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龍始終在中華文化里上下飛舞。但讓人莫名其妙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里始終不能直接觸摸到活生生的龍,好像它并不真正存在。然而種種事實表明——
6400年前,虎“真”而龍“假”嗎?
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里的第M445號墓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三組用蚌殼材料拼接,鑲嵌起來的動物圖案。三組動物圖案處在同一個平面,自南向北一字排開。第一組圖案有龍和虎;第二組圖案中有龍、虎、鹿和蜘蛛;第三組圖案中竟然出現了人騎龍的奇特場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三組動物圖案出現的年代距今大約6400年左右。因圖案出現的年代相當久遠,而且龍的形像非常立體生動,所以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這三組與龍有關的圖案至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在那個時期,龍是與虎,鹿、蜘蛛為伍的,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如果說6400年前的虎、鹿、蜘蛛是真的,而只有龍是假的,是虛構的,這顯然不符合邏輯,因為我們還找不到當時的人們非要把虛構的動物和真實的動物擺放在一起,讓它們一同守護墳墓的實實在在的理由。
古人說謊了嗎?
在我國古代的各種論述和歷史事件記載中,與龍有關的內容難以盡述。
最早關于龍的比較詳細的論述出現在距今2300多年的《管子·水地篇》里面。文中對龍的習性特點作了詳細介紹,說龍誕生在水里,體表能變化出五種色彩,它能大能小,上能騰云駕霧,下能潛入深淵,所以給人的感覺非常神秘,以至于有些人奉之為神。最早的、也最具考據色彩的關于龍的論述出現在距今約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里面。《說文解字》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部編纂方法非常科學的字典。這部字典在講解“龍”的時候說,龍是有鱗動物之王,它能顯身也能隱身,能小也能大,春天來臨的時候飛到天上,秋天來臨的時候就潛入深淵。最早、也最具有學術權威的關于龍的論述出現在距今800多年前的“鳥獸草木”研究專著——宋代學者羅愿所著的《爾雅翼》里面。這本學術專著對龍的形象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刻畫,他說龍“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還說它背上有八十一個鱗片。
除了上述典籍、著述里有關龍的專門論述以外,我國古代史書上對與龍相關的歷史事件的記載更是不勝枚舉。據《宋書·志第十八·符瑞志中》己載,公元233年,就是魏明帝青龍元年正月,青龍出現在一個名叫摩陂井的地方。魏明帝得到消息后立即帶領朝中全體大臣前往觀賞,并下令讓擅長繪畫的工匠到現場臨摹,但讓人遺憾的是青龍沒現身多久就不見了。據《唐年補錄》記載,公元873年的一天,有青龍突然墜落在桐城縣境內,因其喉部有傷,當場死去,人們在現場看到,這條青龍全長30多米,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狀。身上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6米多長,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還據《永平府志》記載,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當地群眾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并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后,在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由此可見,龍似乎并不是古人的虛構動物,而是古已有之的真實動物。
今人在信口雌黃嗎?
近百年來,關于龍的目擊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在有關報道中,龍要么“在淵”,要么“在天”。
“天池水怪”就是關于龍“在淵”的一個典型。有學者對有關長白山“天池水怪”的目擊資料進行了統計發現,從上個世紀初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天池水怪”頻頻出現,目擊者多達數干人次。對于天池“水怪”面目,目擊者描述較多的是說它頭呈方形,頭頂有角,嘴旁有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按照人們的描述為天池“水怪”建造了一個塑像:像龍,金黃色,長有龍鱗。
近時期關于龍“在天”的報道比較多。其中近距離的目擊事件發生在山東莊河市北部山區。2000年12月12日17時,莊河市北部山區的天空突然黑龍現身,有10多人看到了“龍顏”,時間長達20分鐘。據目擊者王長國說,當日17時,他在廠門口發現在天空的兩北部有一條長約300米、形狀像蛇一樣的長龍,龍體呈黑色,粗細不勻,中間粗2~3米,龍頭噴灰色煙霧,形成煙柱高約4米,龍身與地面呈30度角,由北向南飛行。有初中文化、曾于1971年至1974年當過炮兵的王長國測算長龍與地面的距離大約5000米左右,飛行速度約為2000米/分鐘左右。看到這一奇景后,他立即叫來就在他附近正忙于工作的劉某等10余人一起觀看。此時,地面約有三四級北風,天空晴朗,云團清晰,黑色長龍十分搶眼。大約20分鐘后,黑龍消失,云團也隨之消失,北風也隨即停止。
如果目擊者不是在有意編造事實,那就有力而生動地說明:龍是真實存在的。
物證:莫須有嗎?
對于龍的存在,不單有人證,還有物證。
現在在日本大阪市的瑞龍寺里,就收藏有一個龍標本。相傳大約370多年前,這個標本是一名日本商人從中國的一個農民手里買到的,然后他又轉讓賣給一個名叫萬代藤兵衛的大收藏家。這位大收藏家于公元1682年9月將龍標本捐給廠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的瑞龍寺。這個龍標本身長約1米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形巨人,后腳比前腳短小,背脊像蛇,全身附有鱗片,像是一條尚未成熟的龍。龍的整個身體被涂滿了防腐用的金漆。
1934年,遼寧營口一家非常有名的報紙《盛京時報》刊發了一則題為《蚊類涸斃》報道,同時還配發了一幅照片,報道說:“本埠河北葦塘內日前發現龍骨,旋經第六警察分署,載往河北西海關前陳列供眾觀覽,一時引為奇談,以其肌肉腐爛,僅遺骨骸,究是龍骨否,議論紛紜,莫衷一是。”此后接連數日,這家報紙又對此事件做了連續報道。
2005年3月24日,一個攝影愛好者在飛機上偶然目擊并拍攝到了在天空飛行的兩條龍。當時他所乘坐的飛機正飛臨西藏上空。在偶然間朝機艙外面眺望時,他意外地看見了它們。
究竟這些有關龍的物證是不是真的具有實際價值?究竟他們所體現的對象是否真的是龍呢?人們難以輕易下結論。
龍,是圖騰的一個特例嗎?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對這樣一種奇特現象感到迷惑:為什么現實生物網里一直難覓龍的蹤跡,而中華文化里的龍卻活靈活現?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一些假說,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假說是“龍圖騰說”。“龍圖騰說”認為,龍是古代華夏民族崇拜蟒蛇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他們用許多不同的動物圖像把蟒蛇美化起來后而塑造出來的一種生物圖像,命名為龍,并把它當成民族的標志、象征和保護神。
“龍圖騰說”提出后,因缺少事實依據相繼遭到了其他一些學者的置疑。人們知道,在原始社會,氏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往往采用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系的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志,這就是圖騰。氏族成員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圖騰的那種自然物變來的,因而把這種自然物看做是保護本氏族的神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鶴氏族的成員聲稱他們就是鶴的子孫,是大神把他們的老祖宗由鶴變成了入的。但眾多圖騰崇拜現象有一個突出的共性,就是所有圖騰部有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真實對應物———或者動物、植物,亦或足其他無生命的實物。如果圖騰的對應物可以虛構,那世界上只有龍是個例外了。
誰道“龍圖騰”會是世界眾多圖騰里的一個特例嗎?
現在看來,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承認,龍是非常真實的動物——它不似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而且至今還沒有完全滅絕。
(選自《科學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