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陳凱歌導演歷時三年蒸出一鍋大饅頭,胡戈隨即在上面打上自己的網絡簽名檔,二人的饅頭之爭在網絡吵成一片。現在輪到法學家們登臺,看看在凱歌和胡戈之間,如何公平分配這個饅頭了。讓我們歡迎憲法學者甲、知識產權律師乙以及電影消費者法學專業大學生丙就饅頭事件展開討論。
A:其實饅頭還是頗具民族色彩的,也為法學家提供了新的素材,以前經濟學者、法學者們談起公平來,一舉例子就是如何分配蛋糕,都是西方的東西,現在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研究對象:饅頭。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一系列基本權利,如表達自由、藝術自由,人身權、著作權等等,每個基本權利就好像是一個饅頭,每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饅頭,問題是,如果好幾個人看中了同一個饅頭怎么辦。就像本次事件中的胡戈與凱歌,一個是表達自由,一個是人格尊嚴,一個說做饅頭是我的自由,另一個說,你的饅頭用了我的面,憲法不光是保護你的自由,也要維護我的尊嚴。所以說,饅頭事件其實是一個憲法問題。
B:不管饅頭也好、蛋糕也好,現在的問題是發生侵權了,胡戈的饅頭是用凱歌的《無極》做的。據粗略統計,《饅頭》使用《無極》的畫面占《無極》的比例確實不高,大概不到13%,但就是13%的部分卻占了《饅頭》81%左右。也就是說,在《饅頭》這部20分鐘左右的短片里,有近16分鐘的時間都是《無極》的畫面。這一事實是無法否認的。
A:確實如此,可是,這是否構成我國法律上的侵權,至少在我國現有的《著作權法》中找不到明確的答案。著作權法既規定了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也規定了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不算是侵權。憲法中人格尊嚴和表達自由的沖突,反映在著作權法里,就表現為作品的完整權與合理使用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您所說,胡戈的《饅頭》確實大量使用了《無極》,但是否就此侵權,而不是合理使用,很難講。
C:在你們討論之前,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很重要,就是陳凱歌作為一個導演,有沒有資格起訴胡戈,難道導演是一部電影的版權所有人嗎?
B:這個問題問得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15條的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并有權按照與制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也就是說,陳凱歌作為導演,對于《無極》這一部影片根本就沒有著作權,而僅僅享有署名權等相關權利,更不會有所謂“保護作品完整權”。當然,制片人之一陳紅是陳導演的合法妻子,雖說根據知識產權理論,著作權的精神權利之一的“保護作品完整權”一般是無法轉讓的,但是,在經過委托的情況下,以及考慮到夫妻之間更容易溝通的情況下,陳導演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可間接視為在行使作者的權利,雖然并沒有法律效力。
A:其實陳導演還是受到傷害了,可惜是得不到法律保護的傷害。因為依據憲法,陳導演當然擁有自己的饅頭,但因為陳導演是個公眾人物,所以他的饅頭一定要注重工藝,否則天天暴露在外面任人評頭論足,怎么會不受傷。再則,公眾人物還要有承受力,尤其是遇到對事不對人的評論,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哦,對不起,有些跑題了。
C:可是我也受到了傷害。我看到廣告宣傳得天花亂墜,咬咬牙,花了我一周的伙食費去看電影,50元對學生來說是很高的消費了,可電影不好,誰賠償我的損失啊。
B:至少就目前來看,說《無極》電影涉嫌商業欺詐很難、很難。當然,觀眾也可以起訴電影公司廣告欺詐,不過難度比較大,單就取證一項,就需要花很多精力,需要相關的專業技術,甚至是大把的“銀錢”。更不用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過起訴電影商業欺詐的先例,盡管我承認觀眾受到傷害,但從訴訟成本-收益角度考慮,我會力勸當事人放棄這樣一個訴訟。再說了,饅頭不好吃,可以去吃漢堡包啊。
C:原來網民們都懂法啊,都知道起訴無望。怪不得一邊倒的支持胡戈,他幫大伙出了一口惡氣。大家忍商業炒作很久了。說白了,都是漢堡包那些洋玩意惹的禍,好好的火熱的中國現實不宣揚,偏要玩什么超現代藝術,后現代電影包裝……
A:這就是胡戈背后的民意,假使胡戈與凱歌對簿公堂,任何法官都不敢無視這一民意。事實上,雖然依照憲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饅頭,但是在商業社會里,電影公司的饅頭天然的就比每個普通觀眾的大。觀眾肯定會餓,但總不能讓大學生在情人節、周末也啃食堂的饅頭,問題是,遇到名不副實的饅頭怎么辦呢,那就是事后進行評論,用大眾的唾沫來對付電影公司這個巨無霸似的饅頭。胡戈的短片就是這樣一種評論,一種諷刺性表達,借助自己的表達自由,來對抗商業社會中的那些強勢集團。而秉著憲法公平正義的精神,在意識到電影公司和普通觀眾強弱區分之后,法律包括司法訴訟都要有傾斜性的對觀眾權益提供保護。
B:就我個人來說,很同情胡戈。我也看了《無極》,雖然80塊錢對于律師來說不算什么,可想想,如果有錢了,但市場連好的藝術產品都沒有了,那如何是好,就像這兩天沙塵暴一來,吃什么都是個土味。最近,我特意查了一下國外的案例,發現《饅頭》可能符合戲仿(parody)這種評論形式,大致來說,就是模仿已有的藝術作品,但帶有諷刺性,或者更有趣或者更荒謬。較近的一個例子是2001年,非裔美國女作家艾麗絲·蘭德爾在世界名著《飄(Gone With the Wind)》基礎上,寫了自己第一部諷刺意味的小說,用原著中一個黑奴的視角講述了原來的故事,書名叫《風吹沒了》,英文名為“The Wind Done Gone”,明顯用非洲黑人英語來調侃。因為大量引用了《飄》的內容,該書遭到《飄》版權繼承人的起訴,一時引起廣泛爭議,但最終以法庭判定這本“續集”屬于合法戲仿,沒有侵權而告終。就此來說,《饅頭》或許可以免除侵權的嫌疑。
C:我覺得,《饅頭》就是個影評,不過不是文字式的,而是影視形式,而且有自己的主題,如果不是對《無極》帶有諷刺性和否定性的模仿,幾乎不會被人追究責任。
A:關鍵是,戲仿不是盲目的模仿和抄襲,饅頭的到來,宣告了盲目照搬西方的時代該結束了。互聯網是個新生事物,不僅對于中國是新的,對于外國也是新的。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從互聯網開始,網民們用自己具有創新的生活方式,向那種“仍舊停留在中國的饅頭沒有西方蛋糕的思維”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既是針對電影的,也是針對法學的。
C:我說怎么看怎么覺得《無極》里的饅頭像蛋糕呢……
主持人:謝謝三位熱烈而和諧的討論,不過本討論純屬虛構,若有雷同,純屬戲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