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乾陵,尋找一種久違的神韻,這時正值黃昏,夕陽的余輝將梁山裝扮得瑰麗繽紛。腳下,是富饒肥沃的關中平原,麥子正揚花,油菜已鼓莢,浸潤在春天的氣息中,千年古陵更加肅穆莊重。
乾陵至今沒有開掘,正因為沒有開掘,才使這座千年帝陵神秘莫測。神秘的事情,就有神秘的傳說。于是,上千年來,圍繞乾陵,曾經(jīng)演繹了不少奇異的故事。
這是一座陵冢,只不過安葬的是兩個皇帝,兩個皇帝合葬一處,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首舉,這恐怕就是陵冢的神秘之處。
大唐存時289年,有21位皇帝執(zhí)政不疲,21位皇帝賓天后,修了20座陵園,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女皇武則天卻放棄了帝陵一隅的威儀,同夫君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生前同為皇帝,死后還做夫妻,于功名顯耀而不顧,這就很是令人尋味!
大唐20座皇陵,18座在關中,關中18陵中,惟乾陵建造雄偉。乾陵興建在陜西乾縣西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山而陵”,海拔1049米,三峰聳立,蔚為壯觀。北峰最高,為陵冢之主體,與唐太宗的昭陵九鬃山遙相比峻,勾畫出一副氣勢壯觀的大唐帝王陵寢圖。
遠眺乾陵,仿佛一個仰臥的美女:眉目清俊,烏發(fā)秀腿,雙乳突兀,身段豐腴……然而,那卻是實實在在的山體。不知何年何月,一座峰巒疊嶂的大山,擠兌成一個女人仰臥的身象,千百年來,這個謎一直未能解開,民間傳說是李淳風所為。
李淳風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亦精通地理、歷學、算學。唐太宗在位時忽得一讖語:“大唐中弱,將有武姓女子代替李唐王朝?!碧谟麣⒔^國中武姓女子。然躊躇不定,密詢李淳風。淳風曰:“如果這事為真,那就是天意,株連九族的殺戮,陛下定有嬴政之暴名……”唐太宗改變初衷,于是就有武則天大唐中興這位功績顯赫的皇帝。
民間還傳說:武則天在位時就讓李淳風為自己選擇墓地。李淳風登上秦嶺的主峰太白山,抬眼向北望去,忽然眼睛一亮:突兀挺立的梁山儼然一個熟睡中的女人,肢體分明,而那里正是高宗的陵寢。李淳風大驚,即回長安稟報。武則天長嘆:“看來上蒼要寡人和高宗同寢一處,寡人也不能有悖天意!”因此,才有了兩個皇帝同葬一地的乾陵。
民間傳說不無牽強附會,但也說明男尊女卑倫理的根深蒂固。武則天臨終時也不得不留下遺言:去皇帝尊號,稱則天皇后,和高宗安葬一地。一代女皇,剛毅果敢,繼承了唐太宗的治國風范,將大唐的輝煌推向鼎盛,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女權運動的先河。然而,上千年來,圍繞武則天這個女皇卻是褒貶不一……武則天似乎預料到身后的尷尬之事,遺囑立無字碑一座,功過事非皆由后人評說……
站在6米多高的無字碑前,我在思索。大唐出過兩個半有作為的皇帝。一個是叱咤風云的唐太宗,半個是前威后奢的唐玄宗,另一個就是承前啟后的武則天。武則天統(tǒng)治的50年間,廣招人才,選拔能臣,政治、經(jīng)濟得到蓬勃發(fā)展,全國戶數(shù)增加了近一倍。她在鞏固“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為“開元盛世”奠基了堅實基礎。武則天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恢復了“安西四鎮(zhèn)”,設置了北庭都護府。但在她的晚年,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發(fā)動政變,擁立中宗復位。同年11月,武則天病死于洛陽上陽宮,終年82歲。
封建王朝的皇帝,大多都是些功利主義者。在他們的生前身后,大力彰顯自己的功德,碑牌、塑像隨處可見……而自立無字碑者,怕只有武則天才能做到。其風范之大度,亦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有意思的是,武則天給自己立了無字碑,卻給高宗李治立了一通“述圣記碑”,也叫七節(jié)碑。七節(jié)碑立于無字碑的西端,碑石來自于闐(今新疆和田),填以金屑,照輝陵園。碑文由武則天親撰,中宗李顯書,述頌高宗功德,計8000字。
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個兒子,昏庸、懦弱,得母舅長孫無忌之力才做了皇帝。他臨朝時臣下奏事,不會作判斷,要宰相提出意見,才算自己有了主意。這樣一個皇帝,只能引導國家走上從亂到亡的道路。若不是則天皇后從中幫襯,高宗的皇位早得移人,嚴重一點說,恐怕連腦袋也保不住。而且在他的晚年“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因此,由武則天取而代之,應該是歷史的必然。然而,墨守陳規(guī)的老臣,總是和武則天過不去,以致后來的道學家,不遺余力地給武則天頭上扣屎盆。一代女皇就有了“嗜殺無度,淫亂朝廷”的惡名。
高宗李治盡管昏庸、懦弱,但他賓天以后,還是有碑文彰顯功德。而武則天就大相徑庭了,要是她不自立無字碑,好事者怕要給她立一通“淫皇碑”!
男尊女卑的社會,總不給女人一個平等的地位,即使做了皇帝,也沒有真龍?zhí)熳幽菢拥摹疤貦唷?。真龍?zhí)熳涌梢該碛腥龑m六院七十二妃,真鳳天子就不能有另類男人。道學家的這套理論,禁錮了國人上千年,即使到了今日,還有其廣大的市場氛圍:男人可以胡作非為,女人卻只能固守清規(guī),盡管當今的情狀已經(jīng)改變……可武則天畢竟是皇帝,她要和傳統(tǒng)世俗較勁,皇權的威力成就了她的作為,身后的罵名也就風涌雀起……這實在是個值得嚼味的命題……
面對無字碑,我默然無語,無聊之輩總來演繹一些風流韻事給女皇身上潑臟,但女皇對歷史的貢獻誰也不可抹殺!
乾陵威儀,乾陵壯觀。乾陵的主人本該是高宗李治,然而,自從武則天陪葬后才名揚中外。人們之所以瞻仰乾陵,似乎并非因為李治,而是慕武則天之名而來。那個懦弱的高宗似乎才是真正的陪葬者。這是因為,他的德才、理智、作為以及對大唐的貢獻實在不堪一提,則天皇后才是太宗帝業(yè)的繼承者。
武則天時,國家的政權北控漠北,西轄蔥嶺,是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國。高宗去世后,前來參加葬禮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和鄰國的首腦就有61人。為了表示天下一統(tǒng)的威勢,武則天命刻61人石像,侍立朱雀門兩側。人像高1.6米,可惜年代久遠,均殘無頭。立于乾陵前的蕃使,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邊疆少數(shù)民族和鄰國的行政長官,他們既是這些地區(qū)的首領,同時又是唐中央朝廷的將官。他們在陵前整齊排列,兩手前拱,反映了唐朝統(tǒng)治階級隊伍的多民族成分。這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在公元7世紀封建政治生活的寫照。明朝劉伯溫作詩贊:“蕃王儼侍立層層,天馬排行勢欲騰。自是登臨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乾陵以武則天而著名,其建造工藝亦堪稱一絕。乾陵玄宮位于梁山主峰南坡,拔地高度104米。隧道正南向北,斜及墓門,寬3.78米,進深65米,全部用石條疊砌,再將鐵水灌注于石條和鐵栓之間,上面夯土覆蓋,真可謂固若金湯。千百年來,關中多座帝陵都有被盜的痕跡,惟乾陵完好無損。這恐怕也是武則天高明的一手。據(jù)碑文載,乾陵玄宮有豐富的隨葬品。郭沫若生前賦詩曰:“地下寶藏無恙否,盛唐文物好探尋。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xù)新篇?!?/p>
時光悠悠,暑去春來,一代女皇已在乾陵寢睡了1300多年。她靜靜地觀看身后的世界,靜靜地咀嚼歲月的流逝……畢竟是她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先河,即使英國女王,也得望其項背。有人曾想以呂后、慈禧比擬武則天,要是真能比擬的話,那就是烏鴉和鳳凰的比率。呂后是個刻毒亂政的女人。慈禧更勝一籌,垂簾聽政,老朽頑冥,貪婪奢侈,揮霍無度,掌權48年,使國家積貧積弱,備受外敵侵略。武則天則是賢明高人,她在位50年間,一心想的是國富民強,通達四海。如今國外的華裔,均以唐人而自居;唐人街、唐人道散落于世界各地。若不是李世民、武則天勵精圖治,哪來子孫這般榮耀?
春天總是令人振奮的季節(jié),于春色、春風中能感覺到一種清新的喜悅。這時候,梁山腳下的油菜掛果,小麥孕穗,田園、壟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色。這些不知是武后的恩澤,還是人民的勤勞。但梁山周圍經(jīng)濟的騰飛,卻與乾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條平展的公路直通佛教圣地法門寺、旅游勝地太白山,以至更多的名勝古跡……現(xiàn)代人將這些旅游勝地和乾陵緊緊連接在一起,彰顯著大唐的輝煌,大唐的文明。
站在乾陵南面的朱雀門前,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雕刻在門上的兩只朱雀浮雕,是大唐和西域諸國文化交流的象征。朱雀又叫鴕鳥,產(chǎn)于沙漠地帶。漢唐時,如今的伊朗、阿富汗等國,都送鴕鳥到長安來,覲獻皇帝。將駝鳥雕刻至帝陵前,始自乾陵。朱雀給乾陵平添了幾分世界大同的神韻。
沉浸在這樣的神韻中,舉目四望,關中平原的美景盡收眼底——原野廣袤寬敞,村舍星羅棋布。公路上有奔跑的汽車,小河邊有放青的牛羊。荷鋤耕作者,是一年四季背著太陽走的農(nóng)夫;捶衣漿洗者,是春夏秋冬為生活奔波的村婦……而就在我的前面,有幾個埋頭涂鴉者,他們是一些孜孜不倦的畫家,正在繪制一幅乾陵夕照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朱熹的一首詩,這些畫家是否從這首詩里領略到真諦,才對乾陵如此的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