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史話
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在我國的重陽節, 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和延年益壽的“長壽酒”。
重陽節的另一大習俗是登高,以求避禍消災,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為敬老崇孝,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多彩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除了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還有哪些有意思的習俗呢?
1)基于這一天原是古人登山和郊游的假日,因此,那些清明節之際無法舉行掃墓的子孫,也可以利用重陽節作為掃墓日。這一風俗尤其盛行于廣州語系和潮汕語系的華人之間。
2)馬來西亞的華人猶保持重陽節前后放風箏的習慣(廣東人稱為“放紙鷂”) 。本地普遍流行深具地方色彩的“割線”競爭,人們為了競爭,把放上天的風箏的放飛線,都涂上了玻璃細末;互相不認識的放飛者,都可以在天空任找自己的糾纏目標,在互相纏割中把對方風箏割斷線的一方便算是勝利。
3)重陽節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4)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5)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
6)山東省昌吧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臂渤敲耖g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7)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8)舊時四川省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p>
9)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豐富多彩的民間重陽活動,無一不在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無一不在驅邪避災,祝愿安康!
(見習編輯/趙晉秀)