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到河南省商丘市,當地文友介紹說商丘城西郊不遠處有一座清涼寺,不妨去那里清涼一番。沒想到清涼寺一行果真神清氣爽,其竟然置身于一處年代久遠的古跡里,也沒想到那座廟宇里竟然佛、道兼容,更沒想到那座高臺曾經是王氣氤氳的地方。
寺院的面積并不大,古色古香的磚墻四周都是農家,但因建在一處突兀的高臺上面,所以在村外就能看見鉛灰色的磚瓦,遠遠望去,整個高臺就像一幅素雅的水墨風景畫。寺廟現保存有禪門樓三間、大殿五間、后樓三間,從南向北依次鋪開。東西兩側還建有幾間布局對稱的廂房。院子的里外豎著些石碑,生長著幾棵干粗枝疏的老樹。護院的幾位老人說,禪門樓和后樓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基本上是原貌。我們在一塊字跡漫漶的古碑上果真找到了明萬歷年間刻制的《清涼寺記》。幾座青磚青瓦的老房子,墻體已被風蝕得坑坑點點,經數百年的香火熏染,房瓦已經變成了黑灰色,其間點綴著斑斑駁駁的綠苔。最讓人奇怪的是一座寺廟里面居然住著多路神仙——前面大殿里供的是佛,有佛祖、金剛、菩薩;中殿里供的是趙匡胤和他的將相高懷德、石守信、趙普等;后殿里則敬的是玉皇大帝;兩邊的廂房里分別是唐僧和武圣關羽的塑像。這種佛道合一、佛里又中西合璧的寺廟布局實在少見。我想,清涼寺里佛與道的相安無事大概折射了百姓祈求平安的心理,他們認為敬的神仙越多就能得到越多的保佑,所以才把所知道的神靈都塑進廟里。
清涼臺原名清冷臺,是西漢初年梁孝王所筑的一景。兩千年前漢帝國建立之時曾歷經秦末的戰亂,清涼臺一帶肯定人煙稀少,亂草叢生,湖沼密布。單從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定是頗有詩情畫意的地方。漢賦大家枚乘在一篇《梁王兔園賦》里,以極其艷麗的辭句鋪敘了清涼臺的美景。那時的清涼臺周圍還有池水環繞,名勝還引來了大唐詩仙李白和詩人高適等文人雅士,《歸德府志》中記載,李白曾在臺上寫下了《鳴皋歌送岑征君》一詩。長河奔騰,日月流轉,清涼臺千百年來應是沒有斷絕過雅樂悠揚和美酒飄香,數不清的詩人、名宦在此留下了詩賦文章。清涼寺不愧是一處文化積淀豐厚的名勝古跡。遺憾的是,現在的寺廟里竟沒有留給李白等人一片立身之地,不能不說是一大文化疏漏。
寺里專辟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殿堂,告訴人們清涼臺和大宋開國皇帝的重要關系。護寺的老人介紹:趙匡胤未做皇帝前任歸德節度使時曾在此納涼,原因是這里十分清涼,夏天沒有蚊蠅。趙匡胤到過清涼臺應是不爭的史實,百姓的偉人崇拜情結決定了他們肯定不會忽略皇帝留下的足跡。不過我想,趙匡胤絕對不會是悠哉游哉地前來納涼,而應是來此密謀改天換日的驚天大計。時年34歲的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的最高統帥,又是守衛汴京東門的歸德軍司令。史料記載,趙匡胤于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恭帝即位的當年正月初一即帶兵出征,邁出了兵變的第一步。周寶珠、陳振在編撰的《簡明宋史》中說,趙匡胤帶兵出征的理由是一個精心編造的謊言,他以鎮(今河北正定縣)、定(今河北定縣)二州的名義謊報軍情,說是契丹勾結北漢大舉南侵,要求出兵抵御,名正言順地把后周大軍置于了自己的指揮之下。大軍出城之日,京朝的策應人員到處散布“策點檢為天子”的輿論,打了一場類似當今美伊戰爭中使用的宣傳戰。正月初三,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縣),假裝酒醉初醒的趙匡胤不情愿似地被親信挾迫著披上了黃袍……事關生死存亡的政變絕非一時興起,部署也應是長期的經營。史載,公元959年7月,趙匡胤到歸德軍所在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住過一段時間,大概就是在此時到過清涼臺。那時的清涼臺還不可能有寺廟,因為周世宗反對信仰佛教,在全國關閉了三萬多座廟宇??梢韵胂螅敃r的清涼臺地處偏僻城郊,道路曲折,人煙稀少,高臺一座,房屋幾間,樹大林深,正可借休閑納涼之名商談避人耳目之事。當時跟隨趙匡胤的有歸德軍書記趙普、大將石守信和高懷德,都是后來參與籌劃兵變的親信。傳說現在清涼寺里還保存有趙匡胤開掘的長達數十里的藏兵洞洞口,藏兵是為兵變演練?抑或是為兵變失敗后留條后路?如果傳說屬實,燕趙籍貫的趙匡胤把他建立的大宋帝國以歸德軍所在地的宋州之“宋”命名,清涼寺也就當之無愧地可以稱為是宋朝的“革命圣地”了,清涼寺里為什么供奉著趙匡胤塑像的謎底也就真相大白。趙匡胤文武雙全,足智多謀,豪爽義氣,至今還流傳著他“千里送京娘”、“杯酒釋兵權”的傳奇故事,他還被尊稱為“藝祖”,在中外歷史上知名度很高。清涼寺作為一處見證過趙宋王朝誕生的景點,可見其深厚的歷史積淀。
往事越千年,歷史常常因為時日久遠而蒙上一層神秘誘人的面紗。古臺之上,白云悠悠,香煙裊裊。千古清涼今猶在,清涼寺美就美在它那些古老的傳說及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