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代會前,紹興市越城區北海街道金雞塘村一位村民因城中村改造產生安置糾紛,又長期得不到解決,找到市、區人大代表王堯森請求幫助。
“選民的大事小事都是人大代表應該關心的事。”為了這件事情,王堯森頂著烈日連續3次跑有關部門協調,促使問題得到解決。
王堯森說:“我是一名人大代表,解民憂、代民言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
2003年,王堯森由一名村支書當選為市、區人大代表,從此走上代民言、為民呼、解民憂的代表履職路。當代表4年,他先后提交了近百件議案和建議。這些議案、建議涉及的問題,大到構建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管理,小到小區環境衛生、學校周邊的交通安全設施、公交車站牌的設立。
“大事小事都是老百姓的鬧心事,件件都要有人幫助落實。”王堯森坦言。
選民的困難就像壓在他心里的石頭
今年9月召開的紹興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動員會上傳來喜訊,至今年上半年,紹興全市已有318.54萬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應參加人口的91.6%。今年1月1日至8月底,市區共有11683人次得到了1603.98萬元的住院費用補償,另有1296人次得到了合作醫療門診指定病種費用報銷,有近19.5萬人次得到10%的門診藥費報銷。聽到這些消息,王堯森感到由衷的欣慰。
2003年初,剛當選為市、區兩級人大代表的王堯森目睹不少村民因病所累,為病所困,心里甚為焦急。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就像一塊石頭壓在他的心里。王堯森當人大代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實地走訪了解越城區有關鄉鎮的農民和村干部,詳細了解農民的就醫情況、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隨后,在紹興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一份“農民盼醫保”的建議提了上去。他在建議中詳細地分析了農民就醫難的現狀,建議實行農民大病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門診指定病種保險。
王堯森這份“農民盼醫保”的建議和其他代表的呼聲,引起了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2003年8月,紹興市衛生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醫保中心相繼作出了答復,明確將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列為解決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內容,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落實。
近年來,在越城區城南街道勞家葑、周家葑村附近的河道邊,出現了許多沙場。大型黃沙船的頻繁往來,使周邊村民的生活用水受到嚴重污染。
幾個村的村民多次向有關部門申訴無果,就自發集合來到鳳凰村找市人大代表王堯森,要他為大伙說說話。最多的一次一下子來了40多人,有一次還帶來了一封有50多人簽名的請命書。
在實地踏看和走訪村民,了解了具體情況后,王堯森決定管一管這件事。
他向街道黨委反映了村民們的要求,并與沙場業主座談,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但是,幾年下來,沙場已經有不少,有的甚至還辦理了航運證。讓這些有利可圖的業主走人,談何容易!問題比較棘手,多次協商沒有結果。
王堯森跑到區政府有關部門。區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十分重視這件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辦理。在他們的一再過問下,城南街道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業主會議,幾次與航運公司溝通。最后,所有沙場終于停場。
村旁河道的水清了,農民們洗衣服、洗菜終于不用在黃泥水中洗了,王堯森的臉上也露出笑容。
墻推倒了就是橋
紹興市自1999年7月開始環城河綜合整治,通過幾年的努力,這條原先的臭水河變成了一條鑲嵌在水鄉古城的金項鏈。
在環城河整治過程中,城郊村民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但是,這些村民的水產養殖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客觀上造成了村民“無償作貢獻”。由于沒有相應的補償政策,村民們意見很大,要求政府賠償的呼聲很高。尤其是城南,在環城河整治期間,剛好涉及區劃的兩次調整,問題就顯得更加復雜。
王堯森尋思,自己是個“村官”人大代表,這么大個事能不能辦得了?但他又感到,要是老百姓和政府對立,就會在政府和百姓之間形成一堵看不見的墻。這堵墻,豎著,就是隔閡,推倒了,就是一座橋。人大代表有責任架好連心橋。
他多方了解情況,并多次向村民們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同時,也到政府有關部門商討解決辦法。
從2004年起,王堯森又連續3年就這一問題向市人代會提交議案和建議。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隨著問題的一拖再拖,城郊農民的呼聲越來越大,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有的提出要在環城河上重新筑壩,有的想要在環城河上重新養魚,更有的揚言要攔截環城河的游船……
“難道一定要到出現群體上訪,造成村民與政府對立時,才重視和解決這件事嗎?”王堯森急了。2006年4月,他聯合府山村和稽山村兩位村支書寫了一封聯名信,寄給了紹興市委書記。
這封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責成職能部門抓緊落實解決方案。
市有關職能部門多次到村民中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前幾天,市有關部門又專門召開協調會,決定給予每畝5000元的補償,事情終于有了比較圓滿的解決辦法。
村民的愿望實現了,老王的心終于放下。
一股敢于較真的牛勁
近年來,紹興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兩改一同價”為工作目標的城鄉大規模電網建設改造工作,到2002年,全市城鄉高低壓電網建設改造工作全面完成。
但由于區域用電不均勻,不少農村地方在用電高峰期間,村民家中仍頻頻出現因電壓偏低家用電器無法正常使用的現象。為此,村民呼聲強烈,要求繼續改裝,增加變壓器。
作為人大代表的王堯森一次又一次地與有關部門交涉,但磨破了嘴皮,走破了鞋底,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
2004年,王堯森在紹興市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就這個問題提出建議,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及時解決。
對這一供電“卡脖子”現象,王堯森甚為氣憤,他對該建議辦理的情況堅決表示“不滿意”,并指出這是有關責任部門的不作為行為。
王代表的憤怒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有關部門終于抽調人員踏勘現場,研究制定新的低壓電網改造方案。不久,就在城南增設了一批大功率的變壓器,并對部分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
村民用電緊張問題終于得到了緩和。
王堯森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他不但經常走訪選民,了解民情,還經常跑部門、單位溝通協調。2003年以來,他先后參加市、區代表小組活動60余次,接待選民952人次,走訪選民816人次,召集選民座談85人次,持證視察20多次,為選區選民辦實事28件。
在王堯森辦公室的書柜里,至今還珍藏著10多本民情記錄本。這些記錄本,記下的是王堯森的一顆心、一片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很多人奇怪,身為村黨支部書記,管理著一個751戶人家、1952個村民的大村,王堯森哪來那么多時間來管這么多的事?他給的答案也挺風趣:“從每天傍晚7點到11點,不是有4小時嗎?雙休日的兩天不是每天又有10來個小時嗎?”
難怪他妻子金月梅埋怨:“他就是個忙碌的命!”
王堯森小檔案
王堯森,1956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紹興市五屆人大代表、紹興市越城區六屆人大代表。現為紹興市越城區城南街道鳳凰村黨支部書記。2001年獲市、區最佳村干部獎;2001年榮獲浙江省人口普查先進個人稱號;2002至2005年,多次被市、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浙江省委授予“為民好書記”稱號;2006年被評為紹興市勞動模范、越城區優秀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