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華安——福建省農科院院長,這兩者很難對上號。因為他的臉太黑了,手也太粗了,也太沒官樣了,知識分子的溫文爾雅,在他身上已經蕩然無存。有一年他回家探親,耕了一輩子田的父母竟有點不敢相認,說:“你怎么比我們還黑?你小時也是白皙皙的。”一些農民兄弟每每握著他的手,都感到驚訝:“科學家的手怎么比我們耕田的還要粗呢?”
臉黑,手粗,身瘦,是謝華安的體貌體征,是風雨驕陽刻在他身上的印記,用堿水和鹽水也無法洗去,因為他是水稻育種人!
靠15粒水稻種子起家
對田少人多的中國來說,水稻良種的重要不言而喻,它是提高畝產的有效保證。20世紀70年代,“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在海南島的一條水溝邊發現了一株雄性器官發育異常的野生稻,為水稻雜交優勢的利用找到了途徑。雜交水稻良種的選育工作隨即在全國范圍大規模展開。從福建龍巖農校畢業后剛到永安農業學校任教的謝華安,也對雜交水稻的育種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永安農校的工作條件甚為簡陋,連必備設施都沒有,謝華安就到數十千米外的三明地區農業局借來儀器做科研。1972年9月,謝華安奉調三明地區農科所工作,由此正式開始了癡心不改的育種生涯。
水稻育種受季節制約很大,福建因氣候原因,一年只能種兩季水稻。為縮短試驗周期,全國農業育種專家都選擇在熱帶氣候的海南島做試驗。謝華安被選派為福建省協作組成員赴海南。海南的風光旖旎迷人,但對育種工作者來說,最向往的不是風景,而是陽光和溫度。
初踏育種門檻,謝華安總想比別人多學一點,因此經常奔波在各個育種基地之間。海南聚集了全國各地數十家育種單位,但相距甚遠,有的竟達幾十千米之遙。在那個交通落后的年代,雙腳便成為謝華安的“11路汽車”。他“駕駛”著他的“11路”幾乎跑遍了所有兄弟單位的育種基地,鍥而不舍地拜師取經。雖然人家不管吃飯,每次都得餓著肚子、拖著沉重的腳步回來,而且不時還被拒之門外一無所獲,但他還是樂此不疲。
來自江西的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非常欣賞這位同行后輩的鉆研精神,毫不吝嗇地從自己的育種田里拔下一些稻苗給他進行育種試驗。謝華安回福建前夕,他又從保管瓶中取出自己選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種子相贈。這在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科研尚處于摸索階段、育種材料相當匱乏之時,不啻是天大的寶貝,讓一無所有的謝華安欣喜欲狂。他把其中的8粒種子分給福建同行,將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里,一粒一盆,放在鐵絲網內,細心呵護。就是這7粒種子,讓他發現了雜交水稻良種組合的途徑,為日后培育一系列良種打下了基礎。
艱辛的育種生涯
一年四季都能種水稻的海南,雖是育種人的圣地,但當時的育種生活卻意想不到的艱苦。開始,謝華安和伙伴們借住在海南島最南端的崖城藤橋偏僻農村一個僅有十幾平方米的集體倉庫里,陪伴他們的是無法驅除的蟑螂、老鼠。謝華安還曾遭遇眼鏡蛇,差點丟了性命。后來,一位好心的大媽為他們的安全著想,主動把自家存放棺木的房間借給了他們。小時看到棺材就感到恐怖,可此時這間存放棺材的房間卻成了他們讀書、寫字和吃飯的地方,棺內還是他們保藏書籍、寶貴資料的場所。
育種這一行靠天靠地。一般農民勞作,通常是太陽出來做工,刮風下雨收工,而育種人卻不管烈日暴雨都得往田間地頭跑,檢查水位,擔心秧苗水淺了曬死、水深了淹死。年復一年的櫛風沐雨,驕陽暴曬,鋼鐵也會變色,人的臉不黑才怪!一到雜交授粉時,稻葉的齒就像鋸子一樣在謝華安他們裸露的手和手臂上鋸開一道道口子,天長日久,雙手傷痕累累,皮開肉綻,先是起疙瘩,繼而化膿,接著結繭,一雙粗糙的手就這么“煉”成了!
謝華安鐘情雜交水稻,由于風吹日曬,雨淋水浸,給他留下了重度風濕性關節炎。而過度勞累,生活沒規律、三餐無定時,冷熱不顧,又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有時胃病發作,疼得他蜷曲著身子坐在田坎站不起來,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冒。嚴重的胃病給謝華安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煩,有一次,不到半年時間,他連續兩次因嚴重胃病引起便血。
品種選育初期,謝華安用數百種不同材料反復進行組合試驗和篩選,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總結,一次次提高,在堅持不懈中,孜孜探索積累。1975年,他和同事們培育出“矮優2號”雜交組合,試種時呈現豐產優質的良種趨勢,不料未及大面積生產推廣,一場毀滅性的病害——稻瘟病撲面而來,枯黃的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潰爛于田中,慘不忍睹。妻子、孩子生病都沒流淚的謝華安,看到自己和同事們幾年的心血被這可惡的病魔無情吞噬,忍不住淚流滿面。
禍兮福所倚,對科研工作來說,從失敗中尋找出路,就是一種成功。在巨大的痛苦中,謝華安沒有泄氣,和同事們總結經驗,從慘敗中學得真經:育種不僅要高產、質優,還要能抗病、抗蟲,不抗病的雜交稻在生產上是絕對沒有前途的。他的育種生涯由此刷新:育種目標除了豐產性、適應性、米質好等優良經濟性狀外,還要具備抗病、抗蟲、抗自然災害等強抗逆性。
十年心血結碩果
1980年冬,經過無數次的雜交試驗,謝華安從國內外數以百計的優良株系中,選定了一個具有抗瘟、強恢復力、高配合力的品系“明恢63”。“明恢63”的育成,改變了歷史,成為20世紀后期經久不衰的強恢復系品系,改變了中國早期雜交稻單一引用國外品種作父本的局面,同時對雜交稻更新換代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明恢63”配成的各種組合,迄今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0億畝,是應用最廣、持續應用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的恢復系。
1981年,謝華安成功育成了雜交水稻堪稱一代天驕的良種——“汕優63”。“汕優63”制種時,為了減少包穗,謝華安經常上午8點下田趕露水,到了晚上9點還在田里打藥,有時稻谷來不及收回倉庫,就索性睡在谷場看護。手捧金燦燦的“汕優63”的飽滿顆粒,謝華安流下了激動而幸福的淚。
“汕優63”由于抗瘟性強、產量高、米質優,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迅速風靡神州大地,1986年首登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排行榜首。全國各地好評如潮,紛紛給謝華安他們送來錦旗和感謝信,打來喜報豐收的電報電話。袁隆平見到謝華安,第一句話就說:“祝賀你,‘汕優63’已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稻。”
中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楊守仁說:“汕優63”救了中國的雜交水稻。當時雜交水稻稻瘟病肆虐,不少地方顆粒無收,農民徒勞無獲,欲哭無淚,積極性備受打擊,科研人員心急如焚,雜交稻的推廣工作舉步維艱。“汕優63”橫空出世,挽救了雜交稻。據農業部統計,該品種自1986年起連續16年種植面積居全國之冠,累計種植近12億畝,累計增產稻谷近700億千克,其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和累計種植面積都創下中國稻作史之最。
這個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位)的研究成果,為中國人民告別饑餓,為人類的種子工程和糧食工程做出了貢獻,還年復一年地被迎出國門,造福異域人民。東南亞一些國家引進并大面積種植后,感嘆其增產效果、增加效益之顯著,譽之為“東方神稻”。
在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后,業內人士鑒于謝華安在育種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貢獻,親切地以“中國雜交水稻之母”相稱。但謝華安卻說過獎了,自己和袁隆平先生相比是有層次差別的。袁隆平先生開拓了雜交水稻的領域,是雜交水稻的大功臣、奠基者,而自己的科研是在袁隆平先生等前輩的科研基礎上開展的,所培育的一些品種雖然推廣面積較大,但畢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科學家虛懷若谷的謙遜美德,令人肅然起敬。
再創人生輝煌
1996年,年過半百的謝華安出任福建省農科院院長。時值美國專家布朗拋出“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人”這一聳人聽聞的論調,他深感農業科技人員責任重大,提高糧食產量與質量乃重中之重。于是,他上任伊始就參加了袁隆平主持的中國超級稻(超高產水稻)的攻關。
志若不移山可改,這些年來,他帶領中國超級稻選育及栽培福建省課題組,先后培育出3個百畝畝產800千克的超級雜交水稻。其中“II優明86”,在云南的種植曾創下畝產1196.5千克的世界紀錄。接著,謝華安又在南方進行試驗,利用頭季割起后的水稻,通過施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培養再生稻,這樣對農民來說既省成本又省工。現在,謝華安所培育的超級稻已連續四年實現頭季、再生季畝產達到1300千克以上,屢創再生稻的世界紀錄。國家農業部由此決定,在南方推廣這項日臻成熟的再生超高產水稻技術。
謝華安在生活中像巖石一樣憨厚,像泥土一樣質樸,像松樹一樣沉默,但搞起科研來,腦子里卻有的是浪漫情結。他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決心把稻種折騰到太空去。1996年起,謝華安將浩瀚蒼穹開辟為新的育種基地,他主持的航天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002年,太空稻“Ⅱ優航一號”畝產創中國航天育種水稻問世以來的最高紀錄,同時還創下世界再生稻最高產紀錄。
2003年,福建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尤溪縣出現連續30多天超37℃的高溫,令人感到稀奇的是,做再生稻栽培的超級稻新組合“Ⅱ優航1號”,仍達到百畝畝產800千克以上的超高產水平。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教授親率專家驗收小組進行現場驗收,經田間考察、脫粒、稱重、丈量面積、測定稻谷雜質及含水率等科學、嚴謹的環節,對該品種的耐高溫性贊嘆不已。這個普通的種子,就像烈火中淬出的鉆石一樣,在林林總總的谷種中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考慮到研制轉基因水稻是農業高新技術領域之一,也是未來水稻產業最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項目,謝華安又積極籌備組織抗蟲基因水稻育種。國家“863”專家組鑒定認為,謝華安主持的這項研究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屬國際領先水平。
志彌堅者,破難為易;行不止者,雖遠必臻。謝華安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收獲了一個又一個金色的季節,譜寫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