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法學界的盛會——中國法學家論壇日前在滬舉行。今年的中國法學家論壇的主題為:科學發展觀與法制建設。數百名知名法學家圍繞科學發展觀與依法治國,科學發展觀與人權保障、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四大課題交鋒研討。本刊特別擷取其中精彩言論以饗讀者。
科學發展觀與依法治國
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峰教授首先指出:依法治國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最高價值要求。依法治國不是依法治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立法、執法、司法都要以維護、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的出發點。人類政治文明從人治走向法治,并不僅僅表現為法律數量上的增加和法律功能的擴展,不僅僅體現在對法律權威的崇尚,最根本的變化首先是法律價值的轉換和創新,是法律對人的主體性,對人權尊重和保障,是法治為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基礎和法律保障。離開了以人為本,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法律完備和法律權威,就可能成為一種“惡法之治”。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上海法學會會長沈國明認為依法執政必須正視現實社會矛盾。目前我國所處的社會階段,不可能達到依法執政的理想狀態,原因有四人治開始向法治轉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沒完全成型且轉型過程漫長;改革尚在攻堅階段,社會矛盾增多,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為了應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戰略,我們需要一個聲音對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馮軍研究員說:“當前中國因行政失靈產生市場崇拜,而市場崇拜則物極必反,導致對自由市場經濟發展觀的反思。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科學發展觀與(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觀的區別不在于要不要發展市場經濟,而在于發展什么樣的市場經濟。前者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場經濟,后者則是一種可控的市場經濟其次,前者過分強調了經濟的單一發展或者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能夠自發地解決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問題后者則要求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自由放任式的發展很容易導致‘拜金主義’,而科學發展觀則要糾正這一偏差,將社會引導到‘以人為本’的軌道上來。科學發展觀意味著國家干預必須增強和擴大,‘實體控權型’行政法不能滿足于時代的需要,當代行政法不能簡單地在行政權力的大小上做文章,而必須通過民主的、透明的、參與的、人性化的行政過程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要求,于是,行政程序便成為行政法發展和行政法治建設的重點”。
科學發展觀與人權
武漢大學法學院李龍教授在題為《人本法律觀論綱》的演講中試圖回答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法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質上就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使之和諧相處,協調一致。而人本法律觀正是回答這一重大問題的理論武器,它指出了法律在構建和諧中的特殊作用。
華東政法學院教授童之偉在談到基本權利保障在新時代的新定位問題時認為,應該開拓實施憲法基本權利條款的新的手段資源。適時擴展基本權利的內容,使其日益豐富。憲法保障制度必須行之有效。建設憲法保障要慎重但不必疑忌,應該加緊實施。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謝佑平提出人權問題不僅僅是人權本身的問題,而且是關乎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根本性問題。國際法律規范的基本出發點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并且應當是符合基本自由、平等、正義及尊重基本人權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在國內法領域,國際人權運動推動了各主權國家對刑事訴訟功能的追問和反思,對刑事訴訟基本價值的挖掘、確認和統一,因而確定了刑事訴訟法國際性的發展方向。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
中央黨校教授卓澤淵認為:從法律適用的數量來看,依法行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之必須。在所有的法律法規之中,依賴政府執行的法律在80%以上。這就意味著,如果政府不依法行政,那就有80%形同虛設。可見,政府是最重要的執法主體,也是法治能否實現,社會是否和諧的主導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俊海研究員強調:法律制度的不和諧是最大的不和諧。通過法律形式確認的行業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建議立法機關收回立法草案起草權,親自起草法律或者授權立場中立、利益超脫的學者起草法律,避免委托具有利害關系的強勢利益集團(包括壟斷行業和政企不分的政府部門)起草法律。當然,壟斷行業作為成千上萬社會利益集團的一種,可以就法律草案發表意見、甚至與處于弱勢地位的相對交易伙伴爭鳴商榷。要警惕行政機關在其制定的法律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中私自塞入確認所管轄行業利益、剝奪或者限制弱勢群體利益的條款,甚至背離立法宗旨。行政機關集規則制定權、規則執行權和規則監督權于一身,既不合乎公平理念,也容易滋生腐敗。
在談到立法領域的體制問題時,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孫佑海認為:近20年來,在人大通過的法律中,由國務院各相關部門提交的法律提案占總量的752~85%。此外,還有大量由行政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有些政府部門利用本部門的資源優勢,在制定有關法律草案時,千方百計為部門爭權力、爭利益,借法律來鞏固部門利益,獲取法律執行權,獲得相應的機構設置權和財權,將部門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他建議,我國要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在立法中進一步民主化、公開化,盡量避免由政府部門起草法律。凡是能夠不交給部門起草的法律,都應該交給人大,或者一個與本部門的利益沒有關系的超脫機構去起草。
勞資沖突的處理和和諧社會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就此,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教授指出:預防和化解勞資沖突,需要將勞資;中突的處理和解決法制化。勞動者的集體行動,并不是勞資沖突的原因,而是勞資沖突的結果。在現實勞資沖突的處理中,要防止將勞資沖突政治化和國家化。以國家機器和刑法來介入和處置工人的集體行動,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會激化矛盾,并造成工人與國家的;中突。
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鄭成良教授認為:前現代的社會和諧理論和實踐及其制度安排,是以人民的“福利”為基點來展開的。現代的社會和諧理論和實踐及其制度安排當然也要關注人民的“福利”,同時,還必須關注人民的“權利”。“福利”和“權利”是兩個有重要差別的概念,前者更關注結果,后者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前者強調利益預期的滿足,后者強調合理的利益預期以及利益的衡平;前者的評價標準是自我導向的,因為每個人都是本人利益的最好的判斷者,而后者的評價標準是公共導向的。如何在“福利”和“權利”并重的基點上推進法治發展,是建設現代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和實踐主題。
新農村建設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劉茂林教授最為關心的問題,他說,在當下中國,農村經濟市場化的核心問題是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物權制度,必須注意以下問題:第一,確立農民的法律主體地位,從而使農民法律資格認定與土地相脫離。第二,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物權制度,使土地真正地成為一種市場資源在全社會進行有效地配置。第三,從事農業勞動成為不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種社會職業,全體公民都依法享有從事農業勞動的權利。第四,在土地市場化的過程中,土地主要是體現其經濟功能,過去農村土地所承載的其他功能特別是“政治功能”將隨之弱化或者缺位,此時,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制度來承載由原先的土地制度所承載的政治功能。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教授痛心地說: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K。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二者合計占當年GDP的4.85%,而這僅是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生態破壞和治理恢復的成本,要遠遠大于這個數字。針對環境案件以每年2%的速度遞增現狀,他建議應該迫切重視源頭治理和預防性立法,重視公眾參與,由重行政輕民事向行政民事并重轉變,著手解決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的問題。
本文整理/馬佳
編輯: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