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柵欄已有580年的歷史了。明代孝宗弘治元年,京師實行“宵禁”,為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在街巷道口建起木柵欄。至清乾隆年間,京城內外約有2000余座柵欄。自明永樂以來,這條東西全長275米的胡同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區。老北京的順口溜“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
保留袖珍消防車
大柵欄,如今成了北京城市的商業和文化品牌,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古建筑。然而,大柵欄街巷狹窄、房屋老舊,當初是以木材作為建筑結構,用電以后線路又密如蛛網,防火保平安成了大柵欄商業區的頭等大事。2002年11月7日,大柵欄消防中隊正式掛牌成立。它坐落在櫻桃斜街13號。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消防隊全都搬出了老舊平房區,而宣武區大柵欄消防中隊成了唯一的胡同消防隊,并一直保留著自身的特色——袖珍消防車。大柵欄有胡同102條,其中勉強能通行汽車的只有18條,街道最寬處為8.7米,常規的消防車根本無法周轉。建隊之初,考慮到地區的特殊性,專門定制了兩輛小型泵浦車為專用消防車,要有相當熟練的駕駛技術和一定的“套路”,才能把車開出、退進車庫。大柵欄的胡同多是蜿蜒曲折,而最窄的胡同只有0.75米,胖人都要側身而行。為了適應地區特點,保證在第一時間趕到火災現場,消防隊配備了專用兩輪警務摩托車,車上帶有泡沫儲罐和脈沖水槍,適合于穿行胡同,撲滅初起火災。
搖鈴鐺代替警笛
在“袖珍”消防車上,懸掛著銅制的鈴鐺,每逢出警,由一名消防戰士邊搖鈴鐺邊喊話,疏導行人、車輛讓路。這里人多、胡同窄,又毗鄰天安門廣場,消防隊摒棄了尖利刺耳的警笛,改用了最傳統的鈴鐺,尤其是在夜晚,出警時把噪聲降到最低限度,因此也成了紅門“特色”。

大柵欄是北京最早建“樓”的地區。歷史上這里就是寸土寸金的商業區,為擴大營業面積,商家多蓋起兩層或三層的樓房作店鋪,樓梯、樓板均采用木質結構。現今,這里地處政治中心,規劃中不允許建設高層樓。從實戰角度出發,消防中隊量體裁衣,配置的“云梯”只能攀登二樓或三樓,且車上多攜帶破拆器材,一旦發生火警,能機動靈活地處置,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救火救人警民情
防火保平安,是整個大柵欄地區永恒的話題。僅有28人,5輛戰斗車的大柵欄消防中隊,在這特殊的地區,備感肩負的責任重大。他們在窄小的院落進行消防、體能訓練,中隊的戰勤兵走街串巷對管轄區域的店鋪、院落及水源情況了如指掌,做好應對火情的處警預案。同時,發動群眾全民消防成為中隊追求的目標。來自百姓的防火檢查員、防火監督員、防火宣傳員和防火義務巡邏員,成了消防中隊的眼睛和后備軍。
2006年4月7日下午,當記者采訪大柵欄消防中隊時,恰遇與中隊一墻之隔的居民院,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大爺昏迷摔倒,聞訊趕來的中隊官兵忙扶起老人,幫著包扎傷口,同時聯系醫院,直到把老人送上急救車,大家才松了一口氣。記者問:“像這樣幫助群眾的事還有多少?”中隊指導員說:“那可說不清了,我們從建隊至今,慰問孤寡老人200余次、捐款捐物累計近4000余元,為轄區群眾義務勞動200余次。”
根據北京市的古城保護規定,具有民俗特色的街區將會永久地保存下來。只要大柵欄還存在,胡同消防隊的故事就不會結束。
編輯: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