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的一代
早上,自習課已經開始了,校園里到處是孩子們的讀書聲。楊浦區某高中高一某班的班主任楊老師接到學生楊偉家長的電話,她知道楊偉又想逃學了。
“這樣的事情隔幾天就發生一次,老師、同學無意中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課堂一次小測驗等等隨便什么理由,都會成為楊偉不愿意來學校的理由。”楊老師無奈地說。
“別看兒子已經一米八多的個頭,可是每天勸他上學,都像是人家送三四歲的孩子進幼兒園!”楊偉的媽媽更是無奈。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楊偉極度敏感、討厭上學,具有一定的情緒障礙和厭學問題,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少年。
“以前學校里像楊偉這樣的孩子很少見,可是現在厭學、網絡成癮、過度憂郁等現象似乎越來越普遍了。”楊老師做過多年班主任,說到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她不斷搖頭。
“小雨是我以前的學生,現在已經讀大學二年級了。最近聽說她在母親的壓力下,與男朋友分手了,此后小雨極度壓抑,煩躁不安,無法堅持上學,只好找心理醫生治療。”楊老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例子。
據調查,有類似楊偉、小雨的情況的青少年并不少見,而且不僅僅是一般的厭學、焦慮等問題,更有青少年有軀體上的癥狀甚至厭世自殺等極端行為。
大學生小蕊從進入大學的第二個月就開始找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老師治療。她原以為離開了北方遙遠的家,離開了性情暴烈的父親,她會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可是,她還是做不到。在這個陌生的環境里,同學、舍友們很快就以“古怪、難以接近”這樣的評語評價她,而對于她來說,有更多不愿意傾述的痛苦。她常常失眠,日日頭疼,最讓她感覺疲倦的是,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她沒法控制自己回憶過去的事情:爸爸喝醉了酒,兇狠地打媽媽。她在旁邊哭,爸爸一腳把她踢開……
家,本應該是這些花朵享受陽光雨露的地方,是心靈成長最重要的溫室花房,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和諧的家庭正在成為“問題少年”的心靈煉獄。
在大千世界的誘惑和自身心理困惑的雙重夾擊下,家庭應有的疏導和教育功能缺失了,本是天使的少年淪落為危害社會的“小魔鬼”。
心靈囚籠
小強(化名),15歲,殺人犯。判決書上寫著他是為了“泄憤”。
剛進入上海少年管教所時,他一再對管教干警辯解:“他們(指其父母)要離婚,都不要我,讓我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怎么辦?難道讓我像《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一樣,四處流浪嗎?”
小強也曾有過溫馨的家,有對他疼愛有加的爸爸媽媽。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父母開始玩起了麻將。一開始只是過年過節朋友聚會時小玩玩,慢慢地休息日也不見了父母的身影,再后來父母每天都出現在賭桌上。
麻將桌上哪有常勝將軍?父母賠了時間,也時常地輸錢。慢慢地他們輸得更多了,他們賠了好脾氣,輸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終于有一天,爸爸媽媽要離婚了,對于兒子,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不要!”猛然聽到這樣的話語,看著曾經親愛的父母雙親冷酷的面孔,他小小的心像是要停止跳動,他要被拋棄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做!恐懼纏繞著他。
恐懼中,他開始尋找讓他恐懼的原因,他馬上就抓住了一點,那就是賭博,是賭博改變了他的父母,讓他將成為“孤兒”,而父母經常去賭博的那個小店正是元兇,如果沒有那家小店,如果店主夫婦不讓別人進去賭博,他的父母就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的家庭也不會這樣!找到了原因,他將所有的憤怒都放在了小店上,放在了店主夫婦身上。必須把這個小店毀掉,必須把店主夫婦給解決掉!他日里夜里只有這樣一個念頭。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實施了所謂的拯救行動,將店主夫婦送上了不歸路。
根據他的情況,少管所的干警們采用了卡特爾16PF人格測試及MMPI明尼蘇達人格測試兩種工具,對他進行了心理測試,其結果顯示他敢為性高,自律性較低,在偏執、輕度躁狂、認知控制、自我控制缺乏等方面均高于常人,顯示診斷的可能為精神分裂癥。
據觀察,在少管所里,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或多或少地存在家庭不幸導致的心理適應問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比例遠遠高于一般青少年。他們因為心理的陰影或者精神控制失靈而做出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成為失去自由的一群人。
因偷竊被判刑兩年的16歲少女小玲(化名)初二下學期開始吸毒。吸毒之前她自認為是個好孩子,家長老師都喜歡。這一點記者不懷疑,她看起來像是那種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孩子做好了作業,練好了琴,無聊之中開始上網。可是她沒有在網上迷失,卻在現實與虛擬的交接地帶看到了丑惡。在網吧門口,她看到有人聚在一起,也許是因為好奇心吧,她走了過去,看到他們在鬼鬼祟祟地撥弄針管。她看了一次,又看了一次,還是好奇,她想試一試。他們帶她實驗了第一次,然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她終于沒有找到毒品的快樂!在少管所里,面對記者,她平靜地說,她一直都不覺得吸毒好受,只是后來離了它就沒法生活而已。
“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嗎?學校里沒有關于毒品的宣傳嗎?”
“知道,可是沒用。”如今說起這個問題,她依然顯得非常無奈。當她與毒品沾上了關系,她的一切的一切都來不及考慮了——不是沒考慮,而是沒有能力考慮了。毒癮發作,尋找毒品,她的黑夜和白天都要為這事情奔波了。偷錢包、偷手機,為了搞到毒品委身于人……吸毒的人沒有廉恥心,只要能搞到毒品,其他都可以不要。
記者見到她時她剛剛入獄一兩個月,干警們認為比起其他少年犯來,她的心理問題并不突出。不過,負責心理咨詢的老師在聽了我的介紹后,認為在她的性格塑造過程中,其個性心理結構存在某種程度的缺陷,導致其情緒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性格不成熟。她雖然表面乖巧,但內心深處富有冒險精神,敢想敢做,一些充滿危險刺激的事物對她有很大吸引力。她的這種性格在許多女犯人身上都相當普遍。
干警說:“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比任何人都渴望愛,這個時候,家庭親情的缺失是致命的。”
“是愛的缺失把小玲推進了囚籠……”
“問題家庭”
一個焦急的媽媽留言:我的兒子今年7歲,這段時間在學校里和同學有矛盾,老師批評錯了他就會發脾氣,還出現了自虐的現象,我作為一個媽媽很不安,到底問題出在哪里,請幫幫我。
一個無奈的父親說,“我的兒子在進入初三的整個過程都不是很樂觀,上個學期基本上還能按時到校,可是這個學期已經開學一個月了,他卻不按時到校,甚至連學校門都不進,但每天他又都按上學時間出去,問他什么原因他又不說……我想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不肯跟我說,請幫幫我吧!”在中國心理健康網上,五千多條留言記錄著各種各樣的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
采訪中,談到問題少年的問題時,有一個詞匯無法避開,那就是“家長”。每一個問題少年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楊偉的問題很多,不過,就我觀察看來,楊偉的媽媽問題也很多!她對于獨生兒子太溺愛了!”楊老師是個快言快語的人。
大學生小蕊的心理咨詢老師告訴記者,他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與小蕊接觸,建立起信任關系,使小蕊慢慢向他訴說了她童年時的一些經歷:小蕊的父親想要個兒子,似乎從她出生那天起,父親就開始討厭她。母親沒有工作,家里的一切開支都靠父親。母女二人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當她終于考上這所還不錯的大學后,她并沒有自信起來,以前的夢魘依然纏繞著她。老師一次次地幫助她尋找癥結所在,幫她面對現實,正視現在的問題。
“小蕊是將自己(特別是童年時期)家庭關系中的經歷,類化到當前的人際交往中了。父親的權威和暴力是小蕊心理陰影的直接作用源。”小蕊的老師總結道。
當小玲談到她開始吸毒、逃課,不能控制自己時,記者發現在與她的對話中,“父母”和“老師”始終缺席。
“遇到了問題,有沒有想過告訴父母或老師,讓他們幫你?”記者問。
“我媽媽在我兩個月大的時候就和我爸爸離婚了,她是個自私的女人,我恨她!我爸爸很內向,他應該是愛我的吧?但他不會表達,我有事情從來不跟他們說。”她抿著嘴唇,決絕地說道。
在一個缺失母愛,連父愛也沒有完整享受過的少女,追尋被愛與被關心的感覺,那是自然而然的了。至于她后來與別人同居,這其中除了生活所迫,尋找一個穩固、可靠的安全對象,滿足一直以來的心理渴求也是她的這一行為的內在動因。
除了溺愛、家庭暴力、不完整家庭等畸形的家庭環境,青少年還可能在家庭中遭遇負面榜樣的影響。
少年犯小剛(化名)入獄之前是當地黑社會圈子里赫赫有名的“堂主”,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在他成長為“堂主”的過程中,其父親應該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據管教介紹,小剛的父親終日游手好閑,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在當地派出所是掛了號的監管對象。他言而無信,對兒子動輒棍棒伺候,從不好好與兒子說話。小剛怨恨地告訴管教:“我從懂事起就沒看到過他(父親)上過一天班,家中整天出出進進的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人。”
少年的“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這一代的囚籠也是上一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