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也點評了高考每一道作文題,全文發表在《中學語文》2005年第8期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后來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心《中學語文教與學》全文收錄。今年我又依命題質量好差的順序再度點評了每一道作文題,希望能對廣大師生有所啟迪。
1.上海卷
首先,“握手”在詞典中的解釋是“彼此伸手互相握住”,一般用于祝賀、慰問。而苦心孤詣的上海命題人卻創造性地改變了這一動作的“互相”的性質,把人稱定位為一方對另一方,即“我”對“你”,而且僅僅是一廂情愿的“想”;他們還以內涵更加豐富的口語“握住手”來取代內涵相對狹窄的書面語“握手”——“握住手”除了可以用于祝賀、慰問之外,還可以用于更多的情況,如愧疚、規勸、信任、依靠、愛戀、崇拜等等。由“握手”到“我想握住你的手”,這一改變真是化尋常為神奇,使考生能夠超越詞語的固定意義,重新發現“手”在心理表達上的特殊意味,使運用過或想運用“手”握住別人的所有考生都能產生一種情感或聯想一段故事、感悟一點道理,從而很快會打開寫作的思路。
其次,題目中有“我”有“你”,一個動作通過“我你”關系連接。與“我他”關系、“他他”關系比較起來,“我你”關系顯示出平等,容易抒發真實的情感,表達起來更加親切。這實際上是在設置一個容易讓考生進入的特殊情境。處于這一情境之中的考生,情感容易受到觸發,思維容易被激活起來。同時,因為“我”這一人稱容易受到立足點、觀察點的限制,“想”又屬于“單相思”,這樣就產生了相當的抗防能力,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猜題、押題甚至抄襲的可能性。
再次,如果說“握手”是行文發展的高潮,那么“想握住你的手”就相當于高潮之前的瞬間。德國評論家萊辛在《拉奧孔》一書中寫道:“尚未到達頂點的那一瞬間最有魅力。因為它最有孕育性,最能讓作家展開美麗的翅膀?!爆F在上海命題人就選擇了這樣一個“最有孕育性”的瞬間,而有了這一瞬間,廣大考生就可以“展開美麗的翅膀”,在想像的無限空間里自由飛翔。
第四,“想”是題眼之一。沒有它,“握手”的行為只能發生在現實的窄小空間;而有了它,這一行為還可以發生在不同國度之間,發生在現實與歷史之間,從而突破時空的限制。比如,可以寫“莎士比亞,我想握住你的手”、“愛因斯坦,我想握住你的手”、“孔子,我想握住你的手”等等。
最后,我還要說的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人際關系比較復雜,人們在內心里經常有一種親近別人的情感需求,在身體上經常有一種接近別人的情感沖動。這一命題能夠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能夠體現上海的地域特色,莫非是命題人有意為之?
2.北京卷
今年最有地域特色的作文題,非北京卷莫屬。雖然“許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傳承價值的事物”,但“文化特征”非常突出的城市并不是太多,而在“保留以往的符號,創造新的符號”這兩個方面做得都非常出色的城市恐怕要數北京了。在命題中體現地域特色,實際上是給考生設置一個他們非常熟悉的情境,為他們快速地聯想、想像和思考提供催化劑。
以“文化”作為命題對象,容易失之抽象,使考生無所適從,只好泛泛而談。記得2004年浙江卷要求考生以“人文素養與發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結果受到人們普遍的否定,其原因就在于此。為了避免這種錯誤,北京命題人善于化大為小,以小見大,讓考生從“符號”的角度來感受和思考北京的文化特征。文化外化為“符號”,“符號”中有文化積淀,這一命題很成功地把文化之“大”與符號之“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能考出考生“形而上”的思考力,又能考出考生“形而下”的觀察力。
也許有人要說,故宮、四合院、王府井商業街、中關村科技園、老舍的作品等“北京的符號”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并且它們平時不斷出現于各種報章之中,是很容易被考生猜題、押題甚至抄襲的。是的,似乎存在這種風險,但如果我們把它跟重慶卷小作文“車站一瞥”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北京命題人不僅僅要求考生“一瞥”“北京的符號”,還要求他們發現“符號”上的文化積淀,這樣就降低了這種風險。
另外,這道作文題還有一個重要的理念不可忽視,就是追求多元價值。橫向來看,北京的“符號”豐富多彩,哪個考生沒有接觸過?縱向來看,北京的“符號”既有“以往”的,又有“新”的,戀舊的考生和喜新的考生會各得其所??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性情的考生,在偌大的北京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筆下的“這一個”(黑格爾)。不為難考生,千方百計讓考生抖露出墨水,以便真正測試出他們的水平,這樣的命題理念難道不值得我們所有命題人學習嗎?
3.福建卷
“我一直在想:福建命題人是一群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血管里一直流淌著新鮮的血液?創新的風信旗牢牢地插在他們的艦艇上,他們一路行駛,激蕩著奇異的浪花?!比ツ晡胰缡钦f,今年我還如是說。
理由之一是,福建命題人能夠大膽、合理地使用“高考指揮棒”,有力地推進正在發生著的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強調文學教育,注重文學作品的研讀,而其他的地方版教材更是收錄了大量的文學名著。但多少年來中學語文教師無視這種變化,總以為語文試卷的容量有限,只能考查短小精悍的文字,于是往往對小說、劇本、新詩等文學作品僅作“粗線條”的梳理,特別是在碰到西方現代派作品時,更是置之不理。在這種情況下,福建命題人針對一線教學的軟肋,有意糾偏。記得福建卷2004年作文題就涉及到《老人與?!分械娜宋镄蜗笊L醽喐?,今年的作文題又提及荒誕劇《等待戈多》中的戈多——這些文學形象都在我們的語文課本或讀本中出現過,但有多少老師肯花時間去教?有多少老師能教得游刃有余?既然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我們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我們就不能袖手旁觀,而應該迎難而上,積極、主動地找些現代派、后現代派作品來讀一讀。有人說,這意味著以后的命題將回歸課本,可是我覺得,廣大一線教師從來就沒有忽視過課本,關鍵是他們忽視了文學觀念的更新,忽視了文學教育。但愿我們能夠看出命題人的真正用意。
理由之二是,福建命題人從不循規蹈矩,一年一個“點子”,在命題形式上力求創新,今年的命題又開發出了一個新產品——“多話題”形式。安排三個話題,容易失之于散亂,但命題人苦心孤詣,一方面讓每個話題本身都具有爭議、爭鳴的價值,另一方面又把不同話題納入“創新思維課”之中,突出了話題的多義性。另外,命題人還善于設置情境,激發考生創新欲望,讓他們置身于“討論熱烈,發言踴躍”這一氛圍的感染之中。
理由之三是,福建命題人具有多元價值觀念。前兩個話題涉及文學經典,一中一外,一古一近,可以滿足不同閱讀背景的考生;后一個話題源于繪畫理論,其道理早已被人們運用到各個方面,考生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三個話題,長于感性寫作的和理性寫作的都有話寫。況且,考生無論逮著哪個話題,都有創造的巨大空間,因為每個話題本身就存在多義性。讓每一個考生都有話可寫——這樣的命題意識,難道不能給一些刁鉆的命題人帶來一些啟示?
4.浙江卷
如果說前年上海卷的題目“忙”,立足于“生無所息”的一面,讓考生道出自己“忙”中的感悟,那么今年浙江卷的題目,就有意引導考生思考“生無所息/生有所息”的復雜關系,思考“閑”在生命中的意義。
到底是工作為了休息,還是休息為了工作?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套句行話,這是關涉人類終極意義的問題。所以,正如作文題中所寫的,從古至今,從中到外,孔子、康德、歌德等都關心這個問題。這一問題,在當今的世界變得更加突出,更具有針對性。西方的現代派作品早就表達過他們的“生存焦慮”、“工作壓力”,而在當今的中國,各行各業因激烈競爭而產生的“職業倦怠”和學生因應試教育而產生的“學業負擔”,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這一命題,抓住了時代的脈搏。由于考生有生活感受,甚至有自己切身體驗,所以他們是有話可寫的。況且,本年度4月22日至10月22日期間,省會杭州在舉辦以“休閑——改變人類生活”為主題的休閑博覽會,浙江人應該有一定形式的宣傳吧?對此,“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浙江考生恐怕應該有一點了解吧?
多年來,政治色彩很濃的話題似乎少見了,但道德、倫理色彩強的話題又過于泛濫。在這樣的情況下,浙江卷提供了一個中性話題,對我們以后的命題趨向不無啟發。
5.全國卷Ⅰ
全國卷最大的貢獻在于,它在逐漸退出江湖之前,有意要讓“材料作文”形式再度風光(Ⅰ、Ⅱ都是材料作文),讓材料作文、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這“三駕馬車”共同出現在高考命題的賽場上。全國卷創造了一切新形式,同時也珍惜一切新形式。全國卷漸趨于無,但它為以后各省市卷命題積淀了寶貴傳統。
全國卷Ⅰ、Ⅱ,比較起來,前者要好于后者。這不僅是因為它材料有趣,寓意深刻,更重要的是,它在材料表述上的一番匠心,堪稱經典。先看下面幾段:
一只老鷹站在懸崖上,看見下面有一只小羊羔正在吃草,于是老鷹直飛而下,一把抓起小羊羔,然后飛走了。這一幕被樹上的烏鴉看見了,它非常羨慕老鷹,很想仿效。
一天,烏鴉看見樹下有一只公羊正在喝水,它覺得機會來了,于是它撲騰兩下翅膀,模仿著老鷹的姿勢飛了下去,狠命地想把公羊抓走。可是不幸的是,烏鴉的兩只爪子被公羊散亂的羊毛給纏繞住了,怎么也拔不出來。它學著老鷹不停地拍打翅膀,但仍然無法飛起來。
牧羊人見到后,跑過去將烏鴉一把抓住,然后拿出剪刀剪去它翅膀上的羽毛,任憑烏鴉怎么努力卻再也飛不起來了。
傍晚,牧羊人帶著烏鴉回到家,把它交給了他的孩子們。孩子們問這是什么鳥,牧羊人回答說:“這確確實實是只烏鴉,可它自己硬要充當老鷹。”
以上是2005年第6期《快樂閱讀》上的原文。也許命題人是從這里取材的,但比較一下便會發現,改編后的文字簡直太妙了:命題人增加了烏鴉“拼命練習”、“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等內容,使烏鴉的品性多樣化,使烏鴉在牧羊人和孩子的眼里有了不同的意義。對材料多義性和豐富性的追求,實際上體現了命題人的多元價值觀和開放意識。這樣,考生既可以寫人性的弱點,寫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寫人容易盲目模仿、跟風;也可以寫人性中可愛的一面,寫人類中“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敢精神。
另外,在文體要求上,全國卷繼續堅持前年、去年的做法——完全不設限,寫詩也可以。這種理念,值得我們肯定。
6.湖北卷
網上的信息傳播速度飛快,第一場語文考試剛結束,人們就知道了湖北卷的作文題,但由于一開始的信息來源于考生或監考人的回憶,所以網友們對此的評點有的是很不在理的。平心而論,湖北卷的作文題還是不錯的。它有點類似于福建卷作文題,在一種形式(這里是帶“三”的詞語)的領起之下,結合了多個話題。其實,“三”是一個表面的東西,實質上每一個詞語都是一個不同的話題,考生可以根據命題人提供的現成的詞語(話題)作文,也可以根據自己所熟悉的詞語(話題)作文,總之考生可以盡情發揮,不可能沒有話寫。這體現了命題人的多元價值觀念。
當然,跟福建卷比起來,命題人缺乏明確的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意識。他們最好告訴考生可以因文證道,贊同前人總結出的經驗;也可以反其道而理解之,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和自己的個性,批評甚至否定前人的說法,比如:“三思而行”會誤大事、“三個臭皮匠”未必“頂個諸葛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卷容易猜題、押題甚至抄襲。
7.山東卷
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除了全國卷采用,山東卷也大膽地發揚了過去的這種優良傳統。材料本身是一首詩,文字簡潔、單純,前后兩段對比性又比較強,所以審題不是太困難的。盡管如此,命題人還是設置了提示語“聯想與感悟要與整首詩的寓意有關”,以提醒考生不要斷章取義。
從理論上來講,可以聯想和感悟的方面比較多,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距離與認知的關系,盲目的向往和崇拜,等等。讓考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對他們以后走向更為廣闊的人生天地,或許具有重大的意義。
但由于考生涉世未深,甚至一些考生思維還停留在低幼化的水平上,讓他們以成人的思維思考問題,似乎難度并不小。
8.全國卷Ⅱ
材料沒有全國卷Ⅰ有趣,但提出的問題很深刻,發人深省,具有針對性,考生不會感到陌生,應該有話可說。命題人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義作文”,實際上是提醒考生能夠抓住概括性強、體現觀點的詞語“圖書閱讀率走低”、“網上閱讀率增長”來思考,不要拋開材料,一般性地去談讀書的好處、心得等等;“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的提示語,又是在提醒考生不要泛泛而談,要善于化大為小,小中見大。對于材料作文來說,全國卷設置的這些提示語,比較典范,值得學習。
不過,雖然考生對“圖書閱讀率”問題并不陌生,但真正往深處想,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9.重慶卷
“清醒而有自己的堅持,是應該得到理解,甚至尊重的。”這是我去年為重慶卷寫的話。這句話對于今年的重慶卷仍然適用。他們不為潮流所動,仍然堅持了一小一大的作文形式,比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寫作素質,同時也起到了給語文教學糾偏的作用。無錯、無大錯的堅持乃至固執,或許要比盲目跟風和片面求新來得可貴。
小作文題目“車站一瞥”,貼近每一個考生的生活實際,但又能考查出不同考生的觀察能力和“點面結合”手法的運用水平。大作文話題“走與?!?,更是人人熟悉,個中包含的道理也不難悟出??傊貞c卷不在內容上為難考生,而重在從基本素質上檢測考生的寫作水準。這種平實的命題作風,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只是這樣做,真正的寫作尖子可能要搖頭了,因為他們最希望“人間要好詩”(白居易)。命題人是否應該考慮考慮,如何滿足這批具有創新意識的人?
10.廣東卷
話題前面的材料選得好,它是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有詩意,有趣味,有哲理性,容易使考生產生好感。材料的含義,意會起來并不難,但一旦言傳,就不那么容易了。可惜命題人在降低審題難度上無所作為,所給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源于材料,但仍停留于比喻性、象征性的層面,無疑會為難一部分考生的。這違背了命題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力求讓考生人人有話可寫。對考生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我向來是強烈反對的。
11.遼寧卷
以人體部位做聯想和想像的話題,并不少見,最多的要數“手”了,因為“手”動作性比較強,靈敏度比較高,變化比較快。至于“肩膀”,穩重而少靈便,除了承擔、依靠等自然屬性之外,意義寥寥。雖然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牛頓)、“與其展覽千年,倒不如伏在情人肩膀上痛哭一場”(舒婷)等說法,但要叫考生聯想到這些,真是勉為其難了。就是跟去年的江西卷話題“臉”比較起來,也有點遜色。
上面我是把“肩膀”作為話題作文來評的,其實命題人使用的是命題作文形式。以“肩膀”為題目,說是“文體不限”,但可能要直接影響到考生優先選擇議論文這種體裁。
12.四川卷
“問”這一話題,很有意義,切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新課堂的建設;同時,話題開放性強,人人有文章可做。只是,文章容易宿構,以致會影響到考試的公正性。大而無當的命題,對神圣的考試是極不負責的,應該杜絕。
13.安徽卷
以“讀”為話題,大而無當。按照命題人的說法,一切自然對象和一切社會對象都可以“讀”,這樣可能直接導致兩個后果:考生容易泛泛而談,以空泛的文字湊足字數;考生容易把自己熟悉的文章剽竊過來,或把自己在周記里寫過的練筆照搬過來——難道讀了十幾年的書,這點智慧都沒有?看來,命題既要讓人人有話可寫,又要防止他們發揮的不是真水平,這真是“難于上青天”!然而高考命題人的水平與層次也于此可見。
14.江蘇卷
同是命題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可以暗示故事情節的一段或一個關鍵點,便于考生發揮,而江蘇卷不能;“北京的符號”(北京卷)直指日常生活體驗,可以使考生的眼前瞬間出現自己熟悉的建筑物、民間工藝品、京味小說等等,而江蘇卷不能。即便這樣,所謂文化大省的考生還是有話可寫的——800字的文章里有人、有路,不就成了?但據說僅僅寫人生之路,而不是寫“人與路”的關系,一開始準備算是偏題的,但既然許多考生可能偏題了,主觀性比較強的作文題就一定會有調整標準的補救措施(這樣的措施,機智的命題人連續使用三年了)的,于是“人與路”也就可以等于“人生之路”了。早知會有這個新標準,考生才不愿意慎重地對待寫作呢。
事實上,從前面的材料來看,考生考慮的話題應該是“走而有路/走而無路”,或者是“人多與路之有無”。因為三段都以“有人說”開頭,既然第一個和第二個“有人說”都圍繞著同一個話題來談,那么第三個“還有人說”盡管沒有說出來,但還能說其他嗎?本來是一個非常具體的話題,可是考生一旦發現命題人為自己擬寫好題目“人與路”之后,便不免困惑了:究竟要不要沿著材料中人們辯論的話題繼續思考下去呢?題目與材料的不對應,使一部分考生思想上產生顧慮,以致影響到了他們的發揮。因為命題原因而使考生思想混亂,就像一個表達不清的領導使臺下的聽眾各有猜測一樣,這在重大的考試中是少見的,因而也是不能原諒的。
如果命題人的意圖是要讓考生圍繞“人與路”進行思考,前面的材料僅僅是起著一種為考生打開思路提供便利的參考作用,那么該材料就不應該只是擺出“走而有路/走而無路”一個話題,而應該擺出若干個不同的與“人和路”有關的話題,比如古今中外人們對“人與路”的關系有哪些不同的典型說法,然后像福建、湖北卷作文題一樣讓考生自由選擇一種或幾種說法作文。
15.江西卷
讀完材料,我不禁生疑:“雨燕”究竟是一種鳥的共名,還是單指幼年的燕子?如果是前者的意思,“雨燕”還有父母嗎?就像共名意義上的“人”,“人”還有父母嗎?如果單指幼年的燕子,那么“雨燕”的父母又是一種叫什么名字的鳥?簡直令人費解!大考的作文材料,千萬要反復推敲,不留一絲漏洞!
再看材料的寓意?!皽p肥”是一個關鍵詞,冒號后面的一切措施都是沖著“減肥”來的,“鍛煉”也僅僅是措施之一。據此,命題人推導出一個結論:“減肥之后,它們就能展翅飛翔?!笨墒?,假如當初它們不“胖乎乎”的,無須減肥,難道就一定會“展翅飛翔”?按常理,即使它們不肥胖,也應該稍加“鍛煉(拍打翅膀,做俯臥撐)”,才能“展翅飛翔”。也就是說,減肥不減肥,并非它們能否“展翅飛翔”的唯一秘訣;而鍛煉不鍛煉(我想,減肥不減肥,僅僅是鍛煉的措施之一,而不是相反),才是它們能否“展翅飛翔”的重要原因。正是因為命題人在分析原因時理解片面、絕對,而讓“減肥”吸引了考生的眼球,迷亂了他們思維的著陸點,一些考生才在寓意的琢磨上耗費了考場上寶貴的時間。或許,材料中以“鍛煉”作為關鍵詞,突出“鍛煉”的作用,考生理解材料的難度就大大地下降了。否則,一些考生僅僅寫青少年“胖乎乎”的生理特征以及這一特征對成長成才的影響和減肥措施的應用等等,就不能笑話他們了——真正值得笑話的,應該是作文命題的層次。
16.湖南卷
“意氣”是一個多義詞,命題人可能覺得它具有彈性和張力,便拿來做題目。其實以此為話題更為合適,可以聯想和想像出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感悟出不同的道理,抒發出不同的情感。殊不料,命題人把“意氣”直接作為題目,并且讓考生“談”意氣,還明確規定為“議論文”,這就把考生逼上了獨木橋,趕進了死胡同。“文體不限”(小作文中作針對性的訓練除外)早已成為命題的主流意識,甚至“除詩歌以外”的規定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爭議,此時仍有人限定文體,真有點匪夷所思了。
另外,考生一般都是取“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等三個義項中的一個來論述,比如倘若談論的對象是“意志和氣概”,你看這像哪個年代的題目了?倘若談論的對象是“志趣和性格”,你看這像重大考試的題目嗎?
17.天津卷
有一個新詞——視界,詞義是視野、眼界。請以“視界”為題寫一篇文章。
有一個新詞——理念,詞義是信念、思想。請以“理念”為題寫一篇文章。
有一個新詞——粉絲,詞義是支持者。請以“粉絲”為題寫一篇文章。
有一個新詞——沙司,詞義是非典。請以“沙司”為題寫一篇文章。
有一個新詞——貓熊,詞義是熊貓。請以“貓熊”為題寫一篇文章。
——據說高考命題有“示范”作用、指揮棒作用,也許受這種“導向”的影響,天津的廣大教師乃至全國一切有志于出“仿真”卷的老師,要在新的一個高三學年度克隆出很多類似的題型了,嘿嘿。
在沒有看到天津卷作文題的“原貌”之前,我猜測命題人也許是要讓考生圍繞“新時代(新時期、新生活)與新詞語”的話題寫一篇文章,而“愿景”僅僅是為方便考生打開思路而提供的一個參考例子而已。想不到,命題人竟玩了一個單純的語言符號(內容上沒有實際差異)轉換游戲,叫人直暈!
退一步,即便以“所向往的前景”為題,考生除了可以抒發一番半真半假乃至完全偽圣的情感之外,還能寫出什么來呢?!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