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李爺”名喚李空谷,字至忠, 1852~1952年在世,甘肅武山人氏。據說他幼年聰明好學,青燈黃卷伴讀道佛經書。16歲赴華山論道,得真人點化,博全真教華山派第24代傳宗弟子,取法號籬嵩峰道士。清同治年間出山布道,歸隱隴西玉皇觀(俗稱天爺廟)獲道長職,因道行頗深,被民間尊稱為“西北李爺”。
此人經史子集、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其畫梅蘭竹菊堪稱隴上一絕,深得社會賢達、游方僧道、殷實人家所慕求。又說,西北李爺平生飽學,既通道教又通佛學,顛顛狂狂,戒律無束,平日除頌經演法、廣施民眾之外,還炒得一道拿手好菜“柳汆魚”,即臘肉炒韭菜粉條,常與詩友、同道把盞品嘗,吟唱對弈。
說來也怪,正是這位顛顛狂狂的西北李爺所喜食的柳汆魚,在隴西宗教界和飲食文化中引出了一段繼宋代張來的《詠韭》詩更為引人戲說的詩文和趣事,成為齋戒弟子的笑談話柄。“荒園秋露瘦韭菜,色茂春菘甘勝蕨。人言佛見為下箸,筆炙烹羹更滋滑。”張來的這首詩與佛門弟子偏偏開了個大玩笑。說韭菜的美味竟引得佛門弟子也饞涎欲滴,忘卻佛門戒律,抓起筷子大嚼大咽,用形象浪漫的筆調寫出了韭菜的誘人美味。然而,在過了近800年后,空谷道長的《柳汆魚》比張來更勝一籌,在他的筆下更露骨大膽地驚現了一段天上人間敢與萬靈真宰挑恤的詩文:“紅白青綠珠寶色,玉盤盛來欲百增。真靈萬宰同下箸,各領風味數千秋。”更為形象地描繪了臘肉炒韭菜粉條使上至玉皇大帝、下到貧民百姓各領風味的場面。
詩文也好,笑話也罷,柳汆魚不愧為一道時令小菜。所以說和尚破戒,也就見怪不怪了。柳汆魚的確別具一番風味,據當地老人說,這臘肉韭菜粉條炒成的柳汆魚,從配料上還有一番特定的講究,原料必須是隴西臘肉、漳縣紅韭、武山粉條,三地特產合一,缺一不可,不然炒出的味道就遜色多了。這其中的奧妙是漳縣紅韭苗短、葉寬、膜厚,受秦嶺黃土高原氣候環境影響,辛香味足,尤其是翻炒不變形、色澤鮮艷。武山的粉條,又稱夏條子,浸泡發軟后表皮不粘不泛白,似晶玉一般,吃起來柔軟筋道,吃剩后加熱也不見糊。
春初早韭是十分名貴的蔬菜。《詩經》記載:“四之曰其蚤,獻羔祭韭。”說明先秦時期人們就用羔羊、春韭來祭祖。“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漸覺東風料峭寒,青富黃韭試春盤”,詩人杜甫、蘇軾對韭菜情有獨鐘,夜雨待客吃韭,制作春盤也用韭。西北李爺更使韭菜耳目一新,與臘肉粉條為伍,留下了柳汆魚的美談,堪稱是個美食家。尤其蕎面攤餅卷上炒好的臘肉韭菜粉條,吃一口香味就無法形容了。因此,當地民謠說:“臘肉韭菜粉條子, 香爛你的嘴皮子。”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臘肉韭菜粉條子的奧妙和誘惑。
(本文來源于隴西李氏文化網,請作者見文后與我刊編輯部聯系,以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