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朱自清的《背影》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也許是年幼的心背負著懵懂與無知,對于這篇文章竟沒有任何的觸動。
兒時的我對“父母”這個詞沒有多少深刻的理解,亦不知人世間“孝”為何物。不知不覺中,已習(xí)慣了冷漠地看待一粥一飯,麻木的心不能感觸源自身邊的愛意。
記得那時我剛上初一,周末在家,午飯后閑來無聊,站在窗臺上撥花弄草。父親見我無事可做的樣子,便說要檢查我是否認真背了英語單詞。我忽的吃了一驚,心想難道是老師打了我的小報告了?這可怎么辦!父親拿了書,似乎很專業(yè)地念著那該死的單詞,而這時我頭腦里只剩一片空白。我手里捏著筆,手心一個勁地冒汗,不知如何是好。
英語單詞念完了,我感覺到父親正怒視著我,我不敢抬頭看他,生怕再次看到他那極度失望的眼神。“啪”,那本令我極為頭疼的書被丟進了角落,打破這瞬間卻格外漫長的沉寂。父親嘴角上的肌肉抽動著,嚴(yán)厲深邃的目光極其失望甚至絕望地盯著我。他站起身,嘴角蠕動,但終究沒有說什么,只是緩緩地朝門外走去。我撿起書,望著父親疲憊的背影,在寒風(fēng)中顯得是如此單薄,卻又無盡凝重。
有人說,父愛如山,理性而厚重;母愛如海,無私而深沉。記憶中,剛聽說這個比喻的時候我似懂非懂,只知母親的關(guān)愛確實真切,卻難以體會所謂理性的父愛。
不覺之中已上了高中,參加了學(xué)校的美術(shù)小組,也漸漸更多地接觸繪畫作品,某日偶見一位現(xiàn)代畫家的一張作品,題為《父親》,這幅畫給了我莫大的感動。
《父親》描述的是一位寬厚老實的農(nóng)民,黝黑的皮膚,頭裹白巾,手里捧著一只破舊的粗瓷大碗,碗里裝著稀飯。老農(nóng)滿臉皺痕,定然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嘴唇微啟,浮現(xiàn)一絲不易察覺的淺笑。尤其傳神的是他的雙眸,殷切的眼神,那是一種怎樣的期盼呵,對了,叫作望眼欲穿。
想到這里,父親的眼神又不知不覺浮現(xiàn)在眼前,慈祥而又堅決;憶起他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背影,捕捉他在我記憶里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畫面、每一個鏡頭,直到眼里盛滿淚水。哦,我終于理解,其實父愛亦如母愛一樣偉大、深沉、高遠。
年華似水,曾經(jīng)的無知已經(jīng)遠走,而父母無盡的關(guān)愛卻日益沉淀心府,化作永恒的感動,在生銹的歲月里,輕舞飛揚。
大愛無欲,真愛無言。對于父母無限的愛我已經(jīng)學(xué)會了感動。然而,我要做的已不止是感悟,還要將其釋放、升華,我將不再讓那充滿期待的眼眸為我哭泣,為無知所傷。
讀懂《背影》,讀懂父母,讀懂“孝”。孝,在感動中升華。
[江西南康潭口中學(xué)高三(1)班
指導(dǎo)老師:何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