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是積累、是儲存。大慶人的“四攢”,積累給誰、儲存給誰?看得出來,除了今人享用一部分外,重要的是留給未來、留給子孫。
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大慶市委提出了“四攢”的政績觀。他們說:“王鐵人他們那代人拼命創業,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穩產高產的大油田。我們這代人能給后人留下什么?我們要給子孫后代攢一批工廠,攢一批大學和科研院所,攢一批城市功能,攢一個好生態。”
大慶人的這“四攢”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個個已經付諸實施的行動!
比如在“攢城市功能”方面,大慶人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服務觀,改變了過去城市中只有礦區、沒有社區,只重生產、不重生活的局面,建立了118個城市社區。
比如在“攢城市好生態”方面,大慶人著力實施植樹、復草、治水、凈氣四大工程,推出“百園建設”、“百湖治理”、“百區改造”等環境建設項目,把城市建設成為綠帶相連、森林環抱、湖在城中、城在湖邊的“北國江南”。
大慶人的這“四攢”實在值得稱道!
它體現了文明發展。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謀求的是我們國家走文明發展道路。而大慶人的這“四攢”,恰恰符合這樣的理念。作為一個占有獨特優勢的礦區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拼資源、吃資源,結果是竭澤而漁。這樣的教訓還少嗎?有的資源型城市,“源”斷“資”無之后,持續發展能力十分脆弱,陷入十分被動尷尬的局面。這也不能全怪這樣的城市,因為“有水快流”、“有錢快掙”之類的思路與做法,在國人中存留多少年啊!時至今日,在相當一些地方也不能說就沒有市場。常州盲目上馬建大鋼廠“吃”地,河北青龍盲目批礦130余個“吃”山,這不都是教訓嗎?而大慶則努力避免這樣的“發展”,很值得各地為官者深思并借鑒。
它體現了發展文明。我們的發展,其目的只能是文明。整個國家也好,一個地方也好,無不應該如此。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還有生態文明。應該說,大慶正在沿著這條道路前行。特別是他們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上所做出的努力,就更為明顯。如果每個城市、每個地方,都能把發展的目標定在文明上,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曾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民族,就一定能在當今和未來,書寫人類文明新的華章。
它體現了對未來負責、對后代負責。“攢”,是積累、是儲存。大慶人的“四攢”,積累給誰、儲存給誰?看得出來,除了今人享用一部分外,重要的是留給未來、留給子孫。這就十分明顯地體現了對未來、對后代的負責態度。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而人類是一代一代繁衍不息的,是一代一代接續不斷的;歷史,飽含著歷代人的智慧和創造,飽含著前代人對當代人的深情與厚望,也飽含著上代人對下代人的奉獻和功德,因此,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貢獻。如果不是這樣,而是“本代致富、后代遭殃”,“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路”,那就是對人民和歷史的極不負責。綜觀現實,這樣的事并非鮮見,因此,很值得推廣大慶人的“四攢”。
“攢”,表明著責任、體現著風格。居家過日子,老一輩要為下一輩“攢”;經營城市、發展地方,也少不得“攢”:領導班子這一屆要為下一屆“攢”,當代人要為后代人“攢”。上代人“攢”給當代人,本代人“攢”給后代人。今人享受著前人“攢”下的“家產”,后代人享受今人“攢”下的財富。哪一屆、哪一輩都是“家產”的享有者,同時也都應該是財富的創造者、積攢者。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惟其如此,歷史才能延續、文明才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