括三峽地區的出土文物應具有如下十大價值:6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地點,包括罕見的豐都高家鎮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露天石器制作工場,許多遺址中含大量具有中國南方舊石器特征的大型砍砸器、刮削器,是我國舊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地區;8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長江流域江漢平原至三峽以西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文化系統分界線的關鍵地區;100多處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包括夏商周時期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和戰國時期至秦代前后的巴王墓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數十處遺址和墓地,可說明楚、秦文化進入三峽地區的歷史過程;470余處漢至六朝的遺址和墓地,包括漢代魚復縣和朐忍縣縣城,是說明中原文化和當地巴文化如何逐漸融合的重要地段;6處古代枯水題刻和數十處宋代以來洪水題刻組成的舉世罕見的古代石刻水文記錄長廊,其中的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2處東漢石闕和數十處唐以后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詩文題刻,有些是著稱于世的珍貴藝術品,有些可說明當地的重要歷史情況;結合三峽自然風光特點的近300處明清建筑物,包括廟祠、民居、橋梁等,是自然風貌和傳統文化的薈萃點;古代的棧道、纖道等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航運遺跡;大量土家族等民族民俗文物,是4000年來巴文化等遺痕延續至今的活化石。
在大三峽和它身邊若干條溪河中的小峽谷群的兩岸,有著許多危崖斷壁,危崖斷壁的半山腰的洞穴中遺存有不少古人留下的懸棺,這懸棺則更是一種令人匪夷所思、嘆為觀止的人文景觀。
在三峽懸棺下面的峽谷半山腰間,留有一行行長長的規則方孔。有的學者認為它們是李白詩作《蜀道難》中所描述的古蜀道——棧道的遺跡,少數學者則認為它們是古代巴民族為熬制川鹽所鋪設輸送鹽泉水的管道遺址。不管觀點如何,它們都是三峽先民們智慧、力量和勇氣的見證,都是一種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
三峽文化是一種流傳有序的始源性文化,它從巫山猿人到長陽人,從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再傳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今天,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它像長江一樣從無中斷。同時,它又是一種極具地域民族性的文化,古老的儀式與傳說、歷史上的文獻典籍以及巨量的出土文物,都清晰地表明了它是巴、楚這兩支古老的南方民族的文化撞擊與混合后產生的共生共存的產物。三峽人文傳統中又具有一種移民文化性質的基因,它也源遠流長,豐富深厚,并且也有力地影響了三峽歷史文化的走勢和風貌。
193公里的三峽,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村莊,每一戶峽中人家,無不閃耀著千古三峽的人文光芒。它,作為一種人文傳承,打造和雕塑著峽江兒女獨特的身軀和獨特的性格,也豐富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千百年來,峽江人文的氣息伴著滔滔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淌著,奔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