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大草原上有古墓群等草原遺址和遺存,而且風光獨特,是個獨具異彩的地方。
7月22日一大早,我跟隨伊犁州文物管理所的考古人員乘一輛北京切諾基四驅越野車,從伊寧市出發,經過兩天半的行程到了新疆最北邊距蒙古國最近的邊境小縣——青河。青河縣位于阿勒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的東北緣,東、北、西三面環山,一條清亮亮的河水穿縣城而過,此河是烏倫古河的上游,河水清澈透亮而得名。縣城的容貌與河流一樣青春而明快,小巧而玲瓏,縣城人口不足2萬。
我們要去三道海子的石堆墓拍照。三道海子尚遠且異常難行,因此縣文物保管所的努爾培拉甫自告奮勇作我們的向導。第二天早晨,車駛出青河110公里,只用1小時就到了中途的查干郭勒鄉。努爾培拉甫介紹說,剛才的路是柏油路好走,后面的路是羊腸馬道就不好走了,還有40公里,至少要走三個多小時。果不其然,這段與其說是路,不如說是時隱時現的兩條車轍而已。
進入山溝,兩邊的山不高,腳下的溝也不深,但石頭漫山遍野,大的抱不攏,小的碗口大,車子就在這些石頭上行駛,顛得太厲害,連騎了幾十年馬的努爾培拉甫都嘔吐不止,我更是像顛散了骨架一樣難受。司機說,二驅的越野車到這里非趴下不可。正說著,我們的車子也熄火了,司機下車一通忙活才又開了下去。好在有一條清凈透綠的河水順著山溝穿越石隙淙淙流淌,一直伴隨在我們左右,心頭舒展了不少。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駛近了三道海子。這里海拔2800米,雖然時值盛夏,陰坡上還有未消融的大片積雪,氣溫明顯低了許多,感覺有點冷。再往前行駛,是一視野開闊、河流縱橫的草原濕地,遠處一座巨大無比的石堆墓雄立在平坦的草原之上。石堆墓三面環河,景象壯觀,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展示著遠古時代部族的顯貴富有和神圣威嚴。
我們的車一直開到巨墓下,努爾培拉甫以專家的口吻指著石堆墓向我們介紹說,此墓的準確名稱叫什巴爾庫勒環石圈石堆墓,據考古研究表明,此墓出現于青銅時代的中晚期或鐵器時代的早期,而民間則盛傳是成吉思汗之孫賈由汗之陵墓,孰是孰非留得專家去考證吧!該墓是新疆境內最大的環石圈石堆墓,石堆墓大多都處于自然環境優美、有河有泉的低山坡和山溝地帶,這里水草豐茂,是優良的牧場,這與內地的陵墓多修建在干旱的高地有別。2001年6月25日,此石堆墓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是由于經費所限,一直沒有豎立任何標志。
我們沿墓基邊緣走了一圈,竟用了4分鐘,那么從高于地面部分算起,周長至少有300米,墓高約有28米。從壘此墓的石塊看,全是無規則片狀的深色山體巖石,大的有60~100公斤,小的10分斤左右。緊靠墓基與地面相平的還有5米寬的石圈,都是緊密疊鋪在地表下的石塊,從石縫下看不到土層,搬開幾塊石頭仍然看不到土層,不知有多厚,而最外圍還有一石圈距墓基有60~70米,以這層石圈估算,其直徑大約有700米。如此龐大的環石圈石堆墓,其氣勢之宏偉,工程之浩大,就是以現代技術施工,也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壘起來的,更何況在那個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年代呢!
感慨之余,我們的車趟過河流。在石堆墓北方約300米的草地上有兩通鹿石。伊犁地區草原上多有石人,鹿石卻極鮮見,因此我向努爾培拉甫請教。他說,鹿石一般是經過人工敲鑿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種碑狀石刻,因雕刻以鹿為主的圖案較多而得名。鹿石又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寫實手法雕刻的以動物為主的碑石,一類是除雕刻有動物外還刻有幾何紋綿的石碑,另一類是沒有動物只刻有圓環、連點、兵器、線條等圖案的碑石。我們見到的這兩通鹿石上刻有飛翔的鹿和野豬,鹿的形狀清晰、逼真、豐滿、生動,極具藝術觀賞價值。在石堆墓南面約500米處又看到了刻有兵器和圓圈圖案的鹿石,在石堆墓基下還有兩通臥于地面,刻有兵器、圓圈和連點,從這些圖案可以聯想到草原先民是崇尚武力的。這些鹿石露出地面高1~2米,寬、厚10~40厘米。考古研究認為,鹿石最初是設于墓葬前的一種紀念性碑狀石刻。鹿石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晚期的青銅時代或早期的鐵器時代,這與石堆墓的出現時間正好相吻合。考古家還認為鹿石表現的是人,雖然鹿石上沒有雕刻出人的面容,但鹿石上方的連點和圓圈可以看作是項鏈,兵器、線條等是腰上的飾物,而帶有動物圖案的則表明葬于該墓的人生前擁有巨額財富和顯赫的地位。
三道海子這一帶,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交叉,環境非常優美。努爾培拉甫說,如果早一個星期來,這里牛羊成群,可以在牧民氈房中吃上地道可口的飯食,而現在牛羊剛剛轉走,只有幾十匹馬散布在草原上。這時已到下午6點,為了趕天黑前出去,我們上車返回。
車行至山口,只見路邊兩頂氈房前的木牌上歪斜地寫著“駱駝奶子”幾個漢字,我們一時好奇,停車進了氈房,四人要了2升駱駝奶子,20元錢,口感與馬奶子相仿,只是濃稠了許多,有點像粥,喝上一大碗可以頂一頓飯。努爾培拉甫說,這里山路難行,牧民多養駱駝作為運輸工具,而駱駝的育羔期較長,產奶量很大,牧民們多釀成駱駝奶子飲用。駱駝奶子與馬奶子的釀造方法相同,含脂量高,營養豐富,是極佳的草原飲品。
我們從青河縣三道海子回到阿勒泰市,又沿217國道駛向距市區17公里的切木爾切克鄉,向草原深處駛去。此處是山間盆地,地域遼闊,地勢較平坦,車子在坑坑洼洼的草地上緩慢地行駛約10公里后,幾處并不高大的土堆墓映入眼簾。下車后我們站在墓堆上放眼四望,能看到的古墓只有五六座。切木爾切克古墓群分布在這方圓數十平方公里之內,由于地勢略顯起伏,遠一些的古墓就看不到了。我們驅車在這里轉悠了一天,看遍了所有的古墓,大概有30余座,有一些已幾乎與地表平行,墓間雜亂地布滿了石塊,可明顯看出人為堆起的痕跡,其中有十幾處墓葬露出了石棺。
該古墓的科學考察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63年后由新疆博物館文物隊在此地多次挖掘,從32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銅、鐵和骨質文物,是新疆自治區古墓群中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出土文物最具價值和年代最久遠的古墓群。據考古專家考察,該古墓群的年代可以定在青銅時代中晚期或鐵器時代的早期。2001年6月25日,該古墓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切木爾切克古墓群可以分為兩大類:封土石堆墓和石棺墓。封土石堆墓數量較多,有20余座,高出地面2~5米,直徑10~30米,石塊壘起后再覆蓋一層土,從外形看有圓形石堆墓、環石圍圓形石堆墓和方土石堆墓等。在這些石堆墓東西方向多立有鹿石和石人,鹿石和石人的雕刻面都朝東方,由此可以斷定,古代草原部族是崇拜太陽的民族。石棺墓地表上沒有封土,只建在地勢略高的草原上。這里的石棺墓有10座左右,從地表上就能看到露出地面少許的石棺,這些石棺從外形看基本上相仿,有正方形、長方形,占地面積和埋入地表下的深度差距也不大,石棺基本上全部埋入地表下,上面再蓋一兩塊較厚的石板,做蓋的石板一般都比石棺的板質厚重。從有關考古資料看,石棺墓的外圍還建有方形或圓形的墓院,院墻高約2米,把石棺圍在中間,只是歷經千年歲月的侵蝕早已舊痕難識了。石棺墓或獨立或成組分布,一般呈南北走向,每行三四座,間隔約50米,每行的間距就大了,約有200米,從遠處望去很不起眼,一般這兩類墓前都立有石人或鹿石,現在能看到的只有三四尊石人,大部分已分別收藏于自治區和阿勒泰市博物館。
令人不解的是那個遠古年代的人是如何切割、運輸石塊及吊裝入土的?這在考古資料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可能將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切木爾切克石墓群北邊有幾座外形猙獰而奇特的大山,當地人稱玉依塔斯山。登上山,切木爾切克古墓群盡收眼底。這幾座山均由堅硬的花崗斑巖組成,寸草不生,山體上布滿了奇形怪狀或凸或凹的石棚和洞穴。大的石棚有20平方米,可作為臨時遮避所,而凹下的洞穴,大的有1米深,小的似臉盆。我們到山下時正好看到幾個牧民在山上石棚內休息,在沒有樹的草原上,這里可是極佳的陰涼處。這種山體的形成必須具備獨特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巖石結構和特殊的氣候條件,并經過千萬年的日曬、雨淋、風吹、冰劈等作用才能形成。從山下的不同角度觀看,山體中凹凸的巖石如禽似獸,擬物像人,別具異彩。這幾座山高大而雄偉,山上人們能攀爬的地方寫滿了維、哈文字,而攀登不到的地方則長滿了五顏六色的苔蘚,非常惹眼。如果有識之士能在這里投資開發,將是一處優秀的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