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西漢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清代詩人鄭板橋認為:“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早在《詩經》中就有《七月》、《碩鼠》、《伐檀》等體諒農民辛苦的詩作。“憫農”一詞最早提出來的是中唐詩人李紳,他膾炙人口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至今為人傳誦。
繁重的徭役、賦稅是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重要手段,詩人就將同情心和憤怒感寫入詩中,反映不勞而獲的“肉食者”魚肉百姓的社會狀況:“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浪淘沙》)、“東家豺狼惡,食吾糧,飲吾血,五谷未離場,大布未下機,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卻云開復見天”(坎曼爾《訴豺狼》)、“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紅線毯》)、“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縣官踏飧去,薄吏復登堂”(李賀《感諷》)、“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煮海歌》)、“盡輸助徭役,聊就空舍眠”(柳宗元《田家》)、“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農夫們日夜不停地耕耘,到頭來是“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聶夷中《詠田家》)、“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杜荀鶴《山中寡婦》)、“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講農民勞作之苦,盛唐詩人白居易《觀刈麥》道出了在南崗收麥子的辛苦:“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大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晚唐詩人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獲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更是對老百姓表示深深的同情。當然,這類詩歌中最有名的,還是偉大詩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千古傳誦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天下動亂,民不聊生,就如皮日休所說:“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
中國古代的憫農詩人,往往善于把統治階級貪得無厭的剝削、窮奢極欲的享受與勞動人民辛勤耕耘、貧寒交加的生活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描寫:“美人梳洗時,滿頭間珠翠。豈知兩片云,戴卻數鄉稅”(鄭邀《富貴曲》)、“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頜血”(鄭遨《傷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杜甫《赴奉先詠懷》)、“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蠶婦》)、“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梅堯臣《陶者》)……當貧苦百姓勞動時,寄生蟲們卻在享受:“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謝枋得《蠶婦吟》)晉惠帝在位時,聽說天下荒亂,百姓餓死,他竟說什么:“為啥不吃肉?”(《晉書·惠帝紀》)他認為老百姓都像他當皇帝一樣,有吃不完的肉!
除自然災害外,給勞動人民帶來最大苦痛的就是戰爭。曹操的《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即是對東漢末年戰亂所造成的悲慘景象的一個真實寫照。同期的女詩人蔡琰在《悲憤詩》中也有類似的生動描繪:“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戰爭使“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韓渥《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戰爭造成了農村“望歲必空切,耕夫盡把弓。千家僅數人,一稅十年空”(黃滔《書事》)、“因供寨木無桑柘,為點鄉兵絕子孫”(杜荀鶴《亂后逢村叟》)的荒涼局面。
打仗就要抓人。“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十五從軍征》),讀此詩,讓人心酸不已。“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漢樂府雜詩其三》),這是一位女子的苦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高適《燕歌行》)、“愿身莫著裹衣歸,愿妾不死長送衣”(王建《送衣曲》)等等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元代散曲家姚燧的《憑欄人·寄征衣》:“欲寄征衣君不還,不寄征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構思巧妙,緊扣女子內心,刻畫深刻。“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更是讓人欲哭無淚。還有杜甫的《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這是一首典型的哀憐同情人民、揭露控訴統治者的憫農詩。
中國古代有良知的詩人哀憐、同情勞動者,揭露、控訴剝削統治者,憫農詩也以其特殊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的一席。但是,憫農詩人再多,也不可能改變平民百姓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命運,這就是歷史。
[作者單位:山東單縣大李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