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上海正日益感受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帶來的挑戰和壓力,老年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影響上海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對此,加強和構建上海老年人社會服務體系,讓老人共享改革發展和現代城市文明發展成果,成為上海各級政府關心的一大實事項目。
近年來,上海金山區人民法院針對該區農村老年人涉訴涉訪現象增多,把助老服務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不僅使涉訴涉訪的農村老年人獲得了法律的幫助,更將服務延伸到庭外,讓“平安”建設真正成為老年人心中的和風細雨。
據了解,2006年1至5月份,金山區法院共接待各類老年人現場來訪80人次。從來訪的老年人情況來看,到訪老年人自身多屬行動或視力、聽力不便者,且多在無親屬陪同情況下單獨來訪。到訪者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法律知識欠缺。來訪咨詢內容大多涉及子女贍養、退休工資待遇、房屋拆遷、婚姻家庭、父母出資為子女購房等相關問題。部分來訪者所反映的問題不屬法院管轄范疇,因不知解決途徑,到法院來尋求幫助。這些老人往往因過分傷心而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
2006年6月1日,兒童節。這天上午,地處上海西郊的金山區人民法院來了一位88歲的老太太,其表示欲狀告與其共同生活的養女及女婿,但具體要求又含糊不清,對自己及養女、女婿的住址及單位也說不明。
為了弄清情況,切實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立案庭負責接待的三位同志根據庭長的指派,決定上門服務。他們引導老人回憶家庭情況和所在村落。憑借老人的印象,法官們找到了老太太所在的村委會。
經詳細了解,老人家庭真實狀況并非如其所言。那天早晨,老太太和養女在言語上發生了一點小爭吵。之后,老太太就趁人不備悄悄走出家門不告而別,在旁邊的公路上攔了輛公交車直奔法院來。
老太太平時很少出門,又沒有帶通訊工具,如果有什么閃失事情就大了,為此,著急的養女及養女婿到處尋找,時近中午依然沒有消息。直到村委會來電話告知金山區法院的三位法官已將老太太送回來了,大家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養女及養女婿得知老太太為一點小事就去法院告他們,心里感到很不好意思,在向法官感謝的同時一再表示以后會好好善待老人。
“老有所養,老有所居”。
近些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很多居民的居住環境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金山區法院的法官們卻發現,老年人來訪反映動拆遷后無處居住的情況卻比以前反而多了,經深入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是:
一些被拆遷的房屋系老人建造后給子女作為婚房居住使用,但在動拆遷過程中,有關部門未嚴格審查房屋的產權證、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證等相關資料,直接與其子女簽訂協議,并將拆遷補償款直接支付給其子女,致使老人的居住無著落;
一些老人自己建造房屋后,將房屋分給子女,老人的居住問題則采取在子女間輪流居住的形式,但房屋遇拆遷后,子女們用拆遷補償款購置了商品房,卻以房屋產權上未有老人份額為由,拒絕老人居住;
一些子女漠視父母的合法權益,將父母的拆遷補償款據為己有,不安排父母的居住。
為此,金山區人民法院的來訪接待人員熱心解答問題,積極為老人提供法律幫助,引導他們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老年人是個弱勢群體,針對老年人來訪的特點和情況,金山區法院著重從以下四方面入手以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一是安排有豐富接待經驗的審判人員予以接待,耐心傾聽,緩解其焦慮情緒;二是加強引導,對老年人所提要求進行詳細釋明。對需要通過訴訟解決的問題,告知其訴訟程序,釋明相關法律內容;對不屬法院受理范疇,又需經過相關部門處理的來訪,聯系所屬街道、居委會了解情況,告知其解決途徑,同時聯系相關部門協同處理;三是針對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識匱乏的特點,主動聯系區法律援助中心或其所屬街道、鎮信訪窗口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四是主動為老人提供各類便民服務。針對金山區地處遠郊的特點,對行動或視力、聽力不便、單獨來訪的老年人堅持“送出門、送上車、送回家”,盡可能方便來訪者。
關心、愛護、尊重老年人,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和諧社會創建的關鍵。老人,是撫育我們的昨天;老年,是等待我們的明天,面對涉訴涉訪的老年人,金山區法官們深諳這個道理。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