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在吸取了過去幾十年間強調“斗爭哲學”的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體現了中國政府執政理念的重大轉變。與監禁矯正相比,社區矯正更顯人性化,兼顧了被害人、社區和犯罪人三方的利益,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敵對情緒,更有利于實現創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大大節省刑事司法經費
社區矯正可以實現大量節省刑事司法經費、優化刑事司法資源配置的目標。國外的情況表明,與監禁矯正相比,社區矯正可以大大節省經費投入。
從美國4個州的情況來看,由于具體形式的差別,社區矯正的費用從監禁矯正經費的2.25%到70.21%不等,社區服務、緩刑、嚴格監督的緩刑、電子監控、日間報告、家庭監禁和中途之家這7種社區矯正形式的平均費用,僅為監獄平均費用的19.33%。
在澳大利亞,根據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數據,社區矯正服刑人員的年度費用僅為監禁服刑人員年度費用的3.41%。
根據筆者粗略估計,在2005年,中國每監禁一名罪犯的年度平均費用為人民幣1.1萬元左右。如果參照國外社區矯正經費與監獄經費的比例的話,即社區矯正經費不超過監獄經費的20%,那么,大量使用社區矯正就可以大大節省國家在刑罰執行方面投入的資源,大幅度降低行刑成本。
有效減輕監獄擁擠狀況
中國監獄中罪犯的數量在2005年就已經超過155萬人,而且在很長的時間內,罪犯數量還會不斷增加。罪犯數量的增加,已經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造成監獄擁擠現象。隨著監獄中罪犯數量的繼續增加,監獄擁擠現象很有可能會逐漸蔓延到其他地區。監獄擁擠有很大的危害,這不僅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會產生其他一系列消極后果,包括罪犯生活環境惡化、罪犯改造質量下降、監獄內暴力行為增加、監獄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受損等。這些消極后果對于罪犯、國家、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是極為有害的。
因此,發展社區矯正,讓一部分符合條件的罪犯在社區中服刑,可以起到分流監獄內的罪犯數量,緩解監獄擁擠狀況的作用。監獄擁擠狀況的緩解,可以帶來罪犯待遇改善、罪犯改造質量提高、重新犯罪率下降、監獄秩序穩定、監獄工作人員工作量下降等益處,這些結果是罪犯和國家都需要的。
廣泛的社會基礎
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的社區矯正工作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有了較好的社會基礎。首先,從國家立法機關來看,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于社區矯正工作已經有了較多的認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曾經提出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的建議。
其次,從國家司法機關來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是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重要倡導者和支持者。再次,從國家行政機關來看,司法部、公安部等中央行政機關是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重要倡導者和支持者。
最后,從社會公眾來看,對于社區矯正工作也有比較積極的態度。2005年,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對北京市20名各界人士的訪談調查和對8個城區、4個郊區縣區的1025名居民以及18個區縣的107名社區矯正服刑人員的定量調查,發現了比較肯定的結果。在接受調查的居民中,60.3%的居民表示要根據罪犯所犯罪行的輕重,再確定是否應該進入監獄服刑,這反映出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重刑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實施社區矯正的條件已經成熟;在那些知道所在社區已經實施了社區矯正的居民中,九成以上的居民能夠接受社區矯正。這個調查結果表明社區居民對于社區矯正工作的抵觸情緒不大,在一些西方國家中居民反對社區矯正的“社區居民排斥綜合癥”(NIMBY syndrome,Not in my back yard)在中國并不嚴重。因此,社區矯正工作有較好的民意基礎。上述所有因素決定了社區矯正在中國會有良好的發展前途。
編輯:朱軍 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