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朱軍
編者按:近日,中組部研究制定了《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并在5個省區進行了試點。全新的干部考核體系即將公開。其中的亮點就是政績考核不再GDP一票論英雄,“可持續發展”這一新指標將占重要比重。GDP不能“一俊遮百丑”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總量核算的中心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縮寫,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包括產品和服務)。
GDP及其核算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為一個國家提供了一套較為正確、可比的數據指標體系,從而有利于國民經濟管理。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通常使用GOP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重要指標。這三個指標分別具有不同的作用。GDP是總量概念,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GDP增長率是速度概念,它衡量的是經濟增長速度。人均GDP是貧富概念,衡量的是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時也是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
由于GOP不能直接等同于一個國家的財富,有時候就會導致悖謬的現象。典型的例子就是,1998年大洪水給百姓福利和社會財富都帶來損失,但被摧毀的房屋和公路并不會使GDP下降,因為它根本就不計入當年的GDP:相反,由于重建需要大量投入,當年GDP反而上升。這便是經濟學上所謂的“破窗效應”。奇怪的是,有人不了解財富與GDP的差別,竟對洪水大唱贊歌;而另一些人不懂得“破窗效應”,大罵經濟學家荒唐。
GDP更大的問題在于,作為一個總量指標,它有時會掩蓋其他社會指標狀況。例如,它不能告訴我們一國的總收入是如何分配的。事實上,GDP的分配可能是兩極分化的,在這種情況下普通民眾的福利狀況就不能得到同步改善,甚至會下降。
GDP不能提供大眾福利狀況的全部真實信息。這使得GDP有一種危險,它不能反映民生狀況,甚至出現“一俊遮百丑”的現象——以GDP增長的強勢掩蓋一個國家發展及社會變革方面的劣勢。更可嘆的是,GDP本來是一個中性的東西,但如果體制存在偏差,它就可能會被人誤用。就像科學技術,本來應該是對人類有益的,但被人誤用的例子也有不少,是錯在科學呢,還是錯在戰爭狂人、獨裁政府?
一是中國過去太落后,因此一段時期,人們對GDP的追逐難于避免。二是對各級領導班子和官員的考核缺乏科學、有效、全面的指標,GDP客觀上成了衡量地方官員業績的主要指標。三是改革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制約制度,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和民生利益一味追求GDP增長。四是攀比效應,某些地方領導熱衷于追求GDP,影響其他地方的領導也去追求GOP,大家都陷在GDP競賽的“局”中。
從近期來看,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果斷改變以GDP論英雄,主要用GDP作為考核地方干部政績的做法,逐漸引入其他指標,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指標,如單位GDP能源消耗、土地和水資源消耗的降低指標,社會分配指標等更加科學的綜合衡量指標來考核干部。這方面的工作政府正在做。此外還要改革完善財政體制及相關的制度,更加注重全國一盤棋,統籌兼顧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財權分配。
從長遠看,關鍵是堅持改革,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讓地方官員真正行使其公共職能、保障當地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從而避免讓中性的GDP在官員手里演變成惡性的升官游戲。中國的股票市場流行不實的會計信息,但你要認為是財務指標的設定有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錯誤的根源其實是在治理結構和監管制度。要根本改變GDP的偏誤,最根本的也是要通過建立善治,端正地方官員的行為。
經濟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導
綠色GDP的意義
GDP的發明與產生來之不易,是三百多年來諸多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1953年初步成型。由于GDP核算體系仍然存在著一些統計上的技術缺陷,在聯合國的主持下,1968年和1993兩次對之作重大修改。由于世界普遍采用GDP核算體系,GDP作為核心指標,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統一標準。
GDP主要是計量人們經濟活動的成果,但人們越來越注意到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含義。人們在從事生產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對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對于利用資源的生產性活動,在開發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森林資源以獲得收入的同時,也往往造成自然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最終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單純的GDP指標作為經濟發展的目標存在極大不足,需要對GDP指標就其環境方面的影響進行調整。
關于綠色GDP,廣義的理解為“真實GDP”,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從理論上來說,綠色GDP=傳統GDP——自然環境部分的虛數—人文部分的虛數;另一種為狹義的理解,是指扣除了自然資產(包括資源環境)損失之后的新創造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綠色GDP由于能提示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缺陷,成為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引導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
綠色GDP核算即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指在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指導下,通過建立經濟一環境的投入產出關系,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或環境保護成本)從GDP中加以扣除,同時加上環境保護的效益,是一種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對于綠色GDP,我們在強調對它加強研究和應用的同時,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對其應有正確認識。像GDP一樣,綠色GDP是一個經過高度綜合的總量,代表核算的最終結果。但是,無論綠色GDP核算能否實現,都不能將綠色GDP核算的功用僅僅歸結于最終得到一個綠色GDP。實際上,綠色GDP核算是一個核算體系,其意義在于在不同層面、從不同角度、應用不同手段描述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從現實的管理需求來看,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對決策最有用的信息是在具體核算過程中所描述的各種經濟活動與環境后果之間的指標關系。由此可見,綠色GDP的大小及其與GDP的比較結果充其量只是給出一個模糊的指示,它已經將各種具體的信息統統平均化了,由于環境成本估算的不確定性,在具體層面上進行的環境經濟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也更具有可靠性。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部主任、研究員
GDP的局限性
GDP在反映經濟特別是宏觀經濟中具有積極作用??梢匀娣从硣窠洕目傮w規模,反映不同的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可以用于分析和掌握宏觀經濟的運行軌跡,確定目前經濟所處的階段;可以反映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和收入分配關系;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價格總水平的變動,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貧富狀況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GDP的這些作用,對于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制定產業發展政策,確定合理的消費、投資比例關系和收入分配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合理健康有序地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GDP還是國際組織用來測算各國承擔國際義務和享受優惠待遇的重要指標。如聯合國會費、世界銀行的貸款優惠待遇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等,都是以各個國家的GDP作為基本指標進行計算的。
像其他任何指標一樣,GDP也有局限性。特別是它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如,采伐樹木,GDP就會增加,但過量采伐后造成森林資源的減少,GDP卻沒有考慮相應的代價。再比如,某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向空氣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質,GDP會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這些產品的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卻沒有從GDP中扣除。顯然,在這樣的情況下,GDP只反映了經濟發展積極的一面,而沒有反映出對資源環境造成損害的消極一面。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開展了綠色GDP核算的研究,并于1994年正式出版了《綜合環境和經濟核算手冊》,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是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以經濟核算為主,通過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調整和對資產及財富范圍的完善,反映和描述了資源環境與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框架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調整就是綠色GDP核算。綠色GDP是在現有GDP的基礎上,將經濟活動中所付出資源環境成本扣除,反映的經濟活動成果考慮了資源和環境因素。
國家統計局近年來開展了資源環境核算的研究,做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如,開展了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實物量核算;與挪威統計局合作,編制了中國能源生產與使用賬戶;與國家林業局、國家環??偩值炔块T開展了森林資源核算和環境污染核算的研究。
從統計的角度說,如何科學衡量社會經濟的全面情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經濟的發展需要GDP來衡量,但不能唯GDP,刻意追求,相互攀比。GDP也不是萬能的,用它來反映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與科學發展觀相協調的統計指標體系,科學地評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既要反映經濟的發展,也要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反映社會的進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關系,使經濟增長建立在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GDP核算有一套國際社會認可的科學、完整的方法。根據GDP的核算方法計算的數據是對一個地區經濟現實的客觀反映。如果某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得好,GDP的結果就會好;相反,如果經濟下滑,那么反映在GDP的增長上就有可能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這也是對當地經濟的客觀反映,不需要在政策上作要求。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副司長、高級統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